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時,面對一個個似是而非的選項,學生常常感到手足無措,不知所“選”。事實上,解答這些題目,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對稱法”就是一種很有實用價值的方法,掌握了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運用對稱法,巧識錯別字
辨識錯別字的題目,歷年高考都有。然而,有的考生偏偏在這道基本題上失分,非常可惜。有些詞語或成語中的錯別字,粗粗看來,的確讓人如墜云霧,難辨是非。然而,如果運用對稱法加以分析,往往比較容易識別。
1.近義對稱。在一個詞語對稱位置上的字,它們的意義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請看下題:
下列詞語中,哪些有錯別字()
山青水秀 清山綠水 怨天猶人 爾愚我詐
憚精竭慮 聚精會情 涂脂摸粉 胼手紙足
我們運用對稱法來分析一下,“山青水秀”中,與“青”位置相對稱的是“秀”,“青”與“秀”不能組成“青秀”,只有“清”才能與“秀”組成“清秀”,所以“青”應為“清”。在“清山綠水”中,“綠”是表顏色的,“清”不能與“綠”構成對稱,只有“青”與“綠”才能構成對稱,都表示顏色,所以“清”應改為“青”。在“怨無猶人”中,“怨”是埋怨、怨恨的意思,“猶”是如同、好像,或尚且、還的意思,顯然不能構成對稱,只有“尤”有“怨恨”的意思,所以“猶”應為“尤”。在“爾愚我詐”中,“詐”是欺騙的意思,“愚”是愚蠢、愚笨的意思,顯然“愚”和“詐”不能構成對稱,所以“愚”應改為“虞”。在“憚精竭慮”中,“竭”是用盡的意思,而“憚”是怕的意思,也不能對應,所以“憚”應為“殫”。其他如“聚精會情”“涂脂摸粉”“胼手紙足”也可以分別改為“聚精會神”“涂脂抹粉”“胼手胝足”。
2.反義對稱。在一個詞語對稱位置上的字,它們的意義往往是相對或相反的。如:
下列詞語中,哪些有錯別字()
貌和神離 惹事生非 前距后恭
遐瑜互見 以羅克剛 經文偉武
我們同樣可以用對稱法來分析。在“貌和神離”中,“和”顯然不能與“離”對稱,應為“合”。“惹事生非”中,“非”的意思是不對、不正確,顯然,與之相對稱的“事”應為“是”。在“前距后恭”中,“恭”的意思是恭敬,與之相對的應是“倨”,意為傲慢。同理,我們可以將“遐瑜互見、以羅克剛、經文偉武”分別改為“瑕瑜互見、以柔克剛、經文緯武”。
二、運用對稱法,巧析詞義
“對稱法”在辨析詞義當中,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較多的詞語是由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詞義組合而成的,因此一個字的意義確定以后,另一個字的意義就可以大致推斷出來了。如:
下列詞語中,對加點字的解釋有錯的是()
欲蓋彌彰(表彰) 文(文章)過飾非 夙(夙愿)興夜寐
彰善癉(害怕)惡 否(否定)極泰來 正襟危(高高地)坐
如果仔細加以分析,我們就會發現以上詞語中的解釋都是錯誤的。在“欲蓋彌彰”中,“蓋”與“彰”相對,“蓋”是覆蓋的意思,所以“彰”應是“顯露、清楚”的意思。在“文過飾非”中,“文”與“飾”相近,所以“文”的意思也應是“掩飾”。在“夙興夜寐”中,“夙”與“夜”相對,所以,“夙”的意思應為“早晨”。在“彰善癉惡”中,“彰”的意思是表揚,所以與之相對的“癉”的意思應為“批評、斥責”。在“否極泰來”中,“否”與“泰”相對,所以“否”的意思應為“壞運氣”。在“正襟危坐”中,“危”與“正”相對,所以“危”的意思不是“高高地”,而是“端正”。
三、運用對稱法,巧做連貫題
