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鴿子》一書,一打開就被其中的插圖吸引:“你知道鴿子喜歡吃什么嗎?”、“鴿子是怎樣飛翔和降落的?”、“鴿子會畫怎樣的線?”……
看著一張張稚嫩的畫圖,欣賞著孩子獨特的表達方法,我的腦子里閃過的是“孩子怎么會注意到這么細微的部分?”、“小小的鴿子竟然會讓孩子有這么多的發現?”這可真是讓我這個成人也驚嘆不已!
《鴿子》一書是由臺灣臺中市愛彌爾幼教機構的幼教人員撰寫的,該書以案例記錄的形式如實地記下了他們開展《鴿子》這一主題活動的全方位的動態過程。翻閱著其中的文字,作者對活動細節的捕捉,對幼兒入微的觀察,讓我清楚地看到了:一個臺灣本土的幼教機構如何讓幼兒在開放的環境之中,主動地探索、建構、成長和學習。
在《鴿子》一書中,我們處處能看到孩子的思維“錯在哪里”和“發生了些什么”之間來回擺動。
在《鴿子》一書中,我們也處處看到了幼兒在個體建構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在積極地與他人共建知識、人格和文化。
在《鴿子》一書中,我們還處處看到了在活動中的教師顧及孩子“天真的理論、搖擺不定的構架、有誤的概念和直覺的理解”,不是簡單地要求幼兒放棄它們,來贊同所謂的科學道理,而是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每一個觀察點,有效地促進探究學習的深入開展。
這使我想到了國外科學活動中流傳著的一句話:“一英寸寬,一英里深”,我覺得這句來自于小學科學課的話也同樣適合于我們幼兒園的科學活動,“一英寸寬”是說集體活動中知識內容要盡量少一些、精一些。“一英里深”是說內容要展開,展開了才有可能“深”,才有可能讓孩子在真實、生動地受到科學素養的養成教育。《鴿子》一書的面世,不正是在用實例很好地詮釋這句話嗎?由此也讓我產生了不少的感悟:
感悟之一:孩子們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看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有時候在他們近乎離奇的感悟與見解中往往閃動著創造的火花,這就需要教師在活動中不斷地注意發現、引導著孩子們的這種內心體驗,讓孩子把自己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進行探究。閱讀全書,特別讓我感懷的是孩子對來自現成的知識的質疑,他們能大膽地提出多種假設,不斷用各種方法來挑戰和解惑,從而展現出科學家的潛質和風范。我想:正因為有了這種細致的觀察、質疑的精神,整個活動才會如此層層深入和步步精彩。
感悟之二:《鴿子》一文充滿愛意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鴿子課程的精彩,也讓我走進了一個“教師和幼兒共同成長的時空”。“科學探究始于什么?”,科學探究就始于細致的觀察,培養孩子科學的觀察技能和細致、認真的觀察品質,有利于促進孩子科學探究技能的形成,讓孩子真實、生動地受到科學素養的教育。這使我對我們目前的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對于司空見慣的科學教學,怎樣從全新的角度闡述和詮釋。在過去的教育中,我們常常會把孩子比喻為“種子”、“白紙”、“海綿”,而忘記了孩子其實天生就是個科學家,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喜歡擺弄、喜歡提問……我們在教育中,則更喜歡把讓幼兒懂得各種知識作為最終目標,忽視了實驗氣氛的營造,對爭論點的重視,孩子的質疑能力、興趣的不斷激發和追隨、學習中的個體差異等等。對于理論的學習,我們已經不再匱乏,從教育的理想到理想的教育,其中仍有著很大的距離。回顧自己的教學實踐,其實在自己的教育活動中也不缺乏這樣的教育契機。如捕捉到了孩子對“蝸牛”、對“西瓜蟲”、對“陀螺”的興趣,也會組織一兩個集體活動或區域活動。雖然在這些我組織的活動中,有許多生成的成分,但幼兒自主空間的相對有限,活動中也沒重視培養幼兒的質疑能力,活動往往如蜻蜓點水,淺嘗轍止。怎樣抓住并運用好活動中的“切入點、生發點、觀察點、發散點、延伸點”,推進整個探究的面,從而努力使這項科學探究活動達到“一英里深”的效果,這對我們教師的成長,幼兒的成長都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感悟之三: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不但讓獲得了許多可行性操作的方法,更是點燃了自己的一種教學熱情。知易行難,一項工作,要做得如此深入和細致,這不但需要教師嚴謹的教學態度、更需要加倍的精力、時間的投入。現實條件的局限、班級人數的超容量,案頭工作的勞累,常會成為我原諒自己工作懈怠的理由。《鴿子》一文中的老師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創造,一起感受著孩子純凈、充沛而多彩的世界。“一英寸寬一英里深”也鋪設了一條富有魅力、讓老師們體現幸福感和價值感的道路……
這就是閱讀《鴿子》一文的最大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