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行動易受感情的支配,對邏輯性、抽象性較強的數學知識往往感到枯燥無味,學習積極性不高;同時,對所學的內容存在似懂非懂的現象,或者所學的知識弄懂了,但在實際問題面前不知道如何運用。這主要是由于許多同學沒有進入到數學情境中去。
新體系的數學課程標準蘊含了這樣的理念: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應向學生提供自主探究數學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的情境和機會,只有這樣,數學課堂才更富有魅力,更具有教育價值和感染功能,而成功的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正是這種新課程理念的集中體現。
一、聯系現實情境
中學數學無不滲透著抽象概括的思想方法,教師應該盡可能地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考察相關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接受新知識前采取一個特別的心理定勢,讓他們對即將到來的思維理解活動產生期待情緒和尋求滿足的情緒。而且學生對實際問題本身已經了解或比較了解,對要說明的概念、方法等內容的認識也就相對要容易一些。
我在講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之前,布置學生參觀當地的機械廠,去了解工人師傅在測量工件的內槽寬或內徑時使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樣進行測量的?這種測量方法包含了哪些幾何原理?這種活動,可以使學生認識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強烈興趣。
通過參觀,大部分學生自覺預習了新課,對全等三角形的性質有了初步的感知。當他們回到課堂,經過師生共同的討論、分析、總結,絕大部分同學對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原理達到了較為深刻的認識高度,并且懂得了實際工作中常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原理,把不能直接度量的物體“移”到可以直接度量的位置上來,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實際上,生產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轉化為數學問題。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正所謂“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學生是不會不去進一步領會的。
從課堂教學中的數學思想出發,聯系生活的具體實際,不僅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和追求知識的欲望,而且加深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鞏固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活躍其思想,增長其才干,培養他們熱愛科學的高尚情操。
講二次函數的性質和圖像時,提問:這種純代數問題與現實生活有沒有聯系?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利用星期天帶領學生到建筑工地參加勞動。在勞動中引導大家向技術員虛心請教。學生們了解到,生產實踐中,物品的制造要遵循經濟的原則,即工序的簡約和材料的節省,在產品的形式和結構上盡可能優化、美化、簡化,這里面實際隱含了最大值與最小值的知識內容。
接著,我布置了一道實例題:老張想致富,準備建雞場,三面圍籬笆,一面靠院墻,雞場要方正,籬笆百米長,如何巧設計,圍得最大方?
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很快根據題中條件寫出了函數的解析式,并熟練地進行配方,作圖,而且能結合圖象最高點說明函數最大值的意義,進一步了解到數形統一的思想對研究解決問題的作用。
二、巧構問題情境
為了能創設出吸引學生的教學情境,應當把問題作為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問題情境的創設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問題的構思要巧妙,要緊扣教材,既要讓學生動一番腦筋,但又不能使學生感到無從下手,一個成功的趣題能創設出理想的教學情境,對提高學習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講等腰三角形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一個等腰三角形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污了,只剩下底邊BC和一個底∠B(如圖),你有辦法把這個等腰三角形重新畫出來嗎?
學生經過探究、交流,總結出如下兩種畫法:
(1)作BC的中垂線與BE的延長線交于點A,可得等腰三角形ABC。 (2)以BC為一邊作LBCF=∠B,延長BE與CF交于點A,得所求等腰三角形ABC。
如何證明得到的三角形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呢?
第一種畫法不難證明RTA ADB≌RTAADC,從而證得AB=AC。第二種畫法一般是作頂角平分線或底邊上的高AD,通過AAS定理證AABD≌AACD,從而得出:在AABC中,若∠B=∠C,則AB=AC(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對等邊)。
在討論中也有一位學生提出不添輔助線的想法,他認為在AABC和
這種證法極其簡潔,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問題情境的啟迪之下激發出的創造性。
三、拓展參與情境
我們可以以教材內容為出發點創設參與情境,利用角色效應,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去發現,這就拉近了教材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因為,情境作用于感官,強化了感受,使學生身臨其境。如布置學生幫助村組丈量、分配田地,自制數學模型和儀器,參加數學實習活動,寫數學小論文等等,以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意識,培養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
不容忽視的是,在活動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引導他們養成一種沉著、冷靜、多思的健康心態。讓他們明白,原來,數學知識也是有情之物,只有透徹地掌握它,熟練地運用它,才能讓你享受成功的喜悅、創新的快樂。
學生參與數學活動是一個動態的教學過程。這個過程和結果反饋出來學生駕馭知識、形成能力的情況,有助于教師檢查自己的教學效果,有助于教師發現具有特長和開拓性個性的學生,有助于密切師生情感,并且為學校如何有效地開發學生智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可靠的研究資料。
四、演示形象情境
隨著各種媒體進入現代數學課堂,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努力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運用教具、多媒體課件演示各種形象情境,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數學概念,促進表象學習,開展豐富的聯想,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如:在講到旋轉對稱圖形時,可以通過課件演示生活中的旋轉事實“實物圖形的旋轉運動”、“時鐘走動”、“風能發電機中大風車運轉”等,讓學生觀察、操作、欣賞認識圖形的旋轉變化,探索它的基本特征。清晰美觀的圖形、光滑醒目的線條,能給學生清新的情境和直觀形象的感覺,讓學生入境動情,入境生趣,使學生產生興奮優勢,心理上得到滿足,思維上得到啟發。
教學情境是教學過程中的普遍現象,生動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是一堂高質量課的前提,一個有價值的情境對于課堂目標的實現和學生興趣的激發有著積極的作用。情境的創設不僅要考慮學生接受的基礎和興趣,還要考慮教材內容是否適合情境的開發,只有在實踐中逐漸積累,了解學生與具體教材的特質,才能創設出多元化、實踐性強的教學情境,才能渲染出中學數學教學斑斕的藝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