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一個比較顯著的變化是古典作品增多了。作為實驗教材,如何讓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文言教學內容編織得更加合理、嚴密,實現具有新意和實效的教學引領,還屬于探索中的難題,而吸收一線語文教師的教學經驗是加快探索進度、提高實驗質量的良策之一。帶著這樣的希冀,我讀了陶妙如老師的文章,頗受啟發。
首先吸引我的一個概念是“智慧”。陶老師所說的語文教學范疇里的“智慧”,實質上是指教師需要提煉和確定一種適宜的教學立意,借以讓教學過程浸潤著情趣、理趣和無盡的妙趣,進入妙境。其文言教學案例所顯示出來的教學立意的核心是什么呢?我們不妨先作一些分析。
先看其實驗的針對性。——“為了應試,教師關注的是知識點的落實,關注淺層次的學習效果。就拿古文教學來說,大都是先讀通再翻譯,再梳理文言知識,最后與高考鏈接。”應該說,中學階段的文言教學,讀通文字,積累語感,奠定初步的文言閱讀基礎,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忽略不得,馬虎不得。但只是著力于此,止步于此,把消極地應對高考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所失大矣。最終不僅丟棄了文言文本蘊涵的文化資源,背離了培育精神素養的教學走向,而且很有可能因“教之迷茫無序,學之枯燥乏味”,連基本的文字閱讀水準也難達到。這樣的教學思路,從根本上違背了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因此,陶老師提出“智慧”這個概念,在教學立意方面力求守正出新,其針對性是鮮明的,所奉獻出的教學嘗試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再看其教學對策。粗略提取這些案例展示出來的教學對策,大致有三條。第一,引領學生主動地逐步地探究文本的內涵和特色。這是基本對策,實質上也就是試圖把由教師完全掌控的靜態分析,變為以教師為引領者、學生為主角(實踐者)的動態探究。第二,在探究文本內涵和特色的過程中,根據作品特點,力求尋找新穎的角度切入,并在某些教學要點上狠下辯駁之力,求其精粹有得。第三,在尋找切入點和著力辯駁的過程中,力求找準歷史與現實的對接點,融入現代社會新鮮的思辨元素,縮小閱讀者與古代文本的心理距離,讓學生獲得一些“切己省察”的感悟。
下面,以“從《鴻門宴》中看‘示弱策略’”一節為例,試作簡析。帶領學生學習《鴻門宴》,陶老師抓住“示弱策略”這個概念,探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聯系情節發展軌跡,層層剝開內里,使學生逐步領悟到:“面對強者,暫時示弱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智慧。什么時候示弱,在什么場合才示弱更是一種智慧。”有一位學生在學習心得里說:“面對飛快發展的社會,我們更應該注重自身頭腦的發展。”看來,陶老師提出并實踐“智慧語文”的教學理念,已經收到了一些實效,她的學生從古文學習中感受到了“理趣”的魅力。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所謂教學立意的核心,在陶妙如老師的文言教學案例中體現為一個“趣”字,“理趣”顯得尤為突出。有從《過秦論》里領悟到的“管理法則”之理,有從《詩經·氓》里領悟到的“愛情走向”之理,有從《六國論》里領悟到的興衰之理和作文之理。此外,她還提到了“情趣”和“妙趣”,若用分析的眼光看,繼續嘗試下去,應該能夠聯系其他各類古典篇目的題材和特色,將這種教學之“趣”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一直覺得語文教學在相當程度上非常缺乏趣味,文言閱讀教學尤其是這樣。主要原因之一是受應試教育的干擾,評價機制和考試方法的改革滯后于實驗進程,導致正常的教學過程蛻化為機械煩瑣的應試準備過程。這幾年情況雖有所改觀,但問題仍然很多,在一定程度和較大范圍里,“教之迷茫無序,學之枯燥乏味”的現象并沒有得到根本遏制。讀了陶妙如老師的這組教學案例和相關的反思文字,感到似有一股撥亂反正的英氣在鼓蕩著,很是欣慰。希望這個實驗項目能夠繼續做下去,做得更開闊更精密更深入一些。為此,提出如下建議以供參考。
第一,不偏頗,不走極端。文字與文字所負載的內容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古人所說的經由“文義”探求“文意”的道理,還是需要重視的,進而自“文意”回到“文義”上細致地分辨感受,二者之間多走幾個來回才好。目前小學和初中的文言教學根基不是很厚實,高中必修課程里的文言教學部分尤其要注重這個問題,讓學生全面獲得語文素養,任何“單打一”的做法都是難以奏效的,高中若再做不好,就很難彌補,那將是莫大的缺憾和損失。我注意到,陶妙如老師的這組教學案例中,已經顯示出對這個問題的關注,也作了一些相應的安排,這是可喜的,但似乎還有待細化,希望做得更為扎實,讓教學之“趣”的濡染更為自覺、充分和有效。
第二,要立足教學實踐,創造性地使用實驗教材。這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理論難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實驗課題。就文言教學而言,最急迫的事情乃是由一線任課教師對現有教材的相關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展開調研,制訂有戰略意義的“整合”規劃,直至將每一篇課文教什么、怎么教,納入整體的清晰的教學思路中。若仍然固守單篇教學的積習,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則很難獲取大面積的比較穩定的成功。教學首先是科學,科學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思路現在似乎是比較薄弱了,希望引以為戒。這也是更為切實的“語文(教學)智慧”吧。
第三,高中文言教學要提倡讀一點古書。多實踐,這是學習語文的不二法門,提高文言閱讀能力、傳承文化精神和錘煉智慧的頭腦,尤其要多讀一點古代典籍。比較可行的辦法是:立足于課文(如《鴻門宴》),適當擴展(如讀幾則《史記》的相關片段等)。陶妙如老師已經這樣做了,比如教授《鴻門宴》時就穿插了若干古籍原文讓學生來讀,這個做法值得肯定,并可以考慮再繼續延伸一下。當學生占有了更多的第一手文字資料,教學資源的開發有可能帶來“語文(教學)智慧”的進一步提升,那或許將是另一番教學氣象了。而這一切,若想求得實效,離開那個“趣”字,恐怕是辦不到的。由趣味引導著,走向小巧比較容易,但終究不如趨向于大巧,盡管大巧往往看上去若拙。
多年來,語文教學往往讓一層層有形無形的繭絲束縛著,語文課程改革,說到底就是要剪開束縛,讓真實鮮活的生命跨越出來。陶妙如老師的這組教學案例,以及許許多多實踐者生動有創意的教學案例,都是在試圖撕破繭絲,激活漢語文教學的真實的命脈。這些嘗試,就個體來看也許還比較脆弱,但集合起來,不斷發展下去,自由飛翔的教學之“妙境”就舉目可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