一、內部語言與外部語言的關系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的規則潛藏在人們的頭腦當中,每個人都會從社會經驗當中習得一定的語言規則。但這僅僅是說這個人具備了一定的評判別人語言準確與否的能力,并不表明他自己的語言表達會如何。
要想把語言從人的頭腦中的潛在能力或規則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口頭或書面語言表達,我們可以參考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關于“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每一種語言系統都具有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這兩個層次。表層結構是人們可以“說出、寫出、聽到、看到的”,而深層結構是“存在于說話者、寫作者、聽者或讀者心里的”。深層結構是表層結構的基礎,深層結構經過轉換規則生成表層結構。喬姆斯基還提出了“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的概念:所謂語言能力,就是指說話人和聽話人關于本族語的潛在的知識;而語言運用,則是這種能力的具體外在表現。
語言規則潛藏在頭腦當中,是模糊的、無形的、雜亂的,而落實到聲音、字面則變為具體可感。按照一般的分法,可以把外部語言分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讓學生講故事、說思路屬于口頭表達,而將自己的想法、感觸訴諸文字,則為書面語言。
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的關系:

很多人平時講話頭頭是道,但一到寫作卻無話可寫;而有的人不善言談,寫作能力卻很強。前者是因為從思維到書面表達這條線不順暢,后者是因為從思維到口頭表達這條線不順暢。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問題呢?在預設為智力同等的條件下,語言表達差異或許是由于缺乏訓練造成的。語言與思維都是可以提高的,人的語言能力從理論上講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很多人認為,寫文章不難,嘴上怎么說就怎么寫。誠然,這樣說不錯,而且從實踐上說也行得通。但是,這無形中犯了一個錯誤,即把語言想象成了這樣的模式:內部語言→口頭語言→書面語言。這就自然把書寫推后了一步,在想與寫之間有了間隔,故而有很多人無所適從。上面的指導方式會讓學生理解為:要想寫文章,先要會說。其實這樣做并沒有減輕學生的負擔,反而增加了寫作的時間和難度。如果讓幼年的孩子這樣去做,可以,但對已經有了一定知識積累的中學生來說,這種方法似乎不太可行。
我們應當建立新的語言三角:

即:思維、口頭、書面是互相連接和促進的,思維(內部語言)是表達的基礎,而說和寫是思維的外現。《詩大序》中所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就是對這一道理的高度概括。我們要將它們三者的關系加以鞏固,建立它們之間的快速通道。從歷史發展看,先有聲音的表達,后有文字的書寫,這個在世界各國的考證中都已得到證明。但是,當文字發展成熟到足以滿足人們的表達需要之后,就會起到記錄口頭語言,甚至促進口頭語言的作用。語言的創造是人類一大進步,但同時,語言也會促進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和成熟。
在語言表達實踐中,思維、口頭、書寫是可以同時進行和循環促進的。思維對口頭和書面表達起決定作用,而口頭表達也會促進書面寫作,反之亦然。我們現在就是要讓學生的外部語言與內部語言同步,尤其是書面表達與內部語言同步,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語言訓練落實到語文教學當中,主要是作文教學。作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既是對內部語言的培養,也是對外部語言的培養。
二、作文指導新嘗試
為探索有效的作文方法,我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6年11月,我們在南京市某重點學校的初中和高中進行了實驗,具體為初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年級,是因為這兩個年級的學生已經適應了各自的學校生活,有了一定的所處學習階段的知識基礎,且課業負擔相對輕一些,學生積極性會比較高。
理論依據: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意識流理論,即意識不是靜止的,而是因人因時因地連續不斷地流動的。我們不妨把學生的內部語言引導出來,使之在紙上流淌。但我們并不是指導學生有意去寫意識流性質的文章,不是鼓勵學生作意識的隨意跳躍,而是要學生寫內容連貫的文章。
操作步驟:
1.引導:隨便給出一個題目,讓學生暢所欲言。引導時,要注意開闊學生的思路,激發他們從多個角度去表達。然后再多給出幾個題目,讓學生發表意見。這個階段是口頭表達階段,實際上是在對內部語言與外部語言中的口頭語言進行調整,目的是讓學生輕松地進入狀態。
2.導練:教師與學生同步。教師在黑板上寫字(比如題目、關鍵詞語),學生在紙上跟隨老師寫。這一階段主要是讓學生動筆,寫得工整潦草無所謂。然后讓學生隨意寫字,多寫。要求學生不要停,寫得越多越好。
3.定題:經過上面兩個步驟的練習,學生已經基本適應課堂。老師再提出一個與學生學習或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與學生商議,一同定出題目。
4.講述具體要求:①筆一定不要停;②可以隨便寫由題目想到的話;③要注意分段;④不可以改錯別字,如果錯了就在后面寫上對的,或者用句子表述出來;⑤凡是寫上的,一律保留;⑥時間控制在10分鐘;⑦越長越好。
