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有“商旅不行,檣傾楫摧”一句,其中的“商旅”,語文教材大多沒有注解,一些文選,如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版)、鄧魁英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1版)同樣也沒有注解。與教材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人教社2002年版)給出的譯文是“商人旅客”,楊金鼎《古文觀止全譯》(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譯文為“經商和旅行的人”。“商旅”一詞在古代漢語中屬于常用詞,在當今社會中,也還存在相當的生命力,產生了“商旅網”“商旅報”“商旅卡”“商旅游”“商旅車”“商旅計劃”“商旅酒店”“商旅城市”等詞語,所以,考求“商旅”的詞義,對其古義的準確解釋和今義的分析評價都有必要。
“商旅”的古義是什么呢?不妨先從古注入手。《易經》:“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漢鄭玄注:“旅,客也。”《左傳·襄公十四年》:“……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唐孔穎達疏:“旅,亦是商。”《呂氏春秋·仲秋》:“是月也,易關市,來商旅,入貨賄,以便民事。”漢高誘注:“旅者,行商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漢鄭玄注:“商旅,販賣之客也。”這些古注說明,“商旅”在先秦就已經是一個復合詞了,其詞義原本是“行商,流動的商人”或者說“長途販賣的商人”。我們來看《禮記·月令》中“商旅”所在的上下文,就知道這種解釋是正確的:“仲秋之月,……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石,角斗甬。是月也,易關市,來商旅,納貨賄,以便民事。四方來集,遠鄉皆至,則財不匱,上無乏用,百事乃遂。”大意是說,仲秋之時,白天黑夜等分,適合校正度量衡,減輕關市的稅收,招徠行商,方便人民生活。由此可知,“商旅”并不是“商人和旅客”。
《現代漢語詞典》吸收了“商旅”一詞,釋義為“指往來各地買賣貨物的商人”,與古義相同。不過,時下對該詞的使用,有些與古義一致,有些則發生了變化,下面是從人民網上搜集到的詞義變化的一些例句:
(1)今年的調查報告著重揭示中國商務旅行行業趨勢,涵蓋面包括商旅消費開支模式、商旅政策及習慣……以此來反映過去一年中國商旅行業的變化與發展。(來源:中新社2006年11月3日)
(2)(杭州)歷時半年,共舉辦了240個會議、展覽、文體和商旅活動項目。(來源:《杭州日報》2006年12月5日)
這兩例中的“商旅”是“商務旅游”或“商務旅行”的簡稱。
(3)開發以農旅結合、商旅結合、工旅結合、體旅結合為主要標志的現代旅游休閑品牌。(來源:《光明日報》2006年9月15日)
這里的“商旅”是“商業和旅游業”的意思。
(4)周先生……21歲隨父遠渡南陽,艱辛創業,沉浮商旅,獲得巨大成功。(來源:《人民日報》2006年11月7日)
這里的“商旅”是“商業、商途”的意思。
以上諸例均來自正規媒體,從語言發展的角度看,我們不妨假以時日,靜觀其變,不必急于硬性干預;但是,對古典作品中的“商旅”,無論如何應該還其歷史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