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爭議作文”在報刊、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頻繁,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學段均有,高考作文中數(shù)量最多。
筆者深感“爭議作文”是一筆教學研究的財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一、“爭議作文”反映了當代學生的思想和言語狀況
“爭議作文”中不少文章確是有感而發(fā),個性鮮明,內容鮮活,亮點與爭議點突出,真實地反映出當代中小學生生活、學習、思想和言語的狀況。
某小學四年級學生丁丁的期末作文《我看世界杯》,仿佛妙趣橫生的體育評論,充分體現(xiàn)了當今學生(尤其是男學生)對足球的熱愛。福建省廈門市2003年的兩篇中考作文《你的陽光》和《陽光》,讓我們感受到網(wǎng)絡小說的細膩和安妮寶貝的憂郁、村上春樹的柔美。他們的思想和言語方式已經(jīng)不自覺地受到網(wǎng)絡文學、流行文化的影響。紹興市的一篇高中生作文《臺上臺下》,稱得上“搞笑版”的另類作文,所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娛樂化在學生作文中頗具代表性。這種從語言到內容的娛樂性選擇,實質是審美趣味、價值取向的選擇,帶有鮮明的當代社會和文化的烙印。
二、“爭議作文”折射出語文教育、寫作教學的誤區(qū)
從20世紀80年代初圍繞上海某中學生的作文《“大光明”前不光明》開展爭議以來,二十多年又過去了,但寫作教學的許多基本問題還是沒有從理論和實踐上得到根本解決,人們的認識還處于模糊狀態(tài),有的甚至尚未走出誤區(qū)。
一名小學生在作文《難忘的一天》里這樣寫道:
國慶節(jié)那天,天氣十分晴朗,我和我的爸爸興高采烈地去動物園玩。
動物園里的動物很多,可我最喜歡看的還是河馬,開始我以為河馬就和馬差不多,很會跑,人可以騎在上門(面),在水里游。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終于看到河馬了,沒想到河馬又肥又大,一個長方形的大腦袋上長著一個又寬又大的嘴巴,笨笨的樣子可有意思啦,它的尾巴很短,皮黑黑的,發(fā)亮,沒有毛,聽說是非洲來的客人呢。
河馬的樣子真可愛啊,我永遠也忘不了這個愉快的國慶節(jié)。
語文老師的評語是:“作文文字通順,條理清楚,但立意不高,寫國慶應和祖國的富強聯(lián)系起來。你應想到,沒有祖國的強大,河馬怎么會到中國來呢?”
這條評語,折射出某些教師的頭腦里至今仍然被“立意要高”“主題積極”“意義重大”等觀念占據(jù)著。福建師范大學潘新和教授尖銳地指出其危害:“在他(這位學生)的頭上一旦‘祭’起‘立意要高’的‘緊箍咒’,以后的寫作將會變得艱難、痛苦和壓抑。也許他會因此再也找不到言語表現(xiàn)的感覺,從此不愿意寫作,厭惡寫作。這位語文老師的評語所體現(xiàn)出的教育觀念與對寫作規(guī)律理解上的偏差、陳舊與僵化,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多少孩子的寫作天賦和才情,對寫作的熱愛和喜好,從心靈深處流淌出的珍貴的童真和童趣,就是被這些不諳寫作教學規(guī)律的老師‘負責任’地葬送了。在語文教育中,沒有什么比揠苗助長、扼殺和扭曲學生的寫作天性與言說欲更為糟糕的事了。”
武漢市一名小學生在題為“春天”的作文里,寫了這么幾句話:“春天細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蟲都在這時孳生;春天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很煩人,像個愛哭的小姑娘總也止不住;春天冷熱不均,忽冷忽熱……”這篇作文交到老師那里后,老師對全班同學說:“有的同學不停地在作文中寫春天不好,是不聽老師講解,胡思亂想,跑了題的結果。古往今來,文人們都夸春天好,說春天不好是動錯了腦筋。”這位老師的話,反映出他對學生該不該在作文里說真話、實話、心里話這一基本問題的錯誤認識。
三、“爭議作文”從各個側面觸及“優(yōu)秀作文”的標準
正像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博士所說:“‘爭議作文’實際上是‘優(yōu)秀作文’的特例,它處在‘優(yōu)秀作文’上下左右的邊緣上,打個比方,好像落在劃界上的足球。與踢球一樣,‘優(yōu)秀作文’也有人為(人定)的規(guī)則;所不同的是,‘優(yōu)秀作文’的規(guī)則大多是潛藏的,并且隨試卷的風向而變動。研究‘作文’和‘寫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揭示隱藏在‘優(yōu)秀作文’中的潛規(guī)則,而‘爭議作文’為這種揭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爭議作文’之所以有爭議,是因為它在敏感處觸到了規(guī)則的底線,就像落在劃界邊緣上的球,把人們的注意力由對球的評價,引到了對規(guī)則本身的討論。換句話說,‘爭議作文’與其說是對某一篇作文之爭議,毋寧說是對這篇作文所觸及的規(guī)則之爭議,爭議導致潛規(guī)則顯形。”
四、“爭議作文”有利于活躍學術氣氛
由于文化背景、歷史源流、社會機制等原因,在我國歷史上,百家爭鳴成了先秦時代獨有的風景。雖然在兩千余年的長河中,也時常有些爭議、辯論……然而,它們或者“偽爭鳴”,只聞強勢一方的話語;或者回避矛盾,各說各的,未能緊緊圍繞雙方(或者多方)交鋒的焦點展開辯論;或者缺乏理性的思辨,帶著權勢、利益、人緣等因素。
爭議是可貴的,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曾“戲言”:“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無須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大狗小狗都要叫,就按上帝給他的嗓門叫好了。”對某一事物的考察、評議,我們固然可以不同意他人的觀點,但是必須尊重他人說話的權利。遺憾的是,我們的學術氛圍里爭鳴的空氣稀薄,尤其是民主、理性的爭鳴之風匱乏。這并不說明不存在缺憾、問題、矛盾,恰恰相反,一種聲音、一個腔調,似乎整齊劃一、千人一面、萬眾一心,卻正掩蓋了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態(tài)度、不同的觀點,以致離真理反而更遠。無數(shù)深刻的歷史教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爭議作文”包含著矛盾,暴露出矛盾,引發(fā)了矛盾。譬如,《赤兔之死》的文白之爭延續(xù)至今,《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被指認為抄襲之作,《潘金蓮的選擇》沖破了傳統(tǒng)道德的底線,《出人意料與情理之中》無情地揭露了社會陰暗面,《公則生明》暴露了議論文教學的“模式化”……這些當年的高考滿分作文(或者零分作文),成了今日聞名的“爭議作文”,因為它們本身存在矛盾,因為讀者與評判教師的意見嚴重分歧。
矛盾生發(fā)問題,問題引起質疑,質疑孕育思想。質疑、證偽、批判、顛覆,對學術繁榮和創(chuàng)造具有強大的推動力。“爭議作文”將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反省與爭鳴。
毋庸置疑,“爭議作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客觀存在;它們具有史料的意義和價值,將成為教育研究、寫作研究、考試研究不可或缺的案例。正如一座礦石,需要經(jīng)過勘探、開采、冶煉,才能為人們充分貢獻出寶貴的資源一樣;“爭議作文”還有待于人們進一步去思辨、論證,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挖掘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