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穿”的轎車
為了克服轎車“人車兩離”的設計缺陷,2005年1月28日,日本豐田汽車制造公司設計出了“人車合一”的i-unit與i-foot兩款超時空概念車,以達到“車中有人,人在車中”的狀態。
i-unit超時空概念車,像一片放在4個輪子上的樹葉,寬1米,長1.8米,高1.8米,可供四肢健全的成年人單獨駕駛。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單個人交通工具”,以鋰電池為動力源,后輪驅動;無方向盤、制動器和離合器,所有控制按鈕均在扶手上;車身由環保型植物材料精致而成,不僅重量很輕只有180千克,且完全能回收再利用。這個車壇的“獨行俠”,具有兩種行駛模式:在人多車多的擁擠路面,它可以“站”直身子緩緩行走,司機坐在駕駛座位上;在路寬車少的路面,它就“伸展四肢”切換成轎車模樣款款行駛,司機相應地處于半躺臥姿勢。它不僅可以以0.9米的半徑急速轉彎,充分展現其小巧玲瓏的優勢;而且由于配置了“智能交通系統”,故能在特制的車道上自動駕駛。
i-foot超時空概念車,專門為老年人、殘疾人等行動不便者精心設計。它像一個長著兩條腿的蛋殼,高2.36米,重200千克,把駕車者緊緊地包起來。這種“以人為本”的單駕車,開起來十分簡單,一個操縱桿即可擺平一切,還能攀爬樓梯;雙腿能夠向后自動彎曲,最大限度地方便駕車者輕松上下。美中不足的是,i-foot超時空概念車把駕車者的頸部和上身支撐起來,從而大大增加了老年人、殘疾人的轉體難度,難以隨心所欲地看到側面或背后。
駕駛者難打瞌睡的汽車
為了最大限度避免疲勞駕駛司機在開車時打瞌睡,盡量消除由此帶來的重大交通隱患,2005年2月6日,英國科學家發明創造出了“疲勞司機警報系統”——阿斯特德(ASTID)。
這一車載報警系統,將由于司機打瞌睡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高發期、車輛行駛狀況、司機持續駕駛時長等常見因素作為參考系數,適時監控司機在開車中表現出來的疲勞跡象。
當司機進入汽車駕駛室準備上路時,只要先一按下“疲勞司機警報系統”電腦屏幕上的“菜單”按鈕,顯示屏就會顯示出“新司機確定”指令,再按“確定”按鈕就會顯示確定提示“已重啟并就緒”,這時“疲勞司機警報系統”就自動進入監控狀態。
在自動監控狀態下,“疲勞司機警報系統”會對當日時間、司機睡眠信息、已完成的駕駛時長和類型、車輛正在行駛的方式等變量實施持續監測,一旦變量產生異常就立即激活聲音和圖像警報,提醒司機疲勞早期跡象已出現,應趕快停車休息片刻以免無端惹禍上身。
更為神奇的是,一旦發生交通事故,“疲勞司機警報系統”就會自動記錄事發前的重要駕駛數據,諸如:司機是否啟動“疲勞司機警報系統”并輸入本人睡眠信息、“疲勞司機警報系統”是否適時發出警報、司機是否在警報提醒下采取必要的休息措施,從而鑒定和確定交通事故的成因。
目前,“疲勞司機警報系統”已在世界各地進行過數以萬計的嚴格測試,并在歐盟各國、中東和美國正式投入使用。
自動呼救的汽車
為最大限度縮短發生交通事故后的等待救護時間,使歐盟各國每年死于公路交通事故高達5.07萬人的比率大幅度降低,2005年2月14日,歐盟委員會和歐洲汽車工業系統聯合制定一個行動計劃——從2009年起,歐盟各大汽車制造公司生產的所有新車,都必須配置高科技自動呼救裝置。
這一高科技車載自動呼救系統,能在發生車禍時自動啟動撥打報警電話。并通過衛星定位導航系統指示事發具體方位,離事故發生地最近的救護中心將收到報警信號,在第一時間內趕到出事地點進行全方位救護。
談及這一系統的強大功效,歐盟委員會女委員雷丁信心十足——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加強歐盟各國道路安全提供了可能性。與為汽車配置防撞雷達一樣,配置車載自動呼救系統,同樣需要在整個歐盟范圍內達成一致,消除技術和貿易壁壘,以便讓高科技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挽救更多本不該離世的寶貴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