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嬰幼兒語言早期獲得的狀況不僅影響思維的發展,也影響以后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交往能力的發展,對人一生的發展具有深遠而重大的影響。0~3歲特別是1~3歲,是人類語言能力發展最快、學習效果最好的階段,應充分利用這一階段培養嬰幼兒的語言能力。
0~3歲嬰幼兒語言能力培養主要是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在此期間由于嬰幼兒在家的時間相當長,因此培養這項能力的教育活動也主要是在親子教育過程中進行的。親子教育面向0~3歲嬰幼兒及其家長,其重點是家長,主要由專業教師在固定場所進行有系統、有計劃的教育指導,是“教”家長“育”孩子,屬于早期教育和先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親子教育中,針對0~3歲嬰幼兒口語交際能力的發展,教師的指導策略主要體現在:親子園教師對0~3歲嬰幼兒家長的指導策略,親子園教師在親子教育活動中的指導策略。
一、家長配合的指導策略
指導家長配合來共同發展嬰幼兒的口語交際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親子園應通過各種途徑,如家長學校、父母助教等,使家長意識到保護孩子說話的積極性、多創造機會鼓勵孩子想說敢說的重要性。此外,還可以為家長提供具體的建議,如:
1、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口語交際環境
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口語交際環境,最需要家長做的就是為孩子樹立良好的語言榜樣,要求家長注意使用規范語言,注意主動與孩子交談,耐心傾聽孩子說話。成人間的談話、成人與孩子間的交流,都在給孩子做著語言的示范。孩子模仿能力很強,可是由于他們缺乏是非判斷能力,因而對成人的模仿是非常盲目的,這就要求成人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成人要堅持使用規范、簡短的語言與孩子說話,盡量減少對孩子使用不規范的娃娃語,以免造成孩子語言和認知發展的混亂和相對滯后。比如,以往成人總喜歡以孩子的口氣對孩子說“洗手手”、“吃飯飯”等,似乎只有這樣才適合嬰幼兒。其實,在孩子學話之初就應該首先以規范的語言教他“洗手”、“吃飯”,這樣既可以給予孩子規范化口語的語言背景,又可以省略孩子認識“手手”就是指手、“飯飯”就是指飯的中介過程,加速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另外,成人要采取適應孩子心理發展階段特點的說話方式,多采用形象性強的詞語和表達手法,在語速、語調、音量等方面做一些處理,說話時利用手勢、表情、體態等,促進孩子的口語發展。父母與孩子之間良好的語言交流,對孩子口語交際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時刻銘記自己的職責,并把與孩子的交談當作樂趣,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機會盡可能多地和孩子說話。不少父母由于自己對一些事情司空見慣,因而不屑與孩子認真交談,甚至對孩子的主動發問不耐煩,這是很不可取的。
2、增強培養孩子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性、計劃性
生活是語言的源泉,一定的生活經驗是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基礎。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圈子,走進大社會,走進大自然,讓他們擴大眼界,增長知識,豐富語言內容,說起話來言之有物。另外,語言能力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只有在大量的口語交際實踐中,才能逐漸掌握語言交際工具。父母應為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講述自己的見聞,還可以利用假期帶孩子串門,鼓勵孩子結交同齡伙伴,為孩子創造與他人說話的條件;也可以經常參與孩子間的談話,在自然的氛圍中以朋友身份引導孩子談話,委婉糾正孩子語言運用上的錯誤。不要擔心孩子們在一起會產生糾紛,要知道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的過程。父母還可以有計劃地利用活動引導孩子學習發音、運用詞匯,比如讓孩子聽講故事、提問乃至評論、討論、辯論等,在自然而然中促進孩子口語交際能力的發展。
