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農:
北京聞心齋心理咨詢所咨詢師
廣東東方心理研究中心會員
愛農老師:
我的孩子已經兩歲多了,今年是我們結婚的第四個年頭。自從有了孩子之后,我們之間的爭吵就不斷,有時是因為孩子的撫養問題,但更多的時候則是因為我對他的不滿:他顧家太少。
自從有了孩子,我便一直請假在家,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家和孩子身上。沒有其他人能幫我,所以我只能指望他了,可他忙著公司的事情,一點都幫不上。請假之后,我的生活變得單一起來,基本上沒有什么交際了,可他除了生意上的應酬還常和朋友聊天喝酒,我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很少。剛開始的時候,我嘮叨一次他就會好兩天,但時間一長,他好像越來越不在意,而我則變本加厲地嘮叨著。于是,我們從小吵小鬧,到他賭氣兩三天不回家,再后來發展到他動手打人。
那天,他晚上一點鐘才回來,我們又開始爭吵起來。其間,他向我舉起了拳頭,雖然并沒有什么外傷,但我的心卻被傷得很重。那天,我和他一夜都沒睡,我要離家,可他死活不讓我走。我提出離婚,因為我無法和一個打人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但他勸我,只要我能解氣對他怎么樣都行。在打了他兩個耳光之后,他抱住我失聲痛哭起來,并保證以后再不會打我。
可我怎么也走不出那一晚的陰影,只要靜下來我就會想起他打人的樣子,那些舉動讓我感覺他沒有一點夫妻情分。而且我覺得,只要有了第一次,就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雖然之后那兩天他表現得很好,可我還是不能接受他,只要想起當時的情景我就難過。晚上,我也不和他睡在一張床上,因為總會有一種莫名的恐懼。
我最看不慣的就是男人打女人,可現在這樣的事情卻發生在了我的身上,我的驕傲和尊嚴全都沒有了,而我的狼狽和恐懼卻印在了腦海里。這是我一輩子的污點,我怎么能快樂起來?我曾經對他說,我之所以變成一個怨婦,都是因為他。
我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如果現在離婚的話,孩子太小;如果不離婚,我又感覺生活得很別扭。
吳華
吳華:
看來你對夫妻間的暴力有著特殊的恐懼,這或許與你兒時的家庭生活氛圍有著相當大的關系:要么是你的父母之間從來沒有發生過暴力的事情,因此你覺得婚姻就應當像他們一樣;要么是你的父母婚姻中有暴力,它使你深惡痛絕。于是你建立了這樣一個信念:夫妻之間決不能有任何暴力或類似暴力的行為,你的婚姻決不可以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否則你便寧可不要婚姻。
每個人都會堅守很多兒時建立的信念,并以這些信念為生活的標準,一旦發現有所背離,便會感到不能忍受。這說明,兒時的記憶和建立的信念,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有時這些影響會為生活提供很多有益的參考,有時又會變成生活的桎梏,將自己的思維局限于這些信念之中。
其實,你如果回到當時的情景仔細想想可能會發現,丈夫是在情緒被激化到了極端的程度才爆發出那樣的舉動,而且事后他也很誠懇地向你道了歉。如果再從更深的層次去想想,你可能還會發現,你是在不由自主地或者說是在潛意識里想要激怒你的先生,甚至是在潛意識里想證明你的婚姻必定會出現暴力。這樣說,或許你會難以接受,但“暴力”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你造成的。就像你明知自己的嘮叨會使對方難以忍受,卻又不能停止,你潛意識里想看到對方能忍耐到什么程度。上面所說的這些,都是我們難以察覺的內心軌跡。
你說有了孩子之后,你承擔的比丈夫多了很多,所以有了很多的怨氣。這些怨氣恐怕和你從內心里不愿扮演一個傳統的女性角色有關吧?于是,你在“是做一個操勞的母親還是做單純的職業女性”、“是做一個被呵護的妻子還是做一個付出一切的母親”之間發生了沖突。這其實是現代女性共有的沖突。
解決這些矛盾和沖突有以下幾點建議:
1.學習察覺自己的內心,用坦誠的態度與丈夫溝通,告訴他你的感受和真實的想法,而不是用不解決問題又傷害感情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意見,比如嘮叨、抱怨、發脾氣等等。你們要共同找到一個解決的辦法,甚至立下協定。你應該讓丈夫明白:你需要的是什么、他能做的是什么、他必須承擔的責任是什么。
2.學習覺察自己內心的另一方面,看看自己有些想法是不是真的那么合理?比如,你可以嘗試著這樣去想:丈夫的行為只是一時的沖動,并不必然會導致越來越多的暴力發生;偶然發生的暴力也并不能把婚姻定義為暴力婚姻;很有可能是自己導致了暴力的發生等等。
3.決定要孩子了,就是決定開始扮演生活的新角色,就需要為這個決定負起責任并承受必然的辛苦。如果你的內心里充滿了對“做母親”的抱怨,那么即使丈夫為你分擔了很多,你仍然會不平衡,因為你在與一個不可能改變的事實做斗爭,而且是永無休止徒勞無功。如果你接受了自己的角色,并且充滿熱情地去扮演這個角色,把它當作你人生難得的體驗,那么你的頭上可能就是一片晴空。
有句話說得非常好:不在于事情是怎么樣的,而在于你怎么看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