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3日,廣州的《信息時報》發(fā)表《廣州香蕉染“蕉癌”瀕臨滅絕》一文。文章刊登之后,人們頗為恐慌,以為吃了香蕉會得癌癥,一時間,香蕉嚴重滯銷。“蕉癌”一詞引發(fā)了一場香蕉“滑鐵盧”:
3月18日《江南都市報》報道,因不少人誤解吃了香蕉易患癌癥,使得南昌市場香蕉大量滯銷,香蕉商販聲稱香蕉每天至少少賣2/3,甚至虧本都難賣。
4月3日《重慶商報》稱,重慶市果品批發(fā)行和半月前相比,香蕉價格、銷量均同比下降,市民一時“談蕉色變”。
“蕉癌”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病呢?專家解釋說,所謂“蕉癌”就是香蕉枯萎病,也稱巴拿馬病、鐮刀菌枯萎病,是一種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患病的香蕉植株在結(jié)果前就已經(jīng)死亡,這種病原真菌根本不會擴展到香蕉的果皮,更不會到達果肉,對人體無害。即使結(jié)果,其果實也很小,根本不能成為商品果。對香蕉來說,目前這種病屬于不治之癥,堪比人類的癌癥,故稱之為“蕉癌”。
“蕉癌”為何會引起市民的恐慌呢?
從語法角度看,“蕉癌”中“癌”的語義指向不明,“蕉癌”是一個歧義詞語:“癌”可以指向顯性的“蕉”,“蕉癌”表示“香蕉的癌癥”;“癌”也可以指向隱性的“人”,“蕉癌”表示“人的癌癥”,在這個意思中,“蕉”成了致癌因素。
從思維定式的角度來說,人們平時接觸到的胃癌、肺癌、肝癌、血癌等癌癥,都是指人患病,植物患癌癥,人們很少聽說。當聽到或看到“蕉癌”一詞時,思維慣性使人們認為這是一種人患的病而不是香蕉患的病,其中的“蕉”是一種致癌物質(zhì)。加上平時媒體經(jīng)常談論“哪些食物吃了會致癌”“癌癥是吃出來的”之類的話題,所以一聽到或看到“蕉癌”,人們多半會認定“蕉”這種吃的東西是致癌物質(zhì)。
“蕉癌”引起的恐慌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究其原因是造詞者沒有注意到語義指向的模糊性和人們思維定式會引起誤解。我們建議媒體創(chuàng)造新詞時應該考慮它的語義是否明確,以免引起誤解,造成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