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間(讀作jiān)”與“病中”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對同義詞,都可以表示“生病期間”的意思。但在古代漢語中,“病間”與“病中”卻幾乎是一對反義詞,“病間”的“間”應讀作jiàn,其含義是“病好轉”“病愈”。“病間”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中:“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語解釋為:“少差曰間。”“病間”意即“病少差”,是“病稍好轉”的意思。漢代揚雄《方言》云:“差、間、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謂之差,或謂之間,或謂之知。”《漢語大詞典》收有“病間”一詞,解釋為“病初愈”,釋例即為《論語·子罕》中的“病間”。可見,“病間”在古代漢語中是“病好轉”“病愈”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生病期間”的意思完全不同。
“病間”一詞在古典詩文中經常出現,其含義都是“病好轉”“病愈”。如白居易《首夏病間》:
我生來幾時,萬有四千日。自省于其間,非憂即有疾。老去慮漸息,年來病初愈。忽喜身與心,泰然兩無苦。況茲孟夏月,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袷衣,不寒復不熱。移榻樹陰下,竟日何所為。或飲一甌茗,或吟兩句詩。內無憂患迫,外無職役羈。此日不自適,何時是適時。
整首詩充滿了喜悅悠閑之情,其中“年來病初愈”正是對詩題中“病間”一詞的最佳詮釋。又如楊萬里《又和見喜病間》:
初病楊花猶亂飛,即今梅子已黃稀。臥驚節物遽如許,起得沉綿更解肥。云寺耶溪招布襪,斜風細雨欠蓑衣。半生不結修門夢,只夢家山喚早歸。
從標題即可知道,“病間”是和“喜”聯系在一起的,詩歌表達了詩人久病初愈的喜悅心情。再如《新唐書·段秀實傳》:
秀實六歲,母疾病,不勺飲至七日,病間乃肯食,時號“孝童”。
還如清代作家陳鼎《八大山人傳》:
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間,顛態百出。市人惡其擾,醉之酒,則顛止。歲余,病間,更號曰“個山”。
“病間”一詞在古典詩文中也可分開來用,如清代顧炎武《先妣王碩人行狀》:
一日煮藥進姑……既進藥而病立間。
“病立間”意即“病立刻好轉或痊愈”。
“病中”一詞也經常在古典詩文中出現,其含義則與現代漢語基本相同,為“生病期間”的意思。以“病中”為題的詩歌與以“病間”為題的詩歌,其感情基調大不一樣,如南唐中主李璟的《病中感懷》:
憔悴年來甚,蕭條益自傷。風威侵病骨,雨氣咽愁腸。夜鼎唯煎藥,朝髭半染霜。前緣竟何似,誰與問空王。
又如唐代詩人李中的《秋夕病中作》:
臥病當秋夕,悠悠枕上情。不堪拋月色,無計避蟲聲。煎藥惟憂澀,停燈又怕明。曉臨清鑒里,應有白髭生。
兩首詩通篇都充滿了詩人生病期間的憔悴與憂愁,情感非常沉郁。
在閱讀古典文獻時,我們要注意“病間”與“病中”的不同,以免誤解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