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世界上生產的第一批機槍中的一挺。它是中國軍隊最早裝備的機槍之一。它的出現改寫了世界槍械史的記載。它是世界上目前為數不多的機槍珍品之一——
機槍里的稀世珍品
這挺機槍就是1872年美國產的加特林機槍。該槍屬于世界上第一批機槍產品——機械式手動機槍,共有10管,口徑是12.7毫米,射速250發/分鐘;有效射程400米,子彈初速400/秒,制造商為柯爾特武器公司,生產地為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
最有意義的是,該槍的銘文上鐫刻著“此槍為1862年11月4日第一次取得專利,之后在1865年5月4日、1871年4月9日、1872年4月9日,經改進后一再取得專利”。
軍博陳列的這一挺為1872型。這也更改了國內外一些槍械史的記載。原來人們認為10管加特林機槍首次定型與生產于1866年。實物則顯示,此槍早在1862年已經定型生產,不過以后不斷得到改進,而在1866年恰恰沒有任何改動。
更有意思的是,銘文上刻寫的此槍名稱并不是Gatling’smachinegun(加特林機槍),而是Gatling’s battery gun (加特林排槍)。這就說明直到1872年,美國人還是將此種槍稱為排槍,而不是機槍。
該槍管是鋼管,有6根膛線,槍管長430毫米,槍身長800毫米,銅槍栓,無標尺,無準星,槍架樣式為雙輪單腳式,車輪的樣式為木質鐵箍輪,輪徑920毫米,輪寬50毫米,轍距105毫米,單腳槍架為邊長100毫米方木加鋼尾箍制成,全長為1.75米,全重120公斤以上,運動方式最少要1馬挽曳或3馬馱載,整個外形看上去和后來的重機槍相似。
這就更顯示出這挺機槍的珍貴,因為目前世界上遺留下來的加特林機槍槍架樣式多為三腳架式,即使是雙輪單腳式的,單腳長度大都不超過600毫米,同時,槍身長度多在900毫米左右,槍管長度多在600毫米以上,重量都在64公斤以下。也就是說,這是一挺在世界上也難以見到的較早期的機槍。遺憾的是其鼓形供彈匣已經遺失。
槍械史上的里程碑
我們都知道,最早發明與投入實戰的機槍都是采取外力的機械式傳動來完成裝彈、上膛、退彈的。所以,發明一種能長時間連續發射彈藥的速射槍,能對步兵分隊的沖鋒進行有效支援,對敵人的沖擊和火力進行有力阻擊與壓制,一直是多少代軍人為之努力尋求的夢想。
中國早在明代時期,為了提高鳥銃的射速,就發明了有5支射管的迅雷銃,可輪流發射。差不多同時期,歐洲人也多次嘗試用一束或一排槍管依次射擊的方案,被人稱為“管風琴槍”。1718年,就有人在倫敦申請了機槍專利,但因體積笨重,燧發機點火不可靠,被束之高閣。
19世紀出現擊發火帽后,新一輪機槍的探索又出現了。1829年,一個名叫塞繆爾·法利斯的人在美國申請一種槍,首次稱為machinegun,即機器槍的意思。發明家當時設想,這種槍像機器一樣由許多部件組成,借助某種能量的外力作用連續運轉,發射彈丸。1851年,比利時人伐商發明了分9行排列、每行5根或6根槍管的機槍。以后還先后出現了諾登費爾德手動機槍、里普利手動機槍、勒加排槍、克拉克斯頓排槍、阿吉爾咖啡磨速射槍等。這些槍因為都是依靠手的搖動產生機械運動來實現速射的,所以統稱為手動機槍。這也反映了早期的機槍都是按機械傳動思路進行設計的。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使作戰雙方都亟需新式武器,從而促進了輕武器的發展,不但發生了著名的林肯總統支持生產連珠步槍的事件,而且各型機槍也相繼投入實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862年美國人加特林·理查德發明的加特林機槍。第一批正式型號的加特林機槍有6管和10管兩種,槍管均刻有膛線,口徑分別為25.4毫米和12.7毫米兩種,槍管在搖架上繞一中心軸轉動,用曲柄將槍筒轉一圈時,每一槍管都完成供彈、進膛、發射動作一次,依靠重力和位于機槍上方的彈箱上凸輪作用,在約12點的位置時進行裝彈,在6點位置時則把子彈射出去,在7~9點的位置問,將空彈殼拋出,第一次較完美地解決了裝彈、上膛、退彈的可靠性和持續發射等問題。
性能當年技壓群芳
1873年10月,美國陸軍在維哥利亞的蒙若城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武器性能測試。參加測試的武器有3種——加特林機槍、銅制后膛野戰炮和攻城榴彈炮。后兩者發射的皆為球形的定時霧彈,野戰炮的霧彈中裝有82顆18毫米鉛制步槍彈丸,榴彈炮的霧彈中則裝有486顆。射擊的目標均是由帆布制成的高為3米、寬為15米的靶子,距離分別為460米和730米,每件武器射擊時間均被定為1.5分鐘。
結果射擊距離為460米時,加特林機槍射出600發子彈,557發命中目標;野戰炮射擊7次,共射出574發炮彈,55發命中目標,榴彈炮射擊4次,發射炮彈1944發,112發命中目標。而一挺加特林機槍命中目標534發,野戰炮為35發,榴彈炮則無一命中。
