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浪潮,提高軍隊信息化程度,韓國國防部制定了韓在未來10年內的改革方向與核心,即裁減以陸軍為主的兵力,打造東北亞一支高技術部隊。因此為填補因人員減少產生的“戰斗力空缺”,韓國積極研制各種國產新式武器。目前,韓國下一代步兵戰車(NIFV)計劃在2008年裝備部隊,這種被韓國人自稱為“全世界最新最好的履帶戰車”將構成未來韓國陸軍機械化部隊的中堅力量。
歷經坎坷的研制過程
早在1988年,韓國國防部探知日本自衛隊將配備新式89式步兵戰車后就積極探索研究國內自己的產品。1990年,韓國國防開發局(ADD)依托韓大宇集團研制的K-200裝甲輸送車為藍本進行自主研制,但因其內部空間有限、只能部署20毫米無人機關炮塔等原因很快被上級否決掉,這之后國防開發局又通過與國內外大公司合作研制,但終究在漫長的“公文旅行”中不了了之。到1996年3月,國防開發局與大宇重工共同開發了“KIFV-2000”方案,總算得到韓國國防部的認可,其設計有了點專用步兵戰車的味道,至此該項目進入實質化研制階段。
天有不測風云,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讓大宇集團解體,斗山集團開始插手KIFV-2000項目。1999年底,KIFV-2000搖身一變,成為NIFV項目。斗山集團為突出其設計的獨特性,對其方案中不滿意的地方作了多處改動,于是演變成了今天的NIFV步兵戰車。
獨特的防護性能
NIFV步兵戰車的總體布局仍然沿襲當前步兵戰車的主流方向,即駕駛艙、戰斗艙、載員艙前后依次布置。戰斗全重25噸,均質鋼裝甲焊接的雙人炮塔位于車身中部,炮塔為全電驅動,并有應急使用的人力備份控制系統。戰斗的載員艙位于車身后部,通過一扇電力操作的單片式艙門進出。乘員艙的頂部兩側各裝1具旋轉潛望鏡,主要是給艙內的步兵使用。載員艙兩側因加裝復合裝甲板的緣故,沒有開射擊孔,這在世界上是比較罕見的。NIFV步兵戰車可搭載9名步兵,其中班長兼車長,坐在炮塔內,其余8名步兵則相對而視坐在艙內,每個座椅上都有安全帶。該車自身沒有浮渡能力,只能借助于安裝在車輛兩側的氣囊系統才能在水中行駛。
NIFV步兵戰車獨特之處在于有三類可根據威脅進行升級或更換的模塊化裝甲。目前已經設計完成了A類和B類裝甲,而最高級的C類裝甲因涉及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的技術協助不得不推遲面世。采用A類裝甲的NIFV步兵戰車,主要靠自身車體裝甲抵抗來自外部的襲擊,戰車四周可防14.5毫米機槍彈和30毫米空爆彈的攻擊,其前裝甲還能抵御反坦克火箭筒的威脅。韓國三星公司還為NIFV步兵戰車研制出一種激光和雷達照射的報警系統,能自動、半自動和手動電擊發煙幕彈,發射煙幕彈和車輛的激光照射之間的時間延遲為5秒。
NIFV步兵戰車的發動機采用韓國通吉重工引進瑞典薩伯公司的斯堪尼亞型柴油機,最大公路時速70公里,水上浮渡時速為5公里,最大行程450公里。NIFV戰車的時速能保證未來與XK-2主戰坦克齊頭并進,其車身兩側各有6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主動輪在前,采用扭桿懸掛,雙銷掛膠履帶,這使戰車運動時產生的噪音更小,減少乘員長時間作戰的疲勞感。
強大的攻擊能力
由于受到俄羅斯BMP-3步兵戰車的影響,NIFV步兵戰車凸現出強大的火力攻擊能力,標準裝備就涵蓋了反坦克導彈、40毫米機關炮和7.62毫米機槍,在火力等級上已經與目前西方先進步兵戰車并駕齊驅。
據內部人士透露,NIFV步兵戰車采用的40毫米機關炮為瑞典博福斯公司產品,與瑞典的CV90系列戰車一致,但炮口消焰器從原來的喇叭形改為多縫式長管形。該炮為雙路進彈,最大射程3000米,射速高達每分鐘200發,可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最新型的空爆彈(ABM)。炮塔頂部安裝有1挺7.62毫米遙控機槍。為了安全起見,總共200發40毫米彈藥以及500發7.62毫米待用彈放置在炮塔尾艙,其它彈藥則儲存在車體內,并與乘員艙隔離。
NIFV步兵戰車威力最大的武器則是瑞典博福斯防務公司提供的“比爾攻頂”反坦克導彈,它們被部署在雙人電動炮塔的兩側,各為1枚,發射后不能再裝填。該導彈采用獨特的斜置式戰斗部,飛行路線保持在瞄準線上方1米高度,能對坦克頂部實施攻擊,其彈長900毫米,彈徑150毫米,彈重10.7公斤,系統全重36公斤,破甲厚度800毫米,射程150~2000米。
該車還裝備了綜合火控系統,該系統采用了目標距離和相對速度自動測量技術,包括車長獨立周視熱像儀、炮長熱像儀和含釹YAG激光測距儀等,車長能夠超越炮長射擊,從而使其擁有與先進主戰坦克相同的“獵-殲”能力,炮長熱像儀與車長的雙目觀察鏡相連。在NIFV的炮塔上共有9具晝夜潛望鏡,其中車長6具,炮長3具。車長和炮長都有相同的火控系統控制面板及控制按鈕,火炮的俯仰、射擊和炮塔旋轉靠按動按鈕可實現,而不用像以前那樣費力地扳動操縱手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