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常規導彈在最近的以黎沖突中大出風頭,引發了美歐對中國導彈研發實力的猜測。特別是有國外媒體報道說,中國曾經向烏克蘭購買了6枚遠程巡航導彈,用于學習和提高中國導彈設計水平。這些說法其實都是美歐對中國國防實力的膚淺認識,中國巡航導彈的科研實力已經大大超出西方想象……
引進武器技術,常常被國外同行誤解成中國在同一領域研發水平落后的象征。這種誤解反映了美歐對中國國防科研實力認識的膚淺。事實上,熟悉中國國防戰略發展的人應該知道,中國當前實施的是“兩條腿走路”的雙保險互補方針。中國外購先進武器技術,在于國內個別武器不能滿足要求,或部分技術瓶頸有待突破,但時間緊迫必須盡快完成的裝備項目。引進Kh-65SE和美歐
引進并不等于水平落后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04年6月曾經透露,中國通過俄羅斯軍火商向烏克蘭采購了6枚Kh-55遠程巡航導彈。Kh-55是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為對抗美國有戰場“惡棍”之稱的“戰斧”巡航導彈,重點研發的空對地遠程亞音速空射核戰略武器。由于Kh-55導彈與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十分相似,所以被稱為“戰斧斯基”。Kh-55只能打擊固定目標,發射前需要先把情報數據輸入到導彈電腦,作戰高度由幾十米至12公里,射程500-1000公里。發射后由雷達高度表控制高度,作地形跟蹤巡航飛行,在預定修正點靠地形匹配系統修正航向誤差,直至命中目標。Kh-55彈頭為20萬噸核彈頭,命中精度150米內。客觀地說,Kh-55在巡航高度和攻擊精度上不及“戰斧”,但射程和彈頭威力驚人。由于缺乏遠程精確導航能力,2000年后陸續被新一代的巡航導彈Kh-101緩慢地取代。
中國遠程巡航導彈的研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歷經10年的攻關,1992年開始試行裝備以X-600技術驗證彈為原型,經過重大技術改進的“紅鳥一號”巡航導彈。“紅鳥”是中國最先進的全天候、亞音速、多用途巡航導彈,有很強的低空突防能力。“紅鳥一號”的整體作戰性能要比后來引進的Kh-55領先。據稱,其命中精度可達到在1000公里以內誤差不超過5米。由于作戰任務的不同,兩者各有優勢。
當前中國不斷從獨聯體國家反響強烈的Kh-55其實都是上述政策的產物。
中國數字導航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遠程巡航導彈強軍上陣,在很大程度跟中國自行研發成功“衛星電子地圖”有直接關系。遠程巡航導彈的“眼睛”是導航系統,如果導航技術不過關,無論多么先進的巡航導彈都是“廢銅爛鐵”。導航技術是巡航導彈科技含量最高的部分。
“衛星電子地圖”說白了等于美國巡航導彈上中段制導使用的數字圖像匹配區域相關器(簡稱數字地圖DSHAC),數字地圖需要大量衛星攝影圖像制作的數字地圖供飛行時與地物作比較,因此研發耗資極大。中國在該領域的攻關上也曾長期受阻,后來通過秘密獲取海灣戰爭中美軍未爆的“戰斧”BLOCK2巡航導彈才啃下這塊硬骨頭。DSHAC的研發難度連美國都吃不消——不要忘記美國已有幾十年巡航導彈研制經驗和技術儲備,研制當代先進水平的巡航導彈也已經14年了。知道中國“衛星電子地圖”等于美軍的DSHAC,就不難理解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頻繁地向俄羅斯、法國,甚至臺灣的“華衛二號”衛星大量收購衛星照片的原因。2003年中國還通過發射“尖兵19”返回式偵察衛星來獲取精確的全地形照片。
