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潘遠強
編者按:美國國會研究部(CRS)于1914年成立,其功能與蘭德公司等思想庫相似,對美國國會決策具有重要影響。2006年8月11日,美國國會研究部報告出臺,它考察了中美兩國關于核力量的基本情況,假定了導致中美沖突的四種情況,分析了美國在沖突的四個階段中應如何使用軍事力量。得出結論認為,中美存在穩定的威懾關系。
核力量重新受到青睞
目前,美國國會與國防部就未來的國防戰略和軍事力量結構展開了一場熱烈的討論。在過去,這些討論僅限于常規軍事力量。然而,在2005年的美國《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關于核力量和常規力量的討論同時出現。這在美國歷史上還是頭一回。這表明,在美國政府內外,人們正在重新評估核威懾與常規作戰之間的關系。
當前,小布什政府認為核武器是確保美國國家安全的關鍵力量。與克林頓政府相比,小布什政府聲明俄羅斯不再是美國的敵人。即使俄羅斯擁有數千枚核武器,美俄兩國仍然能夠在“新的戰略秩序”下增加彼此的合作。美國的對手將是多種多樣的,美國面臨的挑戰也將是不可預見的。過去,美國把核武器跟其它武器區別開來,僅僅用來威懾蘇聯或者俄羅斯發動全球的核進攻。小布什政府則賦予了核武器綜合性的角色。不僅用來遏制對手發動核打擊,還通過威懾確保盟友的安全,勸阻對手不要采取非對稱的手段攻擊美國,擊敗那些冒險攻擊美國的其它敵人。
小布什政府不僅強調核武器的報復作用,還尋求一些精確性的傳統武器來打擊它國核武器的運載工具。它還通過導彈防御系統來阻止對手使用導彈攻擊美國。小布什政府明確提出,美國將不會依據俄羅斯的威脅來確定自己未來核力量的規模和結構,而要采取一種“基于能力”的戰略,注重對手可能如何作戰。而不管對手可能是誰或戰爭在哪里發生。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核力量
報告認為,中國奉行的是“最小核威懾戰略”。在這個戰略下,一國為了阻止它國發動對自己的核打擊,對外警告稱,如果自己首先受到了核攻擊,它將使用自己的核武器進行反擊。可以肯定,如果奉行“最小核威懾戰略”的一國受到了核攻擊,它一定會進行報復。采取這種戰略的國家需要擁有能夠在對手第一次核打擊后存活下來的核力量。一國只需擁有少量的核武器就能夠實現阻止它國核攻擊的目的。
美國國防部的相關報告認為,中國部署了約20枚陸基、液體燃料CSS-4洲際彈道導彈,用作主要的核威懾力量。有大約20~24枚液體燃料、射程稍短的CSS-3洲際彈道導彈用作地區核威懾力量。中國還部署了14~18枚CSS-2中程彈道導彈和19~50枚CSS-5中程彈道導彈。中國人民解放軍擁有10~14枚JL-1潛射彈道導彈。為了提高核武器的生存能力,中國正在研發通過鐵路或公路機動的DF-31和東風-31A型洲際彈道導彈。此外,JL-2潛射彈道導彈也在研發之中。
2002年,美國情報部門估計,中國將在2015年擁有主要應付美國的75~100枚彈頭,并認為中國正在具有包括發射多彈頭在內的新能力。不過,美國國內一些專家對這個判斷進行了批駁,認為美國情報部門過分夸大了事實。他們認為,在未來15年內,中國導彈部隊現代化的速度要比外界預計的慢。
為了使導彈從第一次打擊中存活下來,中國采取了多種措施。包括加固發射井,增強發射裝置的機動性,研發隱蔽和欺騙技術等。這些措施會增加中國導彈發射的準備時間,降低應對危機的反應速度。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措施的存在,增大了中國核力量的生存率,確保中國能夠發起第二次核攻擊。

可能導致中美沖突的四種假設
報告認為,中國是它的一個地區競爭者,甚至有可能成為其近似匹敵的競爭者。而且很容易找出中美兩國未來可能沖突的“易燃點”。因此,美國防務計劃者十分關注中美未來可能發生的沖突情況。
假設A:大陸特種部隊突襲臺灣
大陸試圖將特種部隊派往臺灣,部隊總數將在100~1000人之間。運載部隊的工具主要有小船、潛艇和直升機。到達臺灣后,特種部隊將與事先隱蔽在臺灣的特工一道對臺灣的政治、經濟、交通和地下軍事中心發動毀滅性的打擊。攻擊的目標包括臺灣軍政領導人、發電站、交通設施、早期預警雷達和指揮控制設施等。這些行動的目的是為了取得一種震懾效果。另外一個潛在的目的是為解放軍部隊的全面進攻做準備。這些進攻可能提前或同時伴有網絡戰、信息戰等內容。
