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題學習為基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具備這樣的特征:周期長、信息量大、過程即目的。每一次學習過程中都要收集、整理大量的信息;任務完成后會形成豐富多樣的成果;其目的是在過程中掌握方法,學會解決問題,形成真正的語文實踐能力。這些特征決定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當是多元的、立體的、過程性的。實踐中我們探索了一套以檔案袋為載體的綜合性學習多元評價方案,這套方案力圖通過評價全面了解、幫助并促進學生的發展,其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均是多元的。
一、評價方案:以檔案袋為載體,以學習過程為線索,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構建多主體的多元評價網絡。
1.檔案袋中的檔案材料
檔案袋在這里不僅為綜合性學習評價提供了一種具體的操作方式,也為它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檔案袋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逐步形成、完善,最終成為記錄學生成長發展的記錄袋,同時也成為評價的主要依據、記錄評價的載體。檔案袋以每一次綜合性學習為單位,即每次綜合性學習每個學生都有一個檔案袋。檔案袋中應具備以下檔案材料: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及目標要求,活動計劃即教學設計,活動過程中收集、整理、撰寫的各種形式的資料,評價表。
2.評價過程、方法及主體
該評價方案的目的不在于評價本身,評價本身是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一個環節,通過這一環節一步一步把學習活動向前推進,而且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調整、完善。本方案將多種過程性評價方式應用于活動的各個階段,以學習過程為線索,讓評價成為學習內容、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在學習中評價,在評價中學習,真正實現評價的促發展功能。
活動起步階段:師生共同討論學習主題、教師提供的目標要求及活動計劃(教學設計),確定主題及活動計劃。主要采用蘇格拉底式討論評價、非正式評價等方式。評價主體主要有教師、同學、自己。
活動實施階段:按確定的活動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主要采用非正式評價、目標游離評價等方式。評價主體主要有教師、同學、自己及其他。
活動總結階段:總結、反思活動過程及方法,形成學習成果。主要采用真實性評價、蘇格拉底式討論評價、目標游離評價等評價方式。評價主體主要有教師、同學、自己、家長。
成果展示階段:采取多種形式展示本次學習活動的成果。主要有表現性評價、檔案袋評價等方式。評價主體主要有教師、同學、自己及其他。
二、評價策略:綜合性學習是一種較特殊的教學形態,評價時應注意把握各種過程性評價的特點,揚長避短。
1.真實性評價是綜合性學習的主要評價方式,使用時應注意其明晰性、客觀性與可操作性。
真實性評價是在真實生活情境中檢驗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評價方法,真實任務是進行真實性評價的前提。所謂真實任務是指能反映現實生活中某個領域專家所面對的一些真實生活活動、表現或挑戰的任務,它是復雜的、多維的,需要運用問題解決、批判性思維等高等級認知思維才能解決。〔1〕換句話說,真實任務完成過程即是問題解決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充分調動有效的問題解決能力、元認知能力等高級認知能力,有效地、創造性地完成任務、解決問題。
綜合性學習屬綜合實踐活動,其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在現實生活中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形成有效的語文實踐能力,這決定了真實性評價是綜合性學習最主要的評價方式。評價實施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評價標準的明晰性。評價標準是真實性評價的關鍵所在,綜合性學習真實性評價的效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評價標準的明晰度。教師應當按照教學評價的依據——教學目標,確定明晰的評價指標與評價等級,將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應達到的目標及層次,用簡明的語言概述出來,供教師和其他評價者評價時使用。
第二,評價內容的客觀性。評價結果的信度往往源于評價內容的主客觀程度,一般來說,評價內容主觀性越強,評價結果的信度越低,反之,評價內容客觀性越強,評價結果的信度越高。過程性評價的各種方式往往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因而容易引起對其評價結論信度的質疑。為了避免這一弊端,過程性評價要提高信度,要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提高評價內容的客觀性。相對于過程性評價的其他幾種方法而言,真實性評價更容易達到這一要求。
第三,評價方式的可操作性。評價方式的可操作性是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一種評價方式沒有可操作性,無論其體系如何完備、理論基礎如何堅實,都缺乏存在的價值。這種可操作性主要體現為簡單、方便。
綜合性學習好比語文學科的大拼盤,各項語文知識、技能及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容在這里都要得到充分的整合,這給評價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特別是真實性評價中對顯性目標的評價,涉及對方法性知識及言語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各項能力的評估,處理不好,會很繁瑣。因而進行真實性評價設計時要注意刪繁就簡。此外,評價僅僅是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一個環節,評價方式還應盡量注意操作方便,不要給教與學帶來負擔。
2.利用表現性評價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但應注意提高表現性評價的信度。
表現性評價是指通過行動、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寫作等更真實的表現來評價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及學習成果與過程的方法。〔2〕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綜合性極強的教學形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真實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等,都有極充分的展現,表現性評價在這方面的優勢使其成為綜合性評價的重要方式。綜合性學習采用表現性評價,應當注意下面兩個問題:
第一,仔細觀察,盡量提高評價信度。表現性評價的主要呈現方式是描述性的評語,即評價者用描述性的語言對被評價者的有關表現做評價,有較強的整體性,適合于綜合性學習中隱性目標的評價。但由于表現性評價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因而信度往往較低,這就要求教師或其他評價者在使用表現性評價時,一定要仔細觀察被評價者的行為表現,描述性的評價語言盡量接近被評價者的真實情況。
