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她肚子里待了26周就出來了,32厘米的身長,900克的體重,沒有自主呼吸,生命瀕危。為了保住這個幾乎不可能存活的孩子,醫生們為孩子“重造子宮”……
2007年6月1日,縷縷晨光照進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的病房,照在嬰兒熟睡的臉上,照在一位33歲媽媽慈愛的眼睛里,小小的病房也洋溢著溫馨和幸福。
這本來是一對不幸的母子,但醫生卻為他們孕育了一個早產嬰兒的生命神話。
如今,男嬰茁壯成長,各項指標全部正常……
萬箭穿心:8年的期待等來了個流產兒
1999年3月21日,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家住鄭州市的劉芳和羅志強舉行了婚禮。25歲的劉芳是一名中學教師,大她兩歲的羅志強是一家公司的主管。因為工作都比較忙,兩人就將要孩子的事放了放。
2006年的金秋,愛的種子不知不覺在劉芳的肚子里發芽了。興奮異常的她眼含熱淚將這個喜訊告訴了丈夫,羅志強更是樂壞了,工作起來特別有勁。他要多賺點錢,讓妻子加強營養,平安等到小寶貝降生的那一天。
要做媽媽的幸福感日夜激蕩在劉芳的心中,她常常把手輕輕地擱在肚子上,一次次感受小生命的悸動。日子在甜蜜和期盼中一天天滑過,不知不覺進入2007年春季。
心靈手巧的劉芳給孩子準備了很多小衣服,還親手繡上花朵、動物,把母愛一針一線都織了進去。然而她還沒來得及做完這些,命運就跟她開了個殘酷的玩笑。
2007年2月28日,劉芳突然有羊水流出,為了保住胎兒,在家人的勸說下,她一直在家靜養。2007年3月25日,鄭州市的天空陰沉沉的,不斷飄落的雨絲讓這個還在沉睡的城市顯得格外冷寂。早上6時許,劉芳突然心跳加速、腹痛難忍,家人急忙把她送到鄭大二附院。
此時,肚里的孩子才26周。從醫學角度講,足月的胎兒要在媽媽肚子里“生活”37周至42周;胎齡低于37周就是早產兒。不足28周的胎兒,連早產兒都稱不上,只能叫流產兒,或者“無生機兒”,根本不具備在母體外生存的能力,存活的希望微乎其微。
在劉芳剛被送到醫院時,她的子宮頸已經擴張,嬰兒由包圍他的膜囊帶領著滑進了產道,已經出現流產癥狀,隱約可見胎兒的頭顱。
鄭大二附院婦產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李小姝看到此情況,痛惜地對劉芳說:“33歲的你頭胎生育,已屬高危產婦,孩子恐怕保不住了,你要有心理準備。”
腹部一陣陣痙攣,劉芳不斷發出痛苦的呻吟,但對孩子強烈的愛意依舊讓她保持了神志清醒。她緊緊抓住李小姝的手懇求道:“大夫啊,這個孩子對我們夫妻來說就像命一樣珍貴,求求你們了,說什么也要幫我們把這個孩子保住。”
此時,孩子的父親羅志強還躺在河南省人民醫院。早上5點多,他因腎結石疼痛難忍,沒有驚動妻子,就偷偷去輸液。聽到妻子要流產的消息,羅志強覺得空氣一下子驟然凝固,他怎么也想不通災難為什么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于是拔掉針頭,不顧一切地往醫院趕去。
盡管醫院極力保胎,但孩子還是選擇了提前降臨人世。3月27日凌晨零時15分,伴隨輕微的“貓叫”,寶寶出生了。只看了一眼,醫生們就驚出了一身冷汗——只見一個通體透明的小嬰兒,弱小得讓人心疼!