語言連貫是高考必考的考點之一。連貫研究的是句與句之間銜接組合的規律,以及如何使用這些規律使句子的組合取得最佳表達效果的問題。用語連貫主要考查使用語言時話題是否一致,語序是否合理,語句是否講究呼應或句式是否統一。對稱法可以幫助我們比較容易地做出選擇。請看下面一道題目: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樸、聞一多兩先生,時局極端險惡,__________。但此時此地,有何話可說?我謹以最虔誠的信念,向殉難者默誓:心不死,__________,和平可期,__________,殺人者終必覆滅。
A.人民無比沉痛 志不絕 爭取民主
B.人心異常悲憤 志不絕 民主有望
C.人心異常悲憤 意志堅 民主自由
D.人民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解答此類題目,關鍵要把握句子的對稱性,分析句子結構和句子成分。如第一空格,與“時局極端險惡”相對應的必是“人心異常悲憤”或“人民無比沉痛”;第二空格,與“心不死”相對應的肯定是“志不絕”;第三空格,與“和平可期”相對應的肯定是“民主有望”。這樣,綜合起來,就不難選出正確的答案B項了。
再看下面的試題: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物欲橫流的社會向我們展示著很多誘惑,在無邊無際的幻想和欲望面前,我們的軀體應該堂堂正正地站直,__________。我就是我,__________,但不自慚形穢;若小草一株,羨慕白楊之高大,__________。
①絕不能像葡萄藤那樣為了攀升就一個勁地卷曲②絕不能像葡萄藤那樣一個勁地攀升③如一粒石子,仰望高山之巍峨④如石子一粒,仰望高山之巍峨⑤絕不妄自菲薄⑥卻不妄自菲薄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①④⑥
這道題目,從表面上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如運用對稱法,稍加推敲,就可以迎刃而解。我們應該注意句子中的對稱性提示,①②兩句中,與“堂堂正正地站直”相對應的應該是“一個勁地卷曲”,這樣就確定了①是最佳選項。而在③④兩句中,與后面“若小草一株”相對應的應是“如石子一粒”,這樣就確定了④為最佳選項。而⑤⑥兩句中,與前面“但不自慚形穢”相對稱的應該是“卻不妄自菲薄”,表示轉折的意思,所以應該選⑥。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正確答案D。
四、運用對稱法,巧寫仿句
仿寫句子是近年來高考試題中的保留題型,從試題的形式上看,仿句題大體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參照性的,一類是承續性的。無論哪類,都一定要注意句式的前后一致,內容的前后關聯。請看下面的題目:
根據下面句子的句式、修辭和境界仿造句子,使上下文意貫通。
信念是石,敲擊星星之火;
信念是火,__________;
信念是燈,__________;
信念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解答這個題目,用對稱法去思考效果會非常好。題目當中的第一句結尾是“火”字,第二句的喻體也是火,第三句的喻體是燈,可見第二句的最末一字肯定是“燈”;同理,第三句的最末一字也肯定是“路”。最后一個字確定以后,只要找準支點,充分展開想象,就可以寫出符合題意的句子來。如“點燃希望之燈”“照亮前進之路”等都符合此題的寫作要求。
再看下面的試題:
在下文的橫線處補寫句子,做到前后照應,句式恰當。
有人說:秋風是冷酷無情的。抱怨它是冰雪酷寒的使者,說它吹走了一個勃勃生機的世界。人們啊,你可曾想過這樣的道理嗎?