假設B:中日海上沖突
中國海軍部署了1艘驅逐艦、2艘潛艇和一些其它船只在釣魚島附近,用來確保東海石油開發工作的安全。日本則部署了P-3C海上巡邏機、2艘“宙斯頓”級驅逐艦和F-15戰斗機來監視中國海軍的行動。一個晚上,中國潛艇和日本驅逐艦發生沖突,造成雙方船只和人員的傷亡。中國驅逐艦向日本船只發射了2枚反艦導彈,受到了日本“宙斯頓”驅逐艦的攔截。雙方海軍脫離接觸,沒有發生進一步的交火行為。不過,雙方都準備派遣更多的力量前往出事海域。日本駐美大使要求與美國總統會面,討論美日雙方的安全協定問題。
假設C:對臺灣大規模的聯合作戰
這個假設經常在美國防務圈內討論。其內容是大陸將動用空中、陸地、海上軍事力量對臺灣發動全面的進攻,力圖擊敗臺灣軍隊并成功控制全島。報告認為,大陸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確保攻擊行動取得成功,降低美國或者其它國家干涉這場沖突的能力。
假設D:臺灣首先發動對大陸的攻擊
在這個假設中,臺灣軍隊首先發動了對解放軍及其基礎設施的攻擊。攻擊的目標包括港口、機場、導彈陣地、大陸南部的地面部隊。臺灣海軍還對位于大陸水域的解放軍水面艦艇發動攻擊。臺灣還派出特種部隊破壞解放軍攜帶遠程彈道導彈的潛艇。
美國如何使用自己的軍事力量
每一個假設都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那就是沖突開始前的威懾階段、沖突早期的穩定危機階段、沖突到達頂點時的作戰階段、終止戰爭階段。在每一個階段中,美國對核武器和常規武器的使用特點和方式都有所區別,因此帶來的結果和影響也有所不同。
威懾階段。威懾的基礎是一個威脅或者承諾。為了使威懾有效,這個威脅或者承諾必須使威懾對象認為可信。對意圖和能力的看法有時比意圖和能力本身更加可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威懾是否可信是國家層次上的“思維博弈”。有人認為,中美兩國都擁有核武器,這不僅不會產生威懾效果,還會影響彼此之間的互動,威懾行為可能會演變成為核沖突。在假設C中和假設D中,戰斗雙方使用大規模的軍事力量,這可能出現上述情況。
但在假設C中,美國核力量是否會成為威懾的關鍵因素還是未知數。雖然美國擁有超強的核力量,能夠在臺海沖突中打擊大陸的核設施。但是,中國擁有第二次核反擊的能力,即使它的數量有限,這也足以威懾美國對大陸常規軍事力量發動進攻。在假設D中,許多情況也是似是而非的,有人就懷疑美國未必能夠使臺灣相信威懾的可信性。
在假設A和假設B中,核威懾未必適用。因為其中的暴力程度較低,并沒有直接導致各方面臨生死存亡的情況,直接使用核威脅顯得不可信。美國常規軍事力量倒具有一些威懾的價值。
穩定危機階段。一旦沖突展開,各方都感到壓力,希望迅速行動、控制事態、管理危機,確保自己的利益需求得到滿足。不過,這又反過來使事態更加惡化,將沖突擴大到不可預知的境地。如果一國的指揮控制系統十分的堅固,能夠抵抗住敵方的第一次打擊,它就會推后作出反應,等待新的信息出現,爭取使用可替代的方式來解決沖突。如果一國的指揮控制系統十分的脆弱,它們在第一次打擊中不斷受到攻擊,這個國家就會認為必須在自己的核武器遭受毀傷之前使用。它掌握的是不完全的信息,沒有把對手的意圖和能力摸清楚,這就可能增加沖突的不穩定性。
中美兩國都部署有可供遠程打擊的核力量,而且都不容易在第一次打擊中受到破壞。因此,在危機中,兩國都沒有面臨需要迅速解決問題的壓力。中國的核力量精度不高,大多數是陸基彈道導彈,不能夠有效地跟蹤美國攜帶有彈道導彈的潛艇。而中國的遠程彈道導彈大都部署在地下,還有復雜的地形和山脈作掩護,它們有的還部署在可以移動的發射裝置上,生存率較高。因此,中美雙方都不會擔心在第一次打擊中損失這些武器,不會貿然采取行動。雙方的脆弱部位是早期預警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如果發動對這些裝置的攻擊可能推動或加速雙方的過激反應。
