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根據(jù)對義務教育第三學段和第四學段學生語文成績的調查,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第三學段(實際是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成績很高甚至接近滿分,而第四學段的語文成績卻不及格。課程改革后,盡管六、七兩個年級的教材編寫體例非常接近,有一定的順承關系,但是小學語文教學和初中語文教學之間仍存在著脫節(jié)現(xiàn)象。這里既有學制設置的問題,也有考試制度的問題,但主要還是教與學在具體操作上的差異問題。
1.小升初的跳躍和激變造成了學生心理的短期變異,進而使成績下滑,這在語文學科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在短短的一個暑假之后便要完成由小學生到中學生的角色轉換,這對少年兒童來說絕非易事。九年義務教育的缺陷就在于沒有實行學制九年的一貫性,沒有把小學的課程向初中拓展,也沒有把初中的課程向小學延伸,人為地在小學、初中之間劃了一道鴻溝。盡管九年制學校在不斷興起,但是這條鴻溝似乎很難填平,至少目前是這樣。
2.現(xiàn)行語文課程評價體系的不完善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小學與初中的語文考試無論是題型、題類,還是具體的考試內(nèi)容,都存在極大的差異,解題思路與思維方式也大多不同。盡管這是由語文教學的階段性、層次性特點決定的,但在小學和初中之間,考試的跳躍幅度已經(jīng)遠遠超過學生的知識增長速度。小學語文教育實際是一種啟蒙教育,其評價是調查性的;中學語文教育是典型的基礎教育,其評價是診斷性的。小升初猶如一條界線,將學生知識的自然成長分成了兩部分。
3.小學和初中的語文教學在具體操作上有很大差異。從選文上看:小學語文課文大多以故事為主,雜以一些以傳授自然知識、社會知識為目的的淺顯文章,概念化的成分較多;初中則較多地選取古今中外的精致美文和科學小品,有著濃厚的人文主義氣息。從教學內(nèi)容上看:小學以認字、解詞、造句為核心,朗讀感知為遷移;初中則以辨字、措詞、析句為基礎,閱讀認知、理性分析為核心,理解、書寫為遷移。從教學目的上看:小學注重識記常見漢字,強調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初中則要求初步掌握并使用民族語言,學會欣賞文學作品,在讀寫層次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教學手段上看:小學注重有意注意,較多地依靠記憶和辨別;初中則偏重無意注意,較多地依賴學生對語言和文學的感受、分析。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可以解釋為語言文字,而中學語文則可以理解為語言文學。從語言文字到語言文學,一步跨過去是不可能的,而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實際情況卻偏偏如此,因而造成了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斷裂脫節(jié)。
筆者認為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引導學生帶著語文走向文學。因此,教師必須樹立以下四種意識:
1.延伸意識。所謂延伸意識是指初中語文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有意識地向小學教材延伸,加強小學和初中之間的連接與溝通,以達到過渡的目的。語文教師必須在思想上有銜接意識,這樣在具體教學中才不會犯急躁冒進的錯誤,才會自覺地尋找銜接點。第三學段和第四學段在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的課程目標盡管存在較大的能級差,但還是有很大順承性。其銜接點首先在閱讀感悟上,并由此逐步向表達方式、文學樣式、人物刻畫、情理分析、層次解剖、修辭手段、語言借鑒等理性分析方面轉移。比如,第三學段的選文簡短淺顯,而第四學段相對艱深,在學習前,教師可以預先準備一些較為簡短淺顯的同體文章或語段作為過渡,引導學生閱讀感悟,進而讓學生了解學習要素,知曉常規(guī)的學習目標,主動探究遷移方向。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學生就會從感性走向理性,從文字走向文學。
2.審美意識。語文教學是科學,更是藝術,如果不能向學生傳達語文的美,語文教學就變成了簡單粗糙的字詞教學,那必然是貧乏的、蒼白的。讓學生認識文學的美、發(fā)現(xiàn)文學的美,甚至創(chuàng)造文學的美,這大概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湖南省曾搞過一次語文教學調查,得出一個結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既有開展文學鑒賞素質培養(yǎng)的良好基礎、條件,更有實施鑒賞美育的巨大需求。中學生有著健康向上的鑒賞情趣,更有濃厚的對文學作品尤其是抒情文學的偏愛,同時也存在著文學名著閱讀鑒賞的較大差距乃至空白。”〔1〕教師具備文學審美意識,才會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和審美想象,使語文充分展現(xiàn)無盡的魅力。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提出了“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等目標,帶著語文走向文學的美學意義也就在此。
3.人文意識。語文教育是人的語言、文化、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的總和,它將伴隨每個人走過漫長的人生路程,影響著人的終身發(fā)展,文學對人有巨大的改造作用。以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突出語言文字,強灌硬塞,違背了語文教學美的原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思維的豐富、語文能力的提高,將文學融入語文勢在必行。這就要求教師注重教學的開放性,將語文由課堂引向電影、電視、網(wǎng)絡和文學作品,不斷地開發(fā)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真正地進行語文實踐?!白匀伙L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nèi)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2〕而且這類資源又是十分豐富的。帶著語文走向文學,就是要領著孩子們走向社會、走向成熟。
4.創(chuàng)新意識。語文學科性質的獨特性決定了語文教學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因此要把語文學習和文學欣賞結合起來,既要發(fā)揮學生的識記能力,更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語文知識是基礎,必須重視指導學生識記語文知識,但又不能僅僅停留于語文知識;文學能指導人生,必須引導學生學習范文,積極思考,發(fā)展學生的語感和語文思維,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帶著語文走向文學就是要在語文和文學之間建立起思維和創(chuàng)新的直行道,促使學生喜愛語文、接近文學、愛好文學,乃至直接進行文學寫作。
〔1〕閻立欽《語文教育學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頁。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