這是一個多么小的嬰兒啊!絨發一根兒也沒有,兩只嫩芽樣的小耳朵,緊緊貼在一顆桃子大小的頭上,小腿只有大人大拇指那么粗。最讓人心驚肉跳的是,他的皮膚還沒完全形成,全身青中帶著粉紅,通體透明得像玻璃。透過透明的皮膚,嬰兒身上的每一根骨頭、血管都清晰可見,讓人生怕一不小心,觸摸著他身體的手指就能從這邊戳穿到那邊。
躺在產床上的劉芳清晰地聽到了兒子的哭聲,也聽到了醫生痛惜的聲音:“體重900克,體長32厘米。”產房內外,所有的人都在忙碌著。此時,大概是感覺到了喧鬧和人們的觸摸,嬰兒緊閉著眼睛,大張著嘴,小小的腦袋拼命上下尋覓著,微弱的“貓叫”聲更加細微了,看上去奄奄一息!
為防止其體表溫度散失,李小姝主任沒有按照常規給他擦掉胎脂,而是立即將其放到一個特制的保溫箱內,帶回新生兒ICU病房。
劉芳仿佛一下子墜入了萬丈深淵,她的身體開始僵硬、發冷,她心里燃燒著的喜悅火焰突然熄滅了,一個期待天使的夢難道就這樣在花開的春天被擊得粉碎?
抓住一線生的希望!把流產兒送回“子宮”
“將孩子送到鄭州市婦幼保健院吧,那里是鄭州市‘新生兒危重癥轉運救護中心’,有一流的新生兒搶救設備。”李小姝主任祈禱孩子的生命之火能重新在那里點燃!
兒子要轉院了,臨走時,護士抱到劉芳面前,讓她看一眼。一剎那,劉芳的鼻子一酸,眼睛立刻就模糊了,眼淚不斷地流下來。此次一別,也可能就是陰陽兩隔呀!
接到電話后,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張家潔匆匆趕到醫院。看到孩子,張家潔心里震了一下,因為她知道,900克流產兒意味著什么—新生兒正常體重為2500克~4000克;出生時體重2500克以下的為低體重兒,1500克以下的為極低體重兒,1000克以下的為超低體重兒。而這個男嬰,不僅體重超低,而且胎齡僅有26周。
一時間,醫護人員不約而同將頭轉向了張家潔。張家潔是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醫師,鄭州市跨世紀學科帶頭人。緊急時刻,同事理所當然地靠她了。
6年前,張主任曾和同事成功搶救過一個體重950克的早產兒,但那是個女嬰,而且胎齡有28周。醫學研究證明,胎齡小比體重低更危險,男嬰比女嬰的危險幾率更高。窒息、低血壓、腦室出血、敗血癥……任何一種可能,都會功虧一簣。這無疑是一次充滿險灘、火海的長征!這副擔子一旦挑起,實在重比千斤啊!
盡管如此,張主任還是沒有放棄希望。“要保住孩子,就必須給他創造一個和母體子宮近似的環境,趕快騰出一間監護病房,徹底封閉消毒。”張主任果斷地對值班醫生和護士說。
“張主任,母親的子宮為胎兒提供適宜生長的溫度和濕度,保溫箱均無法達到呀!”一位護士問道。
“用開放式伺服遠紅外線搶救臺,將搶救臺的臺溫調到和子宮內一樣的溫度——37℃。另外,你們快去找來兩臺濕化器,將濕度定在90%。”張主任說。
“將濕度定在90%?”見醫生猶豫,張主任解釋說:“一般的早產兒需要的濕度為50%至65%左右,但這個濕度對‘流產兒’就太低了。如果沒有合適的濕度,嬰兒就會脫水而死。”
孩子被放置在為他專門營造的“子宮”環境里。“極早產兒”的全身器官發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病死率極高。這個全國胎齡最小的男孩能不能創造奇跡?
而此時,在ICU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兒子消息的羅志強覺得那么無助,孩子的命能不能保住,一切都是未知數啊!
