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建設》2004年第6期載《“故老”注釋辨正》一文,認為中學課本注釋李密《陳情表》中的“故老”為“年老而有功的舊臣”不妥,建議將“故老”解釋為“泛指年老的人”。
筆者認為,這兩種解釋都值得商榷。
從李密的行文上看,“況臣孤苦”中的“臣”應在“凡在故老”中的“故老”之列。而李密明明在文中寫道“臣密今年四十有四”。如果把“故老”解釋成“年老的人”,那么以李密的年齡顯然還差一大截。因此不能把“故老”理解為“年老的人”。
“故老”一詞,《辭海》《詞源》《漢語大詞典》中都有注釋。《辭海》列有二義:其一是“年老而有聲望的人,多指舊臣”;其二是“泛指年老的人”。《詞源》只有一義:“年老多閱歷的人。多指元老舊臣。”《漢語大詞典》則列有三個義項:一、“元老;舊臣”;二、“年高而見識多的人”;三、“前朝遺老”。三本辭書對“故老”一詞的解釋其實大同小異。我們對它們進行重新歸納可以得到這樣兩個基本的意義:第一,指舊臣;第二,指年老的人。年老的人僅就年齡而言,問題不大。“舊臣”的情況稍微復雜一些,它既可以指已經告老解甲的老臣,也可以指相對于本朝而言的前朝大臣。這個意義上的舊臣就不一定和年齡有什么關系了。那么,我們就可以考慮“凡在故老,猶蒙矜育”中“故老”一詞是否就是這個意義。
作者在文中無非是要說清楚這樣兩件事情:一是作者并沒有考慮什么名節問題,也就是說作者不存在對“仕晉”的逃避;二是作者希望可以在“出仕”與“盡孝”上暫時做出自己的選擇。文章先是追述自己與祖母劉之間相依為命的特殊關系,指出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接著便陳述了自己陷于進退失據的境地:一方面是劉病日篤;一方面又是郡縣逼迫,州司臨門。接下來,作者便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司馬晉標榜以孝治天下,作者抓住這一點展開論述,作者看似隱約其詞,實則明白無誤地提出要先盡孝后盡忠。作者在文中說道:其他舊臣尚且受到您的憐惜撫育,何況情形更為特殊(六月失怙,四歲失恃,祖母劉躬親撫養,如今劉命危淺,朝不慮夕)的我呢。言下之意顯然是現在正該我盡心贍養祖母劉的時候,而這也正是對您所提倡的“孝道”的最好的體現。這話作者并沒有說,但我們可以在字里行間看出來。
按照李密的身份,在文中最為妥當的稱呼自然應該是“舊臣”了。李密早年曾任蜀尚書郎、大將軍主簿等職。多次奉命出使吳國,頗有辯才。蜀漢滅亡后,征西將軍鄧艾聞其名,請為主簿,不就。晉武帝立太子,征詔為太子洗馬。因祖母年老,須親自奉養,于是有了這篇傳誦千古的《陳情表》。如果李密在此處自稱“老人家”,那于情于理皆未能安。中學課本的注解顯然有誤,因為對晉朝而言李密根本談不上有功,說他年老則也近于滑稽。考慮到這些,筆者認為將“故老”解釋為“前朝舊臣”比較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