差不多在同時期,德國也進行了一個類似的試驗,射擊距離為800米,靶子寬22米、高1.8米,射擊時間為1分鐘。結果100名步兵同時射出的721發子彈中,196發命中目標。發射的246發子彈中,216發命中目標。就是說在單位時間里,100名步兵的射擊效果還遠不如一挺加特林機槍。
戰果曾經武功蓋世
1862年,在著名的弗吉尼亞“7日會戰”攻占彼得斯堡的戰斗中,北軍憑借12挺加特林機槍和1.2萬發子彈,大敗南軍,使加特林機槍一戰成名。彼得斯堡也因此成為旅游勝地之一,100年來一直供游客憑吊。1866年開始,加特林機槍正式在美國陸軍中列為制式裝備,先后長達40余年之久。俄國、英國、奧地利、土耳其等國也曾向美國訂購加特林機槍,并獲得了驕人的戰績。
爾后,1877年的俄土戰爭、1878年~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戰爭、1879年的祖魯戰爭、1898年的美西戰爭、1899年~1901年的美菲戰爭,加特林機槍都大顯身手。
加特林機槍在中國
1874年12月10日,李鴻章奏請清朝政府,購買加特林機槍數十挺,作為精捷的陸戰利器,“以備游擊需要”,這就是加特林機槍最早輸入中國并在中國陸軍列裝的記錄。當時該槍被稱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所以,加特林機槍就成了中國軍隊最早裝備的機槍。加特林機槍輸入中國后,名聲不錯,甚至成為官僚間進行交往的賄賂品。有記載:1881年1月,廣東海關監督俊啟一次“報效”醇親王奕謾掌管的神機營加特林機槍8挺。1884年金陵機器制造局開始仿制。目前看到的記載與實物均為10管、口徑12.7毫米的機槍,但產量不大。根據金陵機器局的每年制造軍火清冊記載,年產也就在16挺左右。
加特林機槍在中國也曾投入實戰。1894年甲午戰爭中,遼寧旅順口的黃金山炮臺上,就有4挺加特林機槍參加了對日作戰。同年,守衛臺北的清軍官兵也曾使用加特林機槍向來犯的日軍進行猛烈射擊,頑強抵抗5個小時。
揚長補短東山再起
進入20世紀后,隨著依靠槍支自身內力傳動彈藥的馬克沁氣動式速射機槍的發明,加特林機槍使用起來顯得有些笨重,不適合野戰要求。又因為右手搖動、左手發射也不方便,射程短等性能上的原因,服役近40年的加特林機槍退出了軍隊裝備,只有在博物館中才能看到它的雄姿了。
20世紀40年代中期起,為了滿足實戰需要,世界上火力最猛的機槍又重新采用了加特林機槍的模式。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機槍在飛機上得到普遍運用。可是隨著飛機速度的不斷加快,機槍已經越來越難以擊中目標。解決的方法只有兩個:一是增加機槍射速。但是,采用氣動或后坐力制動的機槍射速在1200發,分鐘就已經接近極限;二是增加機槍數量。二戰中,一些飛機上安裝的機槍數目已達8挺之多,造成飛機負荷過大,飛行性能折損。于是,人們又想起了加特林,重新嘗試用外力來驅動機槍的方法,來提高射速。
美國陸軍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合作,從1945年開始研發至1955年定型,生產出一種名為“火神”的N61型6管旋轉發射機槍。它最高射速可達6000發/分鐘,射擊距離6公里。它同當年加特林機槍的主要區別在于采用了電動旋轉式擊發,代替了過去主要靠手動和火帽擊發的方式。1956年,沃爾康6管旋轉發射機槍進入美國空軍現役,安裝在F-104新式戰斗機上。
隨后,該槍經過不斷改進成為美國空軍的標準機載武器,并根據其不同口徑、型號分別安裝在戰斗機、戰斗轟炸機、武裝運輸機、武裝直升機和強擊機上。其中安裝在武裝運輸機上的7.62-毫米小型旋轉機槍由于在實戰中威力強大,還被授予“神龍”稱號。而安裝在A-10強擊機上的12.7毫米6管旋轉機槍由于子彈采用了鎢和貧鈾材料,僅靠動能就-能擊穿裝甲車。所以,在當時傳出了這種機槍產生的驅動力超過了飛機引擎的神話。
美國陸軍和海軍也不甘落后。很快,美國陸軍就把槍膛旋轉式機槍安裝在坦克、裝甲車上,擔負車載防空任務;而海軍則利用其組成自主式“密集陣”,作為艦艇防御近距離導彈襲擊的主要武器。
而且很快這種“舊瓶裝新酒”的機槍竟然擴展到炮的領域。20世紀50年代,美國空軍按照這個原理將其制成航空機炮,大量安裝在飛機上。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海軍又仿照其原理,制成“海火神”30式30毫米艦炮,利用其射速2100~4200發份的優勢,安裝在軍艦上用于對付近程空中目標和反艦導彈。1984年,中國也自行研制成功射速為5200~6000發份的23毫米6管轉膛航空炮。
加特林機槍的滄桑促使人們看到過去,想到現在,望到未來。
(莊國偉薦自《環球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