二、親子教育活動中的指導策略
1、組織、設計好專門的語言活動
0~3歲嬰幼兒語言的發展與他的思維發展是相聯系的,親子教育中的語言活動目標也總是伴隨著相應的認知目標,因此,專門的語言活動需要精心的設計、安排。比如,為孩子提供適當的語言刺激,讓他傾聽、理解和表達,可以說:“小轉椅,轉呀轉,寶寶轉一轉,說轉它就轉,說停它就停。”還可以提供說話、手勢、動作等模仿對象,說:“小小手,小小手,合在一起說‘謝謝一謝謝’:小小手,小小手,搖搖小手說‘再見一再見’。”也可以讓孩子邊做邊說:“舉起小手搖搖搖,踢踢小腳走走走,拍拍屁股跳跳跳,蹲下起立彎彎腰,向前跑跑跑,向后走走走,拍拍小手哈哈笑。”在活動中將兒歌配備其中,注重語言的直接刺激,讓孩子在認識事物、增長知識中發展表達能力,既鍛煉了身體,也培養了親子關系,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教師在專門的語言活動中應特別注意提問的方式,應盡量避免“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過于簡單的問題,而像“是什么”、“像什么”、“你怎么知道的”、“為什么”等遞進式的提問效果會更好一些,“如果是你,會怎么辦?”的換位式提問也能改變思維定勢,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2、充分利用各種條件進行滲透
親子教育活動室的環境創設要有語言氣息,要提供豐富的語言材料,使孩子能夠言之有物。比如四周墻上布置有圖片,讓孩子看看、說說,知道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孩子每次來親子園活動時,教師除了熱情接待,還應引導孩子用比較響亮的聲音問好:“××老師好”,“××小朋友好”;當會說話的孩子只是用點頭、搖頭表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時,教師要耐心地引導他們說出來;戶外活動時,可以說一些有節奏感的兒歌:“眼睛看前面,小腳跟著走,寶寶不要推,寶寶不要跑,一個跟著一個走。”孩子也會不自覺地跟著學說:“不要推,不要跑。”其他領域的教育活動也能為孩子提供很好的口語交際的機會,練習孩子的口語表達技能,而且能讓孩子體驗到不同交際情境與交際行為的關系。比如面對大家說話時聲音要響亮,個別交談時聲音要適度,小組活動中既要表達自己的愿望又要傾聽同伴的話等等,都是語言教育最終所期望達到的目標。
3、鼓勵孩子之間的交流互動
孩子需要在口語交際中學會口語交際。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更加自由,他們之間在交往中,能調整自己的語言從而獲得主動發展。而且,孩子在交往中能主動地從同伴的態度和語氣中選擇交往的方法,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語言行為,選擇最佳的表達方式,逐漸學會運用各種說話的技巧去解決問題,感受交往的樂趣,不斷提高說話的技能。有的孩子在教師面前不大開口,而在自由談話中卻表現積極,教師應該提倡和鼓勵這種自由說話的態度,讓這種自發生成的談話活動和同伴間相互交談、相互模仿所帶來的樂趣得到延伸,使孩子有更多的機會發展口語交際能力。
4、以孩子的口語發展水平為教育起點
孩子的學習速度、學習優勢各不相同,因而其口語發展水平也并不是整齊劃一的。教師要承認差異、允許差異、尊重差異,接受每個孩子的口語發展水平,接受每個孩子的口語表達方式,接受每個孩子的特點和心理需要,努力使每個幼兒的口語交際能力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與孩子交流,注意觀察孩子,全面了解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況,然后有針對性地實施語言教育,是教師的職責所在。在口語的運用過程中,孩子難免有“說錯話”的時候,對此教師要耐心,不要急于糾正,應在鼓勵的前提下引導他。當孩子詞不達意、語句不完整時,可以此為教育起點,選擇適宜的談話內容、方式和場合,不強調對錯、好壞,鼓勵他們的每一次表達,讓他們體驗到表達的樂趣。
發展0~3歲嬰幼兒的口語交際能力,沒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更好的方式。我們所有的教育者,尤其是父母和教師,作為這項教育的實施者,應該為探索更好的教育方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