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你好嗎?”
有一天,陽光和熙,陳鶴琴同一鳴(1歲10個月)在草地上玩耍,他們一起觀賞花草,識別昆蟲,玩得興致勃勃。突然,有一只大蟾蜍蹦了出來,一跳跳到一鳴眼前。這只蟾蜍長得特別大,一鳴以前從沒有見過這么大的蟾蜍,他臉上頓時露出害怕的神色。舉起手來向后退,并且喊叫說:“咬!咬!”陳鶴琴走過去,從地上拾起一根小草棍,輕輕地去刺著那只蟾蜍說:“蟾蜍,你好嗎?你也來同我們一起游戲嗎?”一鳴見爸爸在同蟾蜍說話,也就湊了上來,后來,他接過爸爸遞給他的草棍也去刺刺蟾蜍,起初一觸就縮回來,仍顯出有些害怕的樣子,但慢慢地他就平靜下來,不再像當初那樣害怕了。
“我們也來拍手”
一鳴1歲3個月時,有一次,陳鶴琴帶他去看小學生演戲。劇場里有300多個小學生,戲演得很精彩,看節目的人常常興奮得齊聲鼓掌。陳鶴琴想,這個當兒小孩子一般會產生懼怕的心理的,所以他一抱一鳴進門,就笑嘻嘻地對他說:“你看,這兒有這么多的小孩子!”后來,當戲演得十分精彩時,陳鶴琴預料觀眾一定會鼓掌,就先對一鳴說:“我們也來拍手!”一鳴一聽小孩子鼓掌,也就歡歡喜喜地鼓起掌來。
在一鳴一兩歲的時候,每逢烏云聚集雷電交加的天氣,父母總是帶他到屋檐下,露臺上,用手指著云對他說:“這里像一座山,那里像一只狗,這是狗的尾巴,這是狗的耳朵。”又指著閃電對他說:“這閃電像一條帶,多么好看!”于是一鳴也很快樂地用手指指點點,看云看電,對雷鳴電閃毫不懼怕了。平時,一鳴走路若跌交了,父母總是讓他自己爬起來,即使跌破了也不大驚小怪。他稍大一些學騎三輪小車,偶爾車子倒了,人也翻倒在地,父母并沒有對他說什么,他也慢慢地爬起來,嘴里說一句:“汽車倒翻哉!”然后扶起車子重新騎起來。
陳鶴琴認為:小孩子的膽大不大,勇敢不勇敢,主要看做父母的是怎樣教的。小孩子的許多不必要的懼怕,大部分是由父母的暗示養成的。若要小孩子膽大,一方面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另一方面要施行良好的教育。
你的孩子勇敢嗎?你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大膽勇敢、心理健康的人,是嗎?那么,讓我們用行為和言語去影響他們,用故事、影視和現實生活中的勇敢行為和任務去激發他們,讓孩子克服恐懼,學做一個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