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懂得一個成語的確切含義,就很容易用錯。近日在報刊上讀到一篇回憶陳毅夫人張茜的文章,其中一段寫道:
第一次見到張茜是上世紀60年代初……那天她穿一件天藍色的帶皺紋的絲綢襯衣,出了劇場,我看見她們在幾個警衛的隨行下騎自行車輕盈地離去,夜燈下的天藍色至今歷歷在目。(《作家文摘》2006年3月28日第7版)
文中所謂“至今歷歷在目”者,指的是一件絲綢襯衣在“夜燈下的天藍色”。顯然,“歷歷在目”用在此處是欠妥的。一件東西出現在眼前不能說“歷歷在目”,只有眾多的事物一個一個清清楚楚地出現在眼前,才能說“歷歷在目”。此句應改為“夜燈下的天藍色至今如在眼前”。
成語的使用不當,是由于對成語的理解有誤;對成語的理解有誤,則可能與某些辭書的解釋不夠確切有一定關系。現在讓我們來查查辭書對“歷歷在目”的解釋。
《漢語大詞典》:“清晰地出現在眼前。”
《漢語成語辭海》(武漢出版社):“清清楚楚地顯現在眼前。”
《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歷歷:清楚,分明。清楚地展現在眼前。”
《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商務印書館):“歷歷:分明,清楚……后來用[歷歷在目],形容某種情景清清楚楚展現在眼前。”
以上辭書將“歷歷”釋為“清晰”“清楚”“分明”;將“歷歷在目”理解為清晰地或清楚地出現在眼前。按照這種解釋,本文開頭所舉用例就不能說有什么不妥。可見這樣的解釋并沒有揭示出這一成語的語義特征。
現在讓我們再看看別的辭書的解釋。
《辭源》和《辭海》雖然都沒有收釋“歷歷在目”,但二書都將“歷歷”釋為“分明可數”。《現代漢語詞典》對“歷歷”的解釋是:“ 形 (物體或景象)一個一個清清楚楚的:~可數|~在目。”
這樣解釋,就準確地抓住了“歷歷”的語義特征。釋為“分明可數”,言簡意賅。表明“歷歷”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分明”,一是“可數”。既然是可數的,當然就是眾多的。“一個一個清清楚楚”與“分明可數”的意思相同。“歷歷”為什么具有這樣的語義特征呢?這就需要從“歷”字的語源說起。
“歷”的繁體為“歷”,字又作“厤”(lì),其語源字為“秝”(lì)。《說文》:“秝,稀疏適秝也。”段玉裁注:“適秝,上音的,下音歷,疊韻字也。《玉篇》曰:‘稀疏厤厤然。’蓋凡言‘歷歷可數’‘歷錄束文’皆當作‘秝’。‘歷’行而‘秝’廢矣。”“秝”的字形是“從二禾”,段玉裁注:“禾之疏密有章也”。由此可知,“歷歷在目”的本字當作“秝秝在目”。“秝秝”是疏密有章的樣子。《晉書·劉寔傳》:“歷歷相次,不可亂也。”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舊五代史·明宗紀》:“濮州進重修河堤圖,沿河地名,歷歷可數。”杜甫《歷歷》詩:“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各句中的“歷歷”,也都應理解為“秝秝”,都是指眾多的人或事物像禾苗一樣,依次排列,疏密有章,分明可數。
找出了“歷”字的語源,對“歷歷在目”的理解就可以更準確更深入了。我們認為,這一成語應當釋為:“(眾多的人或事物)一一清晰地出現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