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理財觀念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人持有各種各樣的基金,隨之而來的是有關這一類的與人民生活有密切經濟聯系的詞語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以“基金”作為核心的詞語逐漸形成了一個詞族,成為一道漢語語言詞匯上的風景線。
其實,“基金”一詞并不是什么新詞,它早就出現了。例如發表于上世紀40年代的著名作家沙汀的《還鄉記》中就有:“其間一項是要請鄉合作社分撥一部分款子作為基金。”但是從前它并沒有得到廣泛傳播,多出現在一些專有名詞中,比如“宋慶齡基金”。上世紀80年代后,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這一詞語被使用的頻率逐年升高。現在,我們可以很容易找到這方面的用例。
在“基金”出現后所產生的與之相關的新詞新語中,最流行的詞語要算“基民”(指持有各樣基金的人),有關的用例隨處可見。例如:
(1)基金熱引發“基民”投資熱(www.chinanews.com.cn 2007年4月9日)
(2)資產規模縮水并不等于損失了基民的錢,可能是遭遇到了一定數量的贖回所致。(同上,2007年4月12日)
(3)新“基民”頑強地鐘情1元基金,因為1元基金看上去“便宜”。(同上)
此外,“基金凈值”“開放式基金”“封閉式基金”等一批較為固定的短語也紛紛映入人們的眼簾。
考察這些詞語,聯想以往的“股市”“股民”“股東”、“網絡”“網吧”“網民”等,我們可以看出,它們大多是以一個核心詞語為基礎而進行的系聯性造詞,系聯的方法就是類推。從構詞的方式看,這些詞語大多采用偏正式構詞方式。這些詞語的構成體現了詞匯的聚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