當前,使用傳統武器破壞穩定性的可能不大。美國投入戰斗之前需要機動很長的距離,這限制了美國常規力量反應的敏捷性。在假設A中,臺灣的情報、監視、信息作戰資源非常重要,不過比較而言,它們的規模不大,不太可能使危機進一步惡化。
假設B是由偶然事態引發的,但如果雙方都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可能使危機進一步擴大。當危機展開時,美國決策者不會受到迅速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壓力。美國可以把自己的力量部署在離沖突較遠的地方,等待事態平息下來,使沖突雙方可以采取外交等手段來解決問題。
在假設C和假設D中,美國核力量既不會惡化危機,也不會平息危機。但如果美國確信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力量,使用常規軍事力量打擊大陸境內的關鍵目標,毀傷大陸的軍事作戰能力,大陸有可能被迫迅速采取各種行動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就可能使雙方面臨直接的沖突。
作戰階段。美國可能與中國發生軍事沖突。在假設A中,美國可能動用常規軍事力量,但鑒于大陸進入臺灣特種部隊的數量無法確定,美國在戰斗時將會造成大量的平民傷亡。在假設B中,對于美國的常規力量來說,實現作戰目的將十分容易,戰斗也不會造成大量的間接傷亡。在假設C中,如果美國認為大陸的行為威脅到了美國的重要利益,美國必須采取任何手段來維護美國的利益。它可能動用核武器對大陸的關鍵目標進行打擊,具體包括地下掩體、指揮控制設施等。美國還可能動用所有能夠調動的常規力量來癱瘓大陸的作戰能力。這種不區分目標進行打擊的方法將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其政治后果是不可預知的。報告認為,美國常規軍事力量占有十分明顯的優勢。但由于沖突地域離美國較遠,沖突的時間不容易確定,戰斗容易受到后勤補給不足的影響,美國的常規作戰能力將受到很大的削弱。而且,潛在的高傷亡人數可能使美國發動大規模作戰的胃口大減。
終止戰爭階段。在假設A中,威脅使用核武器可能使沖突結束,但這未必能夠使地區關系穩定,并令人信服。如果美國動用常規力量,可能使大陸特種部隊退出臺灣,阻止解放軍采取進一步的行動。但美國一旦在臺灣附近部署了軍事力量,它就可能在臺灣海峽附近長期駐扎。在假設B中,美國結束戰爭的前景比較樂觀。如果美國展示自己的核力量與常規力量,并強調自己對日本承擔的安全義務,美國就可能扮演一個中止危機的主要角色。這也會使日本得到很多好處。然而,如果美國直接威脅使用核武器,這就顯得十分極端,壓縮了和平解決危機的空間。報告認為,在這個條件下展示美國常規軍事力量來結束戰爭的辦法比較令人信服。假設C中,要結束這個階段的戰爭,威脅使用核武器將是重要的手段。如果威脅進行核打擊,美國將達到取得決定性勝利的目的。不過,能否用核威脅來結束常規戰爭的前景并不清楚,它的前提是中國不會發動針對美國的核報復。跟假設A一樣,這時使用常規力量來結束戰爭對美國比較有利。不過美國會因此增加在這一地區長期存在的風險。在假設D中,一旦沖突爆發,如果雙方沒有分出高下,雙方很難回到原來的現狀,戰爭也很難結束。美國如果要結束戰爭,必須派出一支大型的特遣隊,承擔此項任務將付出高額的成本,這是美國所不能接受的。而且,大陸也不愿意在臺灣附近部署一支美國部隊。因此,在這個假設中,美國軍隊的持續卷入有可能使常規戰爭擴大到核戰爭。
結 論
中美雙方當前有一個穩定的威懾關系。這種關系建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復雜因素之上。雖然這種關系持續存在,但可能因為錯誤、誤解或者偶然因素引發中美之間沖突。美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和核力量有助于軍事威懾,在考察美國軍事力量結構和軍事戰略時,要考慮二者的互動關系,并綜合加以運用。這兩種力量對威懾和作戰有正面的作用,對穩定危機和結束戰爭有負面效應。不能簡單地為了達到軍事威懾目的貿然對美國軍事力量結構進行調整,要充分考慮它所帶來的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