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圍繞著中國彩電業共發生了三件大事。其一,去年“十一”以來,由于外資品牌開始在中國啟用“中國式價格戰”玩法,致使中國彩電品牌集體處于下風。其二,今年3月初,美國正式對中國進口電視收取專利費,中國彩電企業因專利授權,每年將不得不支出大約10億美元的費用。其三,近期再次爆出“中國彩電崩盤”論,讓中國彩電一時間陷入危機。
這三件大事背后是同一個原因,我們缺乏對于核心技術的掌握,基于此,虹歐PDP啟動具有產業級的戰略意義。
按照虹歐PDP項目的戰略規劃,以PDP模組為龍頭產品,通過一期的建設、開發、引進PDP的全套的產品制造技術,同時實施全方位的持續性的成本降低戰略,充分發揮國內的科研力量,利用國內的相關產業資源,形成立足于在國內建立起包含基礎技術研究和技術升級的科研平臺,立足于在國內建立起全面的包含材料、設備、器件的產業配套平臺,立足于在國內建立完整的平板整機發展的產業鏈,徹底解決FPD時代中國產業鏈缺失的戰略問題。
基于對當前平板電視競爭格局以及未來市場良好前景的判斷,國家已經將平板電視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列為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甚至將其作為“2006年至2020年信息產業中長期發展綱要”里最重要的發展項目之一。科技部在“十一五”期間,給平板電視列了5億元的專項資金,信息產業部也在電子發展基金中把平板列為重點支持項目。
2006年,長虹董事長趙勇提出了“高科技行業與低附加值、規模化產業與精細化管理、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的三大挑戰,長虹以產業發展“三坐標戰略”應對這“三道坎”。PDP項目是長虹沿著產業價值鏈方向戰略延伸的結果,也是長虹為應對“高科技行業與低附加值”的挑戰邁出的實質性步伐。
虹歐PDP項目是中國彩電產業“二次騰飛”的標志。日本、韓國企業對平板電視市場的定義是這樣的,通過壟斷屏幕資源把自有品牌的整機價格降低到與中資品牌的整機價格一致,阻斷中國彩電的利潤來源,銷蝕中資企業的利潤基礎——CRT電視,然后讓整個中資彩電“平板化”,而這個平板化的過程就是中國彩電企業“代理商化”與邊緣化的過程,中資彩電企業成為日本與韓國平板顯示屏幕的零售代理商。中國第一條等離子屏生產線的開工建設將會改變日韓企業想象中的戰略路線圖。
重塑中國彩電產業優勢
虹歐PDP項目一期建設預計2008年實現量產。中國彩電產業向上游實施戰略發展,至少可以實現以下三個目的:
一是通過“垂直整合”模式,既生產屏又生產整機,避免中國彩電企業高價從國外企業購屏,又被市場逼成低價銷售平板電視的艱難局面。
二是解決了中國平板電視發展的“產業鏈的缺失”戰略問題,即通過向上游進行戰略性轉移,掌握關鍵器件的核心技術,可借此擁有與外資品牌相同的平板關鍵器件競爭資源,從而掌握平板電視的主動權和話語權,保障產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借鑒CRT的發展經驗,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實現本土量產化的同時,以PDP模組為產業的龍頭基礎產品,在中國建立和帶動一大批上游化工、電子漿料材料、微電子、半導體集成電路、高精度制造設備、平板顯示用玻璃等的全新的光電產業鏈,并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中國PDP產業集群”,打造中國新型顯示器件的可持續性的產業平臺。
根據顯示器市場調查公司DisplayBank和SRI的預測數據顯示,在所有的顯示器市場中,FPD市場急劇增長,PDP在大屏幕電視市場中屬于主要的顯示器件,從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增長率將達38%。如此大的市場潛力,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完整產業鏈與核心技術,就會面臨原材料的無自主權,產生鏈的上游一旦被對手斷流是足以危及中國行業內的所有企業。
背景分析
行業技術的進步總能給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彩電行業尤其如此。如今,電視機產品正向著大屏幕、平面化、超薄、高清和環保的方向發展。其間,平板電視技術的發展給彩電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不僅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行業的升級變革,而且還引發了彩電行業內部競爭格局的調整,使得整個行業的變革不斷加快,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
我們一般認為,平板電視包括兩種,一種是液晶電視,另一種是等離子電視。等離子電視又常被簡稱為PDP(PDP即Plasma Display Panel的縮寫)。1964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就已經成功研制出了等離子體顯示平板,只不過那時候的等離子顯示器還是單色的。大約到了1992年,日本富士通公司才成功研制,并在全球率先推出了第一款21寸的彩色等離子顯示器,并實現了批量生產。隨后,NEC、先鋒、松下、東芝、索尼、日立以及韓國的三星、LG等企業也相繼建立了它們自己的等離子屏或者等離子模塊生產線。從此以后,等離子電視成為了彩色電視機中的新品種,并逐漸開始由商業應用發展到普通消費領域。如今,當你在家電商場中漫步時,那些屏幕在40寸之上、色彩鮮艷且圖像逼真的大畫面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等離子電視了。其實,它離我們并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