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培養寬口徑、高素質的人才是時代的要求,而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滋養是新型人才成長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正因如此,現在中學都提倡學生閱讀古典名著,就連高考也在往這方面傾斜。單純讓學生去苦讀大部頭的古典名著,似乎有些不太實際,也許只有極少數對這方面素有興趣的學生才做得到。將古典名著搬上屏幕,是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重要舉措,能使學生從樂中學,將娛樂性、知識性、趣味性、生活性巧妙地融為一體,可以說,這是普及古典名著的一條捷徑,是名副其實的第二課堂,是“教育即生活”的生動體現。基于此,我們說,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上映起到了普及古典名著的巨大作用,其功甚偉。不過,在贊嘆之余,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部劇作也存在著微瑕之處。盡管是“微瑕”,但由于該電視劇發揮的重大作用,我們還是要用一種近乎吹毛求疵的眼光,以使其準確無誤地傳達文化信息,使包括青少年學生在內的觀眾接受精確無誤的信息。
一、“故而將他殺之”
第十八集《千里走單騎》中,關羽保護皇嫂千里尋兄,即所謂的過五關斬六將,在闖第一關東嶺關時,守關大將孔秀攔阻,為關羽所殺,然后關羽對孔秀手下將士說自己殺孔秀實不得已,與眾人無干,并且“我還要借眾人之口,傳語曹丞相,言孔秀欲加害于我,故而將他殺之”。
此語中“故而將他殺之”說法有誤,若譯成白話,相當于“所以把他殺了他”,現代漢語普通話中不能這樣說。這種說法今天沒有,古代也沒有。此處相應情節在《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原文為:
關公曰:“軍士休走。吾殺孔秀,不得已也,與汝等無干。借汝眾軍之口,傳語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殺之。”
如果像臺詞中那樣用“將”,則屬于漢語史中所講的處置式,我們現代漢語中的“把”字句即由此發展而來,若用這一句式,就需把賓語提前,那么動詞后面就不能再出現賓語了。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對此有過專門的論述,下面我們摘錄王先生舉到的幾個例子,以見一斑:
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陳?(杜甫《寄李十二白》)
見酒須相憶,將詩莫浪傳。(杜甫《泛江送魏十八》)
卻把左手拔住上截……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水滸傳》第七回)
吳用便把手將髭須一摸。(《水滸傳》第二十二回)
二、“吳蜀兩家聯手”
第三十集《舌戰群儒》中,當諸葛亮正與東吳眾謀士激烈辯論時,老將黃蓋闖入,訓斥眾謀士不成體統,然后對諸葛亮說道:“先生,多言獲利,不如默而無言。同此輩辯論有何益處?不如將先生高見說與我家主公,吳蜀兩家聯手,共同抗曹,方為正經大事。”
“吳蜀兩家聯手”用語有誤。因為這時劉備一直被曹軍追殺,尚無立足之地,只有等赤壁之戰以后,才奪取了荊州,后來又進一步攻占了西川,這才被人稱為西蜀或蜀國。而赤壁之戰以前的劉備則與蜀地無絲毫瓜葛,這時蜀地的主人是劉璋。所以不能說“吳蜀兩家聯手”,只能說“孫劉兩家聯手”。此處相應情節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原文為:
當時黃蓋謂孔明曰:“愚聞多言獲利,不如默而無言。何不將金石之論為我主言之,乃與眾人辯論也?”
顯然,原文并無“吳蜀兩家聯手”之語,這也能反證該說法過于超前的錯誤。
三、“久聞先生禮賢下士”
第三十六集《龐統獻連環》中,曹操說久仰龐統大名,今自己奉旨南征,望先生以良謀教我,龐統說:“久聞先生禮賢下士,承蒙錯愛,統不勝感激。”
此處龐統稱曹操為“先生”不妥。按照《三國演義》的語言風格,一般是割據一方的諸侯稱智謀之士為先生,而對方則對這些諸侯以官爵相稱,或統稱為明公。此處相應情節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原文為:
操大喜。回寨,請入帳中,置酒共飲,同說兵機。統高談雄辯,應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統佯醉曰:“敢問軍中有良醫否?”
可以看出,在龐統由問良醫引起操言北軍水土不服多生疾病從而趁機獻連環計之前,二人的談論之詞原書并沒有記載,而是用敘述語言帶過的,但搬到銀幕上則必須將敘述語言轉換成對話才行。由于沒有原文可依,也可能是演員一時口誤,所以出現了這種用詞不當的情形。
四、“子敬,此箭頭上有毒哇!”
在第四十集《智取南郡》中,周瑜攻打曹軍據守的南郡時為敵箭所傷,被部下搶救回營后,醫官用鐵鉗拔出箭頭,忽現驚訝之色,對魯肅說:“子敬,此箭頭上有毒哇!”
此處醫官對魯肅的稱呼有誤。魯肅為東吳重臣,這次在軍前為贊軍校尉,屬高級將領,而醫官在封建社會地位是很低的。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曾談到“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后漢三國時期情況也是如此,就連有名的神醫華佗對自己的職業也不看重,甚至后悔從事了這一職業。《三國志·華佗傳》記載:“佗之絕技,凡此類也。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可見這種職業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魯肅與醫官一貴一賤,地位懸殊,所以他對魯肅是不會也不敢指名道姓的,應叫“魯大夫”或“魯大人”。再看原文,其相應情節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
丁、徐二將救得周瑜到帳中,喚行軍醫者用鐵鉗子拔出箭頭,將金瘡藥敷掩瘡口,疼不可當,飲食俱廢。醫者曰:“此箭頭上有毒,急切不能痊可。若怒氣沖激,其瘡復發。”
由原文可以看出,醫官之言并非專對魯肅一人,并無“子敬”這一稱呼語。
五、“后主劉禪降詔”
在第七十四集《諸葛亮妝神》中,當諸葛亮連勝魏軍,準備乘勝進軍時,忽有成都使臣來到,高呼“后主劉禪降詔”。
此處稱呼失誤更大。首先,在本國內部直接稱國君名字是不可想象的,這是最嚴重的稱呼失誤。其次,稱劉備為“先主”,劉禪為“后主”,乃后來史家的做法,因為蜀國偏安一隅,傳二帝而亡,所以后人就稱劉備、劉禪為“先主”“后主”。劉備與劉禪都登基為帝,所以當時在蜀國臣下應稱之為“陛下”或“圣上”,也可如諸葛亮那樣稱之為“主上”。再如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南唐后主李煜,南唐人肯定也不會稱他為“后主”的;另外還有我們更為熟悉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試想當他坐于太和殿上時,誰會稱他為“末代皇帝”呢?再如《三國志》對曹操的稱呼,盡管曹操一生都未稱帝,但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加謚號為“武”,稱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所以《三國志》對曹操可以直接稱“太祖”或“太祖武皇帝”。而曹操在世時大家則都稱之為“丞相”,后來稱為“魏王”,但絕不會稱之為“太祖”,也不能稱之為“陛下”。下面我們不妨再看一下蜀國后主委派使臣降詔的原文,此處的相應情節在《三國演義》第一百回《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陣辱仲達》:
后主下詔,宣孔明班師回朝。……即遣使赍詔星夜宣孔明回。使命徑到祁山大寨,孔明接入,受詔已畢,仰天嘆曰:“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側!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難得此機會也。”
可見,原文中使臣如何宣詔是用的敘述語言,而在電視劇中轉換成了對話,由于沒有現成的東西可以依據,所以此處編制臺詞時出現了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