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要》中明確指出,在藝術活動中,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幼兒能力及接受程度不同使得集體教學顯得特別的吃力。針對每次活動結束以后,總是那么幾份看上去象樣且一個版本下來的作品,心里總是失落的感覺。怎樣讓每個孩子都能畫出自己的作品,有他們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呢?
首先,我從幼兒身邊最常見的事物開始,讓他們學著去觀察,而不是急著去畫。教會她們把那些東西與自己學習的圖形聯系起來,復雜的東西簡單化,就是我們常用的圖形拼圖。因為幼兒對圖形的認知比較少,這就需要我們有意識的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添加認識圖形的內容,將整個活動有機的聯系起來,為幼兒掌握圖形特點和繪畫提供了有利條件。幼兒通過觀察,將物體細化變成了已知的圖形,這樣幼兒很快就掌握了繪畫的技巧,同時還能獲得成就感,產生對繪畫的興趣,為自己創作提供了基礎。
因此要讓幼兒在繪畫中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我們在指導幼兒繪畫的過程中就要注意根據每個幼兒本身掌握的繪畫知識和經驗技能,給予相應的指導,使他們在原有繪畫基礎上能得到提升。在一次繪畫課中我問孩子們看看我們的小手都象什么呀?孩子們的回答是五花八門的,花朵、蝴蝶、樹杈等,于是我就啟發他們你們看一個人在這里慢慢的上去、下來上去又下來象是在做什么?很多孩子都有爬山的經驗因此一下就明白了,哦,這不是和我們爬山一樣嘛,這還是五指山呢。在這個過程中引起了幼兒的興趣,發散思維讓幼兒去想象,回憶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有哪些和手比較象,手的樣子又能想象成什么東西。在啟發幼兒想象山的樣子的時候同時就把山是怎樣動手去畫的,從哪里起筆在幼兒思考觀察的時候傳授給了幼兒,然后請幼兒把自己看到的山畫下來,結果所有幼兒都很快的把高高低低的大山都畫了下來。
其次,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在美術教育中結合故事、猜謎等游戲,使幼兒獲得愉悅感、新奇的情感體驗,激發幼兒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意象。因此創設一個良好的游戲環境對幼兒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而新奇的事物,奇特的東西都會使幼兒產生好奇心,幼兒受好奇心的驅使就會通過游戲活動來學習、成長。還是就上邊的事例進行說明,在幼兒畫好了大山興趣正濃時,就開始用故事的形式來引導幼兒,在山腳下有一條長長的河,孩子一聽馬上拿起筆就在紙上添上了一條河流,我的故事繼續在這條河上慢慢的劃過來一條小船,孩子們聽到這開始提問題了,“老師小船上還要有人吧,要不船怎么動呀?“對了,是有一個人撐著一條小船慢慢的飄過來”“老師,小船是不是象一個彎月亮?”孩子們開始提問題,說明他們聽明白了感興趣去思考了,孩子主動提問就是他們原有知識需要提升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去幫助幼兒傳授新的知識。在幼兒學習之后,故事依然進行,因為故事有所中斷,這時候我就提了一個問題以便于提起幼兒的注意,有利于故事的繼續發展“這個人一個人撐小船要去山上,他想干什么呢?”孩子們就又開始猜測去玩、去爬山鍛煉身體……看孩子們猜不出來,就進一步提醒孩子,大家看大山上光禿禿的好看不好看呀?這個人他也看到了,現在春天到了,因此他就決定上山去種樹。小朋友們幫幫他……就這樣以故事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導孩子就完成了一幅完整的作品。孩子通過畫畫,也學到了不少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