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語文浙江卷,出了幾道很有意思的題目,說它們有意思,是因為題目之間構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網狀結構。從語料到題干,反映了命題人員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反思與憂思,而從學生的答案及我們對中學師生的調查結果來看,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確乎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候”。
首先來看看高考語文浙江卷的作文題:
還記得你的童年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麗的夢想、單純的快樂似乎在一步步離我們遠去。
蒼莽叢林間,瑪雅文明湮沒了;絲綢之路上,高昌古國消逝了。人類在消逝中進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悵惘,也有“誰道人生無再少”的曠達……
讀了上面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請以“行走在消逝中”為話題寫一篇作文,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你的真情實感,也可闡明你的思想觀點。
這道作文題,命題者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要反映人類在前行的過程中會失去許多東西,面對“消逝”,人類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作文語料中提到了美洲的瑪雅文明,提到了中國西部的高昌古國,雖然命題者并不刻意要求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大量消逝的現象進行深刻的反思,但他們還是希望考生能夠寫出對民族文化進行哲學思考的優秀文章。
有教師認為此題適合余秋雨寫,并斷言經過語文教師對余秋雨的力捧,大多數考生肯定會寫對民族文化的憂思,因此,批評此話題作文容易宿構。但我們通過對考生作文的隨機抽查發現,重點探討中華民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困境及其出路的作文不足3%,而且以此為主題的優秀文章,大多也只重復教材中的一些觀點,表達對胡同文化的消逝、古代經典詩文的褪色的些許淺層次的感慨。對于近兩年被炒得轟轟烈烈的文化新聞,如情人節替代了七巧節,端午節被韓國人申請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幾大戲曲流派唱腔只有部分專業人士掌握而大多民眾尤其是青年學生都浸淫在西方流行歌曲樣式中,“韓劇潮流”“日劇潮流”“歐美潮流”在中國影視界相繼洶涌而“漢劇潮流”卻沒有在任何一個國家形成等,所抽樣文中無一人提及,更不要說對這些文化現象進行批判性思考與探索。可以說,當今中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不斷消逝還缺少感同身受,缺少必要的憂患意識,甚至處在麻木不仁的狀態中。
中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漠視,與現代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或自卑心理有關,與西方強勢文化的入侵有關,也與現代社會的浮躁心態密不可分,我們急功近利的語文教學,以及為數不少的文化底蘊薄弱而對民族文化采取應試態度的語文教師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例如,2007年高考語文浙江卷第一大題第3小題D選項的語料是:
等我趕到賽場,乒乓球賽已經結束,遇見小李,我忙打聽戰績,他說:“我們幾個本來就是‘馬尾巴串豆腐’,碰到強手,當然是‘孔夫子搬家’了!”
這是一個十分口語化的句子,其中使用了兩個歇后語。歇后語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是中華民族語言創造力的生動體現,掌握一定的歇后語應當成為中國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調查發現,99%的考生和92%的語文教師沒聽說過“馬尾巴串豆腐”,有近半數的學生和二成的語文教師不清楚“孔夫子搬家”的確切含義。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有教師對第一大題第五小題提的意見。現將此題抄錄如下:
5.下列對聯,最適合祝賀老師70歲壽辰的一聯是(?搖)
A碧桃獻歲宜家受福花甲逢春獲壽延年
B為學有宗古稀成慶誨人無倦恩重及門
C樂道安貧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澤猶存
D執掌教壇垂七十載栽培桃李滿三千株
此題本是一道較有創意的語用題,它將語境與語意密切結合在一起,既有生活實感,又充滿語文因素。但有教師認為:“考試說明”中沒有文化常識考查的內容,而此題中出現“花甲”“古稀”“桃李”等文化常識,屬于超綱;此外,對聯形式太過古董,以此出題過于刁難學生。確實,浙江省出臺的“考試說明”沒有將文化常識列入考查范圍,但是像“花甲”“古稀”“桃李”等幾乎已凝聚為固定詞語的文化知識難道不該讓學生掌握嗎?我們為數不少的教師不是把“考試說明”當成教學的指南,而是奉若神明,把“考試說明”絕對化、機械化,“考試說明”沒提到的內容不能考,樣卷中沒出現的題型不能命制,一切唯“考試說明”是瞻。于是,語文教學逐步陷入狹隘、僵化的泥淖。
眾所周知,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的基石,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標志。一個缺乏自己文化的民族是沒有自尊與自信的民族,一個缺乏民族文化的國度是沒有希望的。正因為如此,僅有三百余年歷史的美國及民族文化相較于中國少得可憐的島國韓國,是多么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不遺余力地加以保護與發展,而且這往往不是政府的刻意提倡,而是自發的社會現象。
在年青一代中宣傳中華民族文化是全社會的責任,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更應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一重任。我們必須反思這樣的現實:我們的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接受了十二年語文教育,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溫良恭儉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不斷向學生灌輸語文知識,可是進了大學的學子卻鬧出稱人家的父親為“家父”,稱自己的母親為“令媛”,把圣誕節、萬圣節當成中國傳統節日的笑話。至于不知道二十四節氣和天干地支,搞不清元宵、清明、臘八、重陽等傳統節日的中學生大有人在。當然,我們這樣說,并不是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向學生灌輸文化常識,也不要求學生死記這些文化常識。但是,語文教師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承擔起傳承中華文明薪火,激發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使命。為此,我們的中小學校、語文教師必須做好三件事:
1.培養學生對民族優秀文化的崇敬心理
在經歷了幾次戰爭的失敗和無數的挫折后,中國人逐步從自大走向自卑,表現在對待自己的民族文化上,形成了一種極端的觀念,即:傳統文化是中國衰弱的根源,是中國邁向現代文明的最大阻礙。因此,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直至十年動亂,中國人真誠地希望告別過去,割斷厚重的傳統文化脈絡,抒寫嶄新的歷史,結果,留下的是文化的沙漠,是千瘡百孔的精神世界。如今,我們終于明白,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并非水火不容,傳統文化也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前進的阻力,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邁向現代化的重要動力,沒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就不可能有現代文明的誕生。因此,語文教師應當通過各種手段,幫助學生形成保護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要讓學生尊重自己的歷史,尊重自己的祖先,從靈魂深處油然生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之情。有專家學者倡議節日立法,從法律層面對傳統節日進行保護。〔1〕這無疑是一個好建議,但也只是一個治標的法子。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保護傳統文化,需要外在的措施,但更重要的是依靠民族的心理與民族的靈魂。
2.編好用好充滿傳統文化的鄉土教材
中小學語文教材建設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新課程改革以來,教材開始出現革命性變化,標志之一便是一綱多本的出現。各家出版社都在選文上下足了工夫,時代特征、現代氣息很突出。但我們也看到,受現代文化思潮影響,各家出版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關注是不夠的。所選的一些古代文章在整個教學體系中不過是零星的點綴,未能形成傳統文化的系統,至于京劇、昆曲、地方戲等國粹更是被排斥在教材之外。“青年一代如果沒有機會接觸傳統文化,沒有機會領略傳統文化的優美,那他們對傳統文化的陌生感就會越來越強烈。”〔2〕當然,一所學校、一個教師是不可能左右出版社對教材的編寫的,即使出版社進行大規模調整修改,也需要時日。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編好用好鄉土教材。目前,國內眾多學校開始重視鄉土教材的編寫,但編寫的質量不能讓人放心,使用的效率更不容樂觀。有的鄉土教材只不過是部編、省編教材的補充訓練,有的鄉土教材只羅列了當地名人古跡及歷史上籍貫在當地的文人創作的作品,而對本地的傳統文化卻很少涉及。在鄉土教材使用方面,有的雖然專門開設鄉土教材教學課,但教師教學方式陳舊,基本上是在灌輸鄉土知識;有的為應試讓學生死記硬背鄉土教材中的人名地名;有的干脆把書發給學生后就不問不聞,鄉土教材成為學生案頭的擺設……鄉土教材的不當使用,不但沒有激發學生對鄉土文化的喜愛,反而令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正確使用鄉土教材應當成為語文教師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語文新課標所倡導的活動、體驗、探究的方法應當成為我們使用鄉土教材的一個通衢。
3.在文本教學中充分拓展民族文化資源
不少語文教師習慣于“以本為本”的課堂教學方法,往往滿足于教學參考上對文本的解讀,結果,課堂教學變得枯燥乏味。事實上,豐富的民族文化完全可以引進課堂,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僅以民俗為例,在語文教科書經典文本中,涉及民俗文化的內容眾多,例如:魯迅筆下的祝福、社戲,老舍筆下的茶館、胡同、大雜院,《孔雀東南飛》中的初七、下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登高、插茱萸。這些民俗知識教師不講,學生也能讀懂,但是,如果學生忽略這些民俗知識,就不可能真正領略文本的內蘊美、文化美和民族精神美,對文本主題的認識或多或少會有些影響。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若能巧妙穿插些民俗知識,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一些初中語文教材講到過對聯知識,但對如何恰當有效地運用對聯這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樣式卻語焉不詳,可喜的是已有一些教師注意到了對聯的語文教學功能,并將之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例如用對聯導入課文,介紹作家作品及時代背景;用對聯概括文本內容,評價文本人物。對聯還可廣泛適用于語法教學、修辭教學、文化常識教學、作文教學中,可以說,對聯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絕對不是沒有生命力的老古董,而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
總之,“在當今世界面臨精神生活貧乏、環境污染、人欲橫流等種種劫難之時,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傳統文化中一些樸實而澄明的智慧和理性之光,不是能給現代人以很多啟迪,解一些當今人類的困惑和難題嗎?”〔3〕如果我們不能幫助中小學生建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信心,又怎能真正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呢?有遠見、有志向的語文教師應當自覺承擔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在年青一代的心靈中點燃中華文明的圣火。這大約也是語文教育的一種本真追求吧。
〔1〕陳化文《傳統與細節決定的過年文化——陳化文在浙江圖書館“文瀾講壇”上的講演》,《浙江師范大學報》2007年3月15日第4版。
〔2〕張宏杰《現代韓國與傳統文化》,《中學生天地》2007年第7、8期,第80~83頁。
〔3〕楊福泉《再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危機——以云南為例》,方鐵、何星亮主編《民族文化與全球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