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意外傷害及死亡事故在我國逐年上升。據有關部門調查顯示: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率為5.3%,死亡率為22.60/10萬,已超過發達國家15.40/10萬水平;且致殘情況相當嚴重,占意外傷害病兒的1.24%。12歲以下的兒童騎自行車,是意外傷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兒童的應變能力較差,面對馬路上車來車往,騎自行車最容易出事。12周歲以下的兒童頭部重量較大,而胸背部活動度相對較小,騎自行車時由于車身傾斜、顛簸或急剎車,難免頭向前俯沖。他們較稚嫩的椎周組織與肌群,無法有效保護尚未強壯的椎骨,有可能使椎體發生傾式、仰式或擺式錯位。筆者就接診過幾例小學生因騎車而導致頸脖歪斜的病例。
為了防止兒童意外傷害,家長不應讓孩子騎自行車;學校以及班主任應嚴格規定:12周歲以下的學生不準騎自行車上學;交警叔叔若發現小學生騎自行車,應扣留車輛,通知其家長來認領。另外,我國的所有大中小城市應給小學生們帶上“生命卡”,上面有照片、學生姓名、出生日期、血型、以前所患疾病、對什么藥物過敏、所在學校、緊急情況聯系人及電話(手機)號碼等內容,以備急用。據悉,我國許多省市都有明文規定:12周歲以上的兒童騎車上學需隨身攜帶“交通安全聯系卡”,違者學校將予以記錄,并予批評直至處分。
說到這里,看到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健壯的身體,過早地讓他們從事某些健體運動。殊不知有些健體運動不僅不利于孩子身體鍛煉,反而容易造成傷害。如拔河比賽,兒童的臟腑正在發育中,心肌柔軟、心壁薄、容積小,植物神經對臟腑調節功能尚不完善,不能負擔像拔河這樣的大力量對抗。此外,拔河是一項對抗性較強的運動,往往會使兒童的手掌皮膚被繩索磨破,甚至由于雙方拉扯時間過長,在強烈的外力作用下易引起脫臼或軟組織受傷,嚴重的還會引起肢體變形,影響兒童體型健美。其次,不宜過早練肌肉。因為在人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是先長身高,后長體重,而且肌肉含水分較多,含蛋白質和無機鹽很少,力量弱,易于疲勞。10歲以下的兒童也不宜玩碰碰車。因為少年兒童的肌肉、韌帶、骨質和結締組織等均未發育成熟,非常脆弱,受到強烈震動時容易造成扭傷和碰傷。
兒保專家指出,少年兒童可以進行跳繩、彈跳、跳皮筋、拍小皮球、踢小足球、打小籃球、游泳等體育運動,這些項目既有助于增加少年兒童的身高,又不會傷害身體。
發達國家對于兒童意外傷害的預防和控制已經積累了半個世紀的經驗,而我國的兒童意外傷害預防工作尚處于初期階段,整個社會對于這個問題還缺乏足夠清醒的認識。因此,應當在全社會加強安全防范意識,提高成年人的警覺性和責任心,加大關于科學防范意外傷害知識的宣傳力度,加快產品安全性能標準的制定及監管機構的設立,建立一個完善的兒童意外傷害預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