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不是秋風將果實卸下高枝,那果實不是要被冰雪吞噬嗎?如果不是秋風將種子吹下莖桿,那種子不是要被酷寒冰僵嗎?是秋風,把葉子介紹給根須,使它找到了延續生命的道路;是秋風,把果實領進了溫暖的家,使它保存了生命的胚胎;____________________。
對于這類題目,有的考生可能一下子摸不著頭腦。其實,我們冷靜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是秋風,把葉子介紹給根須,使它找到了延續生命的道路”,實際上已經暗示了首句的內容,再結合第二句的句式,我們自然會輕松地寫出來。比如:“如果不是秋風將葉子摘下枝頭,那葉子不是要被冷風吞滅嗎?”根據前面一句“如果不是秋風將種子吹下莖桿,那種子不是要被酷寒冰僵嗎?”再結合上一句的句式,我們同樣自然會寫出最后一句來,比如:“是秋風,把種子埋入了肥沃的土壤,使它積蓄了生命的力量。”利用對稱法,解決這類問題應該是比較簡單的。
五、運用對稱法,巧擬對聯
對聯言簡意賅,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漢語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短可至每聯一個詞,長可至每聯數百字,但上下兩聯字數必須完全相等。這是對聯具有對稱美的不可或缺的基礎。在選擇或寫作對聯時,運用對稱法是一條便捷的途徑。先看下面這道題目:
下面這副對聯有明顯對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變字句的前提下,請分別調整上下聯詞語順序,使上下聯對仗工整,合乎對聯的要求。
縱目登閣鳶飛魚躍千帆競:
覽勝抒懷水木清華萬類榮。
改后的對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做這樣的題目,在考慮內容的基礎上,如果運用對稱法,就能快速答出來。“縱目”“登閣”須調序,二者存在先后關系;“鳶飛”“魚躍”是主謂結構,為了對仗,“水木”“清華”須作相應調整,改為主謂結構的“水清”“木華”。這樣,改后的對聯就可以確定為“登閣縱目鳶飛魚躍千帆競;覽勝抒懷水清木華萬類榮”。
再來看這道題目:
以“溪云初起日沉閣”為上句,下面四句中能與它組成對句的一項是()
A.一上高樓萬里愁 B.故國東來渭水流
C.蟬鳴黃葉漢宮秋 D.山雨欲來風滿樓
在這道題目中,與“溪”“云”相對的只能是“山”“雨”,與“初起”相對的只能是“欲來”,與“日”相對的只能是“風”,與“閣”相對的只能是“樓”。這樣就可以自然得出答案D。
擬寫對聯最重要的也是運用對稱法,如2004年全國卷中有這樣一題:
下面都是對聯的上聯,請對出下聯:
掃千年舊習,__________
祖國江山好,__________
冬去春來千條楊柳迎風綠,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們運用對稱法,稍加琢磨,就容易對出對句來。比如第一句可對“樹一代新風”,第二句可對“大地氣象新”,第三句可對“民安國泰萬里河山映日紅”。只要掌握規律,運用方法,解這種題不會太難。
六、運用對稱法,巧推文言詞義
1.利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處于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來求得詞語正確的解釋。如《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義。“跬步”對“小流”,可以推斷“跬步”即為小步、半步的意思。《白馬篇》中“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一句,與“摧”相對稱的是“破”,其意也可推為“破、穿”。《六國論》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彌”可由“愈”義推知。
2.借助較整齊的句式來推斷詞義。如以下幾個例句:“A.信而見疑,忠而被謗。B.通五經,貫六藝。C.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D.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這四句中,每句都有兩個加點的詞,其中有一個詞的詞義比較容易掌握,另一個詞的詞義比較難理解,但是由于例句句式比較整齊,我們就可以借“易”推“難”。比如,A句中“被”比較容易懂,我們就可以推斷出“見”也作“被”理解;B句中“通”容易懂,我們可以推斷出“貫”也作“通”講;C句中可以依據“慎”推斷出“敬”也作“謹慎”講;D句中,“以”是很難理解的,但借助“用”,我們可以推斷出“以”也作“被任用”講。
3.借助句子的對稱結構,可以先推斷出一個詞的詞性,進而推斷出這個詞的正確意思。如以下幾個例句:“A.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B.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C.變姓名,詭蹤跡。D.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A句中,我們借助“地”可以推斷“固”應當是名詞,進而把它解釋為“堅固的地方”。B句中,借助“良”可以推斷“勁”應為形容詞,進而解為“硬”“硬的”“強有力的”。C句中,借助“變”可以推斷“詭”應為動詞,進而解為“隱蔽”。D句中,借助“戴”可以將“腰”定為動詞,因而解為“腰上佩帶著”。
4.利用對稱法,推斷詞類活用。如“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一句中,“高”與“長”就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分別是“使……加高”“使……加長”;而“佩”與“冠(帽子)”相對,因而也應該是動詞活用作名詞,作“佩帶”講。再如“栗深林兮驚層巔”一句,“栗深林”與“驚層巔”結構相同,“栗”與“驚”同屬使動用法,分別是“使……戰栗”“使……震驚”之意。詞類活用確定了,詞義也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