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紅了”這個說法因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論語》心得和《莊子》心得出名而經常被人提起,如下面這些說法:
(1)易中天一句“于丹真棒”,捧紅了于丹,于丹紅了,有人又眼紅了,于丹挨罵了,易中天不挨罵了,此易老乾坤大挪移之神功,轉移焦點之法,可愛的奸雄又成功了,于是于丹紅了易中天笑了。(百度貼吧)
(2)于丹紅了,原來如此。(浩歌博客)
(3)于丹紅了,書走俏了,這兩年火的不得了的百家講壇火上加火了;博士怒了,聯名寫信抵制了,好多的文人學者不干了;網上關注的人多了,支持聲、批評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了,老百姓中的國學熱更加興盛起來了。(徐平的BLOG)
這些例子里,“于丹紅”還不是詞,而是一個主謂結構的短語,意思是“于丹出名了”。
而下面例(4)則有所不同:
(4)海大人,我寧愿于丹紅得更長久,不要蘇丹紅長久算了,紅了也不一定好,還是嘿嘿好。(海啦啦工作室)
這里的“于丹紅”也還不是詞,“于丹紅得長久”只能分析成“于丹|紅得長久”。但例中“蘇丹紅”是一個偏正式的名詞,把“于丹紅”跟“蘇丹紅”放在一起對舉,兩個語言單位之間具有明顯的聯想關系。這種聯想為“于丹紅”從一個短語變成一個詞提供了心理基礎,所以才有下列這些說法:
(5)“蘇丹紅”可以遏制查處,而“于丹紅”給人們灌渾水湯,愚弄人們,害莫大焉!(福客網民俗論壇)
(6)“于丹紅”能紅過“蘇丹紅”嗎?本著對社會的負責態度,下面我們應該對二者進行一番評價了!(天涯社區)
這兩個例子里,言語使用者已經把“于丹紅”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看待,所以“于丹紅”已經變成了一個詞。
蘇丹紅屬于化工染色劑,由于對人體有害,近年來有關部門嚴厲打擊,但有些不良分子為追求食品的外觀仍違法使用,受到嚴厲查處,蘇丹紅因此臭名遠揚。“蘇丹”與“于丹”都是雙音節詞,而且都有音節“dān”,語音結構的相似性為言語使用者將二者聯系在一起提供了可能性;“于丹紅了”這個現象或用法則為人們比照“蘇丹紅”造出“于丹紅”這個表達方式提供了現實性。
從“蘇丹紅”到“于丹紅”,是語言的一種類推現象。類推是以一個或幾個形式為模型,按照一定規則構成新形式的過程。“于丹紅”就是以“蘇丹紅”為模型構成的。這樣,在詞匯和語法上差異很大的兩個形式發生類比關系,表現為主謂結構與偏正結構的混同、短語和詞的混同。
當然,類推使用“于丹紅”這個說法,有特殊的修辭作用。把“于丹紅”與“蘇丹紅”類比,把社會上已經確定的“蘇丹紅”的反面形象,移植到于丹身上,用意在于把于丹比為“蘇丹紅”,借助正備受打擊的蘇丹紅影射于丹,有較明顯的攻擊性,這或許就是批評者創造“于丹紅”的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