溫度37℃,濕度90%,“人造子宮”讓這個皮膚薄得像一層保鮮膜、小腿僅有成人拇指粗細、雙手就可以捧起來的幼小生命感到了些許舒適,他的身體微微動了一下,開始神奇闖關了……
張主任知道,流產兒肺表面活性物質生成不足,就會引起肺泡萎陷。而肺泡萎陷,就會導致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頻發性呼吸暫停……事不宜遲,張家潔立即給孩子清理呼吸道,氣管內滴入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針劑“固爾蘇”,促進肺表面活性物質的生成……
孩子脫離了胎盤,就失去了營養的來源。為了早一點給孩子輸送必要的養料,張家潔主張給孩子及早開奶。
“張主任,書上說,早產兒在產后24小時或更長時間后才可第一次喂奶。像這個胎齡只有26周的早產兒,這么短的時間內喂奶,他的胃腸道能承受得住嗎?”一位護士問道。
張家潔說:“這個孩子和那些早產兒不同,他是在一個和子宮的溫度、濕度相近的環境里面,喂養管就好比一根臍帶,通過胃部直接將奶送到十二指腸,只要給他定量、定時、漸進式喂養,是完全可以消化、吸收的。”
護士照做了。每1小時喂1次,每次喂稀釋奶1毫升,以后視情況每天增加0.2毫升。在喂奶的同時,醫護人員還通過靜脈輸液,為其補充多種營養物質,以營養腦細胞,維護各種臟器功能。
怕孩子出現意外,護士們小心翼翼,傾注了全部的愛心:用呼吸機時,為防止感染,她們總是將手洗了又洗;用氧氣,嚴格堅持“低濃度、小流量”,為的是不影響孩子的視力發育……
守候在病房外的羅志強一直沒有離開,幾米的距離,也許就是生死之隔!等待是如此的漫長,每一秒都是一種刻骨的煎熬。
百次死神的覬覦,百次愛心的深情守候
為救孩子,羅志強開始上網查詢信息,凡是有體重900克早產兒被救活的報道,他全部下載打印。然后將這些資料送到醫生手中,一次次鼓勵醫護人員:“我相信你們!”
羅志強的父母、姐姐,劉芳的父母、妹妹……所有的親友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著這對堅強的夫妻,他們取出存款,送到羅志強手中。在與病魔爭奪孩子的過程中,家人都成了戰士。
但孩子的情況如何,依舊是一個未知數。就在家人和醫生為孩子的命運揪心的時候,孩子又出現了新的情況:頭顱彩超發現,孩子出現顱內出血,同時伴有心律不齊,情況非常危急。
張家潔立即指揮搶救,施以藥物,將孩子的血壓維持在一個穩定水平上。有驚無險,孩子終于闖過了這一關。
但是接下來的幾天,張主任的心還是輕松不起來:由于孩子發育未成熟,造成各種機體功能衰弱,孩子在ICU病房的每一天都充滿了兇險。新生兒敗血癥、肺部感染、胃腸系統紊亂、急性腎功能衰竭、心臟衰竭等病癥都可能出現。
張家潔和同事們日夜不停地守候在孩子身邊,采取一切措施。第五天,孩子連續出現呼吸衰竭、腎衰竭等多臟器衰竭,身體水腫,不能排尿。而且由于孩子皮膚發育不完善,抽血、靜脈輸液等針刺過后,皮膚就會滲血,身上青一塊、紫一塊,令人不忍目睹。
而此時,還在鄭大二附院的劉芳心急得發瘋。孩子到底是什么情況?一想到自己也許不能再親眼看一看孩子、不能對孩子說說話,劉芳一次又一次淚如雨下。同樣,才當了5天爸爸的羅志強,望著搶救臺上干癟瘦小、周身青紫、插滿管子的孩子,幾乎聽得見自己內心絕望的嘆息聲。
維護腎功能、靜脈注射改善腎血流藥物、周身抗感染,做完這一系列搶救措施之后,人們都在焦急地等待著奇跡的出現。張家潔和同事目不轉睛觀察著,一切都是那么非同尋常:對孩子來說,每一分每一秒都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對醫生來說,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驚心動魄……終于,孩子的病情好轉了,能排尿了,心律也穩定了。