“尖兵19”配備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生產的地圖測繪高精度相機,有嚴格的正投影關系,能精密測量內外方位,保證定位精度。其長焦距大視場高精度鈦合金攝影測量物鏡,視場大于70度旋轉兩年性能不變。高速旋轉中心鏡間的網格點,非常適合用于制作高精度軍用地圖,尤其是導彈目標區的準確測繪圖像。雖然中國的高精度軍事偵察衛星的相機分辨率已達0.6米,與美國Kh-12偵察衛星的0.15米還有差距,不過這已不影響中國遠程巡航導彈按照預定的時間服役。
“紅鳥”系列巡航導彈的假想敵是臺灣和太平洋的美軍,所以不會采用在水面上不能正常工作的中段等高線地形匹配系統(TERCOH),也不會采納GPS衛星導航。中國雖然有“北斗一代”定位導航衛星,但僅適用于戰略彈道導彈;而美國的GPS誤差極大,戰時信號也肯定會被美方屏蔽。“紅鳥”巡航導彈如果要達到“戰斧”的高命中率,就必須作突破傳統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導彈設計師在背水一戰的情況下,被迫早于美國開發同類先進的制導技術。研發“紅鳥”巡航導彈的海鷹機電技術研究院負責制導系統開發。在成功解決DSHAC之后,確定以中國最成熟的光電末制導技術作終端導引。這正是由于GPS和TERCOH技術不可靠而全力攻關出來的成果——中國在這方面20多年的技術儲備為成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并且成為目前世界巡航導彈的佼佼者。
中國“紅鳥”單挑美國戰場“惡棍”
中國的“紅鳥”系列巡航導彈根據作戰任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導航技術。如“紅鳥”一裝備型94式采用電視末制導頭,而94式夜間型采用了二代微光電視導引頭。作為主要在役型號和基型產品的“紅鳥”二型也繼承了這種技術,至于“紅鳥”三裝備型、“東海10號”雖然增加了GLONASS衛星定位接收機,但肯定只作為中段輔助修正誤差之用,真正的末制導仍會用光電技術。
普通的光電引導頭為何會突然引起美俄軍事大國的重視?光電引導頭的主要優點是:可以全天候遠程攻擊、能打擊多種目標、彈上雙向數據鏈能使發射者如身臨其境,可選擇重新瞄準目標,修正目標瞄準點和局部代替偵察機作目標毀傷效果評估等。
光電導引頭和雙向數據鏈的引入,使巡航導彈作戰模式發生了質變:導彈的作戰模式由全主模式變成人在回路中遙控操作模式,導彈操作師可通過視頻衛星數據鏈鏈接導彈的高清攝像頭,了解戰場最新動態,又能根據傳回的圖像分真假目標、掌握導彈所處位置和飛行狀態;巡航導彈完全可以按照指令在戰區上空作幾個小時的戰術盤旋,同時搜索、選擇地面合適的攻擊目標,并在將目標數據輸入導彈的導航系統后發起攻擊。巡航導彈因為有外置的人腦幫助而具有智能,可以做到高精確命中目標。
中國巡航導彈采用的電視導引頭2004年在第四屆國防電子展中首次亮相,該種導彈引頭由雙CCD攝像機、三框架穩定服務系統、電視跟蹤器、系統控制及信號處理器、電源模塊等組成。當然,與最新的“戰斧”比較,“紅鳥”還是有差距的。例如,電視及微光電視導引頭就比紅外成像導引頭差;控制中心里可根據戰場動態選擇接近目標的角度、任務改變后新目標參數制定的大容量高速電腦為基礎的多任務指揮系統,也遠比美國簡單。
然而兩者的基本原理是完全一樣的,只要換上最新國產紅外成像引頭和大容量多任務指揮電腦,“紅鳥”的性能就能全面提高。“紅鳥”被發射之前,有關地面目標的經度和緯度數據被編入彈載的計算機系統,包括導彈飛行初始、中途和最終階段的數據。如果再配合隱形技術、埋入式進氣道、新式算法軟件、基于圖像矩特征的神經網絡目標識別技術等中國已有多年的技術儲備,最遲到2010年,“紅鳥”必將脫胎換骨。由于未見“戰斧”有升級改良方案,屆時“紅鳥”反超前者的機會十分大,因此落后只是暫時的。
(王雪森薦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