第二,抓住優點綜合評價。綜合性學習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以綜合形態出現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均以整合形態充分展現,表現性評價的整體性恰好為綜合評價提供了良好的表達方式。但運用這種方式時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而應抓住優點,大膽肯定,對不足之處應及時指出。
3.蘇格拉底式討論評價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以學生間的對話為主。
蘇格拉底式討論評價是以學生在問題討論過程中的行為表現為依據做出的評價。這種評價需要有較為固定的形式——討論,在討論中觀察被評價者的行為表現。采用這種評價方式時,觀察的重點應放在被評價者的口語交際能力及思維能力上。
參與性是綜合性學習的重要特點,它有兩方面的含義:全員參與、共同參與。全員參與是指學生擁有平等的學習機會,都有充分的展現、發展的機會;共同參與是指在協作中學習,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綜合性學習的參與性為蘇格拉底式討論評價提供了前提與可能。采用這種評價方式需要注意和諧、平等、民主的討論氛圍的營造,每個學生都應有充分的表達機會,討論時的對話應主要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為討論進程的控制、學生關系的協調、恰到好處的建議與引導、仔細的觀察。
4.使用非正式評價時,要注意增強有意識評價,克服無意識評價。
非正式評價是指教師在與學生的日常教學的接觸、互動過程中,以觀察(包括直接和間接的觀察)和交流為主要方式,不斷地了解學生,進而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形成對學生的某種判斷。〔3〕
非正式評價實際上是教學過程中運用最廣的評價方式,但大多情況下,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綜合性學習中采用非正式評價,應當注意克服其中的無意識成分,無意識狀態下的評價往往帶有教師的某種情緒。當教師情緒處于積極狀態時,評價會對學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如果評價時教師的情緒處于不積極狀態,他的情緒很可能會隨著無意識評價傳遞給學生,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對學生造成傷害。因而,綜合性學習采用非正式評價時,教師應當加強有意識評價,克服無意識評價。
5.以目標游離評價為輔助形式,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陳玉琨認為:“目的游離模式不是一種完善的評價模式,它沒有一套完整的評價程序”,“是針對目標評價模式把教育活動的目標即預期效應與教育活動非預期效應(斯克里文稱之為副效應)割裂開來這種做法的弊端而提出來的”。“把評價的重點由‘方案想干什么’轉移到‘方案實際上干了什么’上來”。所以有批評者認為這種評價模式“簡單地用評價人的目的代替了方案管理者的目的”。〔4〕
我們這里所說的目標游離評價即是陳玉琨論及的由斯克里文提出的目的游離評價。一般認為,教學目標是教學評價的依據,教學評價的基礎是教學目標,綜合性學習評價中的目標游離評價,是指不依據教學目標而依據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的評價,它既有較大的隨意性,也有較強的針對性。其隨意性是就教學目標而言的,其針對性是就學生的實際表現而言的。抓住學生學習活動中最優的表現和最大的不足進行評價,以促其發展。目標游離評價是綜合性學習評價體系中的輔助形式,一般由學生、教師以外的人進行評價,如家長或學習活動中被訪問的對象等,它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在其視閾之外的學習狀況,全面真實地評價學生。
三、評價原則:綜合性學習的整合性、自主性、活動性等基本特征決定其評價應遵循過程性、交際性、綜合性等基本原則。
1.過程性原則
綜合性學習是一個基于真實語文實踐活動的學習過程,相對于其他的語文教學形態而言,有更強的即時性、生成性,并且過程本身就是綜合性學習關注的目標,因而學生評價應當遵循過程性原則。這里的過程性有兩方面的含義:評價過程、過程中評價。評價過程是指每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全過程的整體評價,從任務主題的確定到計劃、實施、結果,對這一全過程中,學生規劃、監控、調控等宏觀駕馭情況的評價。過程中評價是指在任務執行的過程中,隨時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定期、不定期地對學生表現出的優點予以肯定,問題予以提示。
2.交際中心原則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在教學大綱中強調語文的交際功能這是第一次,新課程標準在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上沿用了這一表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與這一提法相呼應,課程標準把語文教學形態中的“聽說教學”改為了“口語交際教學”。這種變化與修改,是要強調語文學科在社會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即與人交際的功能。綜合性學習中的學生評價應以這一功能為中心,重視學生語言能力及與人交往能力的評價,促進學生掌握這一“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3.綜合評價原則
綜合評價是綜合性學習評價的基本原則。前面已經論述到,綜合性學習是整合性的學習,學生多方面的語文素養在這里均要得到體現,綜合性學習的目的也是促進學生多方面語文素養的整體發展,這決定了綜合性學習的評價內容是綜合的;另外,綜合性學習評價的方式也應當是綜合的,每一次學習活動的評價方式都不能是單一的,應當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全面評價學生,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個性化原則
個性化原則主要是指評價時要充分尊重學生不同的智力優勢與學習風格。加德納認為不同個體的優勢智能各不相同,智能的組合方式也各不相同,這必然導致學生學習方式的不相同,因而應允許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與呈現方式,展示他們的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并對此進行有個體針對性的評價。
5.多主體原則
綜合性學習的評價主體應當是多元的。綜合性學習是一個極為開放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很多學習活動在教師的視閾之外,單方面地依靠教師很難對學生的情況做客觀、準確、全面的評價,因而綜合性學習應當遵循多主體評價的原則,教師、校外指導、同學、學生本人、家長、學習活動中的被訪問者、建議者等都可以成為評價者,共同構成評價體系。
〔1〕〔2〕吳維寧主編《新課程學生學業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頁、172頁。
〔3〕高凌飚、黃韶斌《教學中的非正式評價》,《學科教育》2004年第2期。
〔4〕陳玉琨著《教育評價學》,人民教育出版1999年版,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