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孩子獲得發(fā)展,從孩子一出生起,就離不開家庭和家長,家庭是孩子首先接觸與長期生活的場所,孩子在每日每時的各種生活活動中受到家庭成員潛移默化的影響,0~3歲幼兒更是一可刻離不開家庭。因此,提高父母的早期教育理念與教育水平就是提高早期教育水平,所以幼兒園的早期教育的對象應該鎖定為——父母(同時包括孩子的看護人及長輩)。
父母在早教活動中容易走進的誤區(qū)
親子園早期教育是教師、家長、幼兒互動游戲的教學模式,通過互動使孩子得到良好發(fā)展,經(jīng)驗和實踐告訴我們,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父母容易走進三個誤區(qū)。
誤區(qū)一:包辦代替
活動中有許多環(huán)節(jié)要求寶寶動手操作,這時,父母就很容易忽視孩子操作過程,不注意觀察孩子,而注重孩子操作的結(jié)果。因此,常常會急于動手幫助寶寶,甚至比幼兒自己操作得多,看起來,孩子似乎是旁觀者、欣賞者。剝奪了孩子的動手機會,孩子是一個有著強烈學習欲望的個體,他們不僅需要看,聽,還需要摸,聞,嘗和不斷的擺弄,重復,模仿,構(gòu)建屬于自己的經(jīng)驗。
誤區(qū)二:強迫練習
有的孩子常常表現(xiàn)為對操作活動持續(xù)不久,注意力轉(zhuǎn)移比較快,這時父母為了讓孩子完成,就千方百計強迫幼兒操作,不管幼兒是否愿意,忽視幼兒當時的情況、狀態(tài),常常引起幼兒哭鬧,父母和幼兒情緒都受到影響。
誤區(qū)三:放任自流
父母帶孩子來到活動室后,任由孩子自由活動,不加引導,只是等到孩子的行為妨礙別人的活動或是不安全了才干涉、阻止孩子的行動。這樣的家長缺乏引導孩子的方法,也無法根據(jù)孩子的興趣和需要為孩子提供幫助。
親子園是提高父母早期教育水平的途徑
途徑一:家教沙龍
定期開辦沙龍,約請專家向父母介紹0~3歲寶寶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特點;親子教師的經(jīng)驗講述;父母之間交流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并探討適宜的教育策略;針對某一專題開展探討活動例如“怎樣與寶寶交談”、“怎樣引導寶寶的交往技能”“怎樣防止以外傷害”、“小飲食,大學問”。
目的是要樹立父母學做父母的意識,考慮自己是否具有教育孩子的知識和修養(yǎng),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自覺地發(fā)揮模范作用,學做稱職的父母。
途徑二:有目的地系統(tǒng)地開展親子活動
精心地設計親子教育活動、互動游戲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給父母早期教育的內(nèi)容和方法,實踐科學早教理念。在每次游戲活動前向家長詳細介紹此項活動的目標、意義及指導要點:在活動中針對幼兒的個別問題與家長共同分析原因,嘗試多種引導方法在活動結(jié)束后,選擇有共性的教育不適宜行為的錄象片段,組織家長觀看,交流教育觀點、解決策略,達成良好教育行為的共識。
途徑三:發(fā)揮環(huán)境的作用
教育和自我教育是一個不斷堅持,持續(xù)加強的過程,加強環(huán)境的提示作用和與人互動作用,促進父母的自我完善意識。生活活動中,自由活動時間里,家長容易忽略自己的教育行為,因此,我們在活動區(qū)里、玩具柜上及大型玩具上貼上提示語,提醒家長注意自己的教育行為,并對教育行為有突出問題的家長進行個別幫助,使其轉(zhuǎn)變觀念。
總之,將父母作為親子園早期教育的首要對象,是指導父母科學的早期教育觀點和教育行為的形成,最終促進孩子的健康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