到了第六天,通過X光拍片檢查,張家潔驚喜地發現,孩子的肺表面活性物質開始產生,可以撤掉呼吸機改用輸氧幫助孩子呼吸。這一變化,讓平日嚴謹的醫生們興奮得歡呼起來,看來是有希望了。
羅志強很想為妻子做點兒什么,將兒子的一點點好消息告訴她,轉移籠罩在她心頭的陰影。可一切都是那么的收效甚微,一切又是那么不可預料。一天后,孩子突然又呼吸暫停,觸覺刺激、清理呼吸道等均無法恢復其自主呼吸,醫生只好再給孩子上呼吸機,只能這樣反復著……
在鄭大二附院的劉芳,用筆記下自己的思念和所有的希冀——“獨處時,摸著空空的腹部,想著咫尺天涯的兒子,我的頭就像被流星撞擊般瞬間爆炸,一股帶著尖刀的氣流穿過我的大腦、我的心臟,直擊我的咽喉,淚水就這樣如噴泉一樣飛濺開來……”
母愛和醫學的奇跡,稚嫩的生命回歸春天
滿月那天,劉芳第一次經醫生“特許”抱起兒子。抱著兒子,她像抱著稀世珍寶,不敢用力,不敢呼吸,不敢動作……痛悔、自責、絕望里夾雜著希望,劉芳的心像是在油鍋里煎炸著。
一天,護士忽然發現嬰兒的胳膊、腿上多了大片大片的硬腫,迅速把情況報告給張家潔主任。張主任飛快地拿來一瓶維生素E按摩膏,輕輕在嬰兒周身不斷地按摩……
大約十多分鐘后,神奇的轉機出現了:嬰兒身上的腫塊慢慢消退了,氣息也恢復了平穩!羅志強拉著醫生們的手,竟一時無語,唯有淚千行。
通過醫生們的努力,孩子在人們的盼望中一天天進步。隨著小家伙漸漸度過危險期,張家潔將搶救臺的溫度和濕度漸漸調整到正常值上,環境濕度由最初的90%慢慢地降到了60%,這個濕度和正常產兒需要的濕度相同。
堅強的寶寶,給他的父母和全體醫護人員帶來了一次次驚喜:小家伙出生46天時,自己把醫生撤過兩次都沒能撤掉的呼吸機拽了下來。羅志強手中的相機清晰地為兒子記錄下了這令人激動的一刻。
陰雨多日的天空突然放晴,太陽從云層外露出了笑臉。那些原本互不相識的患者和家屬,仿佛一下子成了一家人似的,擁抱在一起,歡呼雀躍起來,劉芳更是熱淚盈眶。
從兒子出生,劉芳就做出了一個決定:等兒子回來,一定要讓他吃上母乳。在醫院,她請同病房的病友幫忙,抱著別人的女兒哺乳,好盡早下奶。乳房脹得生疼,用吸奶器吸奶時滿頭大汗,但她說:“為了兒子,再苦也要堅持!”
吸奶、倒掉,每隔3個小時一次,每次100毫升左右……兒子住院77天,劉芳吸出又倒掉的乳汁至少也有60公斤!
6月11日,出院這天,小家伙體重2100克,體長48厘米,從大家口中的“荷蘭豬”長成人見人愛的“小帥哥”……
6月30日,按照預產期,這一天是小家伙出生的日子。醫生給他做體檢,體重2900克,體長49.5厘米,行為能力、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原始反射……項項達標。
在筆者采訪時,張家潔主任說:“這次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將流產兒救治成活,關鍵是大膽地把濕度做足了。如果沒有為嬰兒營造出一個溫度、濕度都近似于母體子宮的環境,即使用再先進的醫療手段和藥物,嬰兒也無法成活。可以說,這個孩子所患的每一種病,都是在類似母體子宮的環境中闖過難關的。”
2007年7月7日,羅志強夫婦帶著兒子去了公園,給兒子拍下笑靨如花的照片。他說:“把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都記錄下來,讓他感覺到愛和美。希望兒子的未來,像公園里綻放的迎春花一樣繁盛、美麗。”
(劉芳、羅志強夫婦為化名)
(責任編輯/張慧娟)
E-mail:huijuan0608@163.comTel:(010)51026392或8982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