5.操練:講完要求后就可以進行練習。在初步訓練階段,教師要掌握時間,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必須保證一節課能進行兩到三次訓練,這樣才會有效果。為了保證學生第一次寫的內容多一些,教師可以考慮延長1分鐘,但不能告訴學生,要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成就感。
6.講評:這是小的講評,時間一定要短,兩三分鐘即可。主要是對作文篇幅長短、錯別字修改、段落等方面進行評述。它與普通的作文講評不同的地方是不注重內容的優劣,而是看學生到底寫了多少。尤其是對寫作訓練中出現的修改錯別字、劃掉所寫語句等做法,一定要注意糾正。之所以這樣,是為了讓學生養成果斷下筆的習慣,也為了書面的整潔美觀。另外,要注意每段不可太長,要大致均勻。
以上步驟是第一次進行的完整步驟。經過第一次訓練,學生會發現:自己竟然還有好多話要說,還有很多東西沒有寫。有些人會要求再給幾分鐘,這時學生的文章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涂改較多、段落不均、語句重復等。教師要拿出幾個學生的作文作為樣本,進行講評,讓學生糾正錯誤。在糾錯過程中教師不可過細,點到即可。其實,很多細節都是在多次的練習中逐步完善的,一次講很多反而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需要指出的是,因為是短時作文,教師在學生寫作過程中盡量不要插話或走動,以免打亂學生的思路。要給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安心寫自己想寫的話。教師這時唯一要做的就是把握時間。
經過連續四周(每周一次)的訓練,我們發現實驗組比對比組的作文水平有明顯提高。具體表現為初中組86%的學生能在10分鐘內寫出500字左右的文章,高中組90%的學生能在10分鐘內寫出600字左右的文章,明顯高于對比組。實驗組學生在語句連貫、中心集中、書面整潔等方面均優于對比組。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組的百分比略高于初中組,可能是因為高中學生知識積累比較豐富,對寫作的認識更加理性一些。但總體看初中組和高中組差別不顯著,這也證明了這種寫作方式對初中或高中都適用。
三、短時作文訓練的好處
這種作文訓練一改傳統“指導—寫作”的方式,使學生的選擇性更強,自由度更高,其優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因為有時間的限制,學生不得不積極思維,搜尋可用的材料,組織語言,以表情達意,使思、寫得到了統一;同時又加快了語言組織速度,這很好地解決了從前寫作訓練中講、寫、評分離的問題。
其次,更容易發現學生寫作中出現的問題,比如用詞不當、語句不通、提筆忘字、隨意涂改等。由于是隨堂作文,學生的錯誤能夠得到及時糾正,好的地方能夠得到及時鞏固。
再次,可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由于我們強調不允許改動,學生會逐漸注意措辭,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內部語言直接過渡到外部語言,省去了中間環節,提高了思維的速度。
最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會發現:原來司空見慣的東西竟然有很多可以寫,自己竟然可以那么快地作文。由于不會占用他們太多時間,又由于主題自由,學生不但不會厭倦,而且積極性很高。
四、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限時寫作雖然簡便,但如果操作不當,也會使語言訓練進入死角。因此,我們要靈活掌握方法,選取好的題材,不斷訓練新的內容。
1.選擇題目。題目一定要貼近生活,關注社會熱點,如:“回憶暑假中的經歷”“回家路上”“怎樣看待弱勢群體”“在忙碌的日子里”“我的一天”“假如有一天我是×”等。即使初高中題目有交叉,也絲毫不會影響寫作質量,因為學生的感受和想法是不一樣的。
2.訓練要有側重。短時作文每次都要有明確的訓練內容。比如這次寫人,下次就可以寫事或者寫景;這次關注的是結構框架、段落安排,下次就可以注重內容。教師每次都要做到心中有數,使學生每次訓練都有新的收獲。
3.訓練頻度。不可過多,適可而止。每周一兩次即可,太多會讓學生反感。而且,不能老是寫有頭無尾的文章。訓練是一個對思路的牽引,要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完善文章。
4.要注意修改。不允許改是說在寫的過程中不能改,寫完之后,則要把廢話、假話刪掉,這樣以后就會少寫類似的話。
5.細節描寫。在短時間內,要寫出結構好、內容豐富的文章是不容易的,因此,要重視片段訓練。訓練時要確定好寫什么景物、什么場景、什么人物形象,同時也要掌握好時間。
6.每次訓練結束后,不管有沒有寫完,都要簽上名字和時間,以便和以后的作品比較。
當訓練達到一定程度,即達到一定篇幅、沒有或者只有極少數地方修改之后,就要轉入對學生的提高訓練,比如在詳略得當、用詞準確、細節描寫生動、引用恰當、運用修辭得體等方面的訓練。
需要說明的是,要想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全面提高,離不開日常的練習。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適應了這種寫作方式之后,自己定題,自己把握時間,自己安排內容,使語言練習的動力由外部轉為內部。
這種練習使寫、思同步,解決了講、寫脫節的問題,省時、省力、有效,真正做到了內部語言向外部語言的轉化,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語言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