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自慎”,就是慎重對待自己的生命質(zhì)量,簡而言之就是“自主健康。”《呻吟語》有一段名言:“饑寒痛癢,以我獨覺,雖父母不之覺也;衰老病死,以我獨當,雖妻子不能代之:自愛白全之道,不自留心,將誰賴我?”自慎之道貴在“自留心”。只有“自留心”,才能活得有滋有味,健康而長壽。
慎飲食孫思邈在《攝養(yǎng)枕中方》中特別指出了“節(jié)食”的問題。要求“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shù)而少,不欲頓而多,多則難消也。”明代著名醫(yī)家龔廷賢在《壽世保元》告誡人們: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欲,看似身強體壯,但這種飲食方法會對內(nèi)臟造成傷害。現(xiàn)代醫(yī)學已證實,暴飲暴食會給身體帶來嚴重損害。美國抗衰老專家希爾嚴肅地指出:“長期飽食是用于為自己掘墓,如果你為美食所誘惑,一味追求吃喝,那么它的危害會進入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最終會將你毀掉。”
慎行為 要對自己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采取慎重態(tài)度。孫思邈的要訣是“四少”與“四多”。“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少欲多足,少言多思,少逸多勞,少食多餐。”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四少”與“四多”,就必須克服私欲,知足常樂。還要克制性欲,以免縱欲傷身。
慎心理 孫氏提出養(yǎng)性“四無”、“十二少”原則。他說:“養(yǎng)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以皆有益老人也。”他還特別指出養(yǎng)性“十二少”,即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并說:“行此十二少者,養(yǎng)性之都契也。”孫氏在總結(jié)老年養(yǎng)生時,還指出了與情志、心理、嗜欲相關(guān)的“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不散為五難。排除這“五難”,自己的精神就能得安舒,純真陽氣就會得到保養(yǎng)。
養(yǎng)生當“自慎”,無病即是福。老年人“自慎”就是防微杜漸,就是要“慎言慎行”。要重視生活的每一細節(jié),要重視“治未病”,要注意察覺疾病的信號,一旦發(fā)現(xiàn),盡早“修理”。愿老年朋友把“自慎”格言時時牢記,使晚年康樂、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