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話語、行為以及交互作用的各種細微環節是課程目標實現過程的基本反映,也是改進課堂教學、促進師生發展的重要環節。我們對一節初中作文指導課進行課堂觀察,透過執教的語文老師和她的學生的活動,我們有機會捕捉到一些細節,并引發出對發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真實行動的思考。
許多教師都懂得在教學中要強調“授人以漁”,但置身在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就會發現“教師先給出方法——學生再依方法學習”的教學套路依舊是課堂學習的主要流程。而這一程序恰恰使學生活動失去了應有的激情和活力,進而使學生的自學、討論等成為虛假的繁榮。在看似自主學習的課堂活動背后,學生的學習體驗、知識建構往往受到教師單一、封閉的指導要求的限制,致使學習體驗最終是“魚”而不是“漁”。
這節語文課,老師設計的一個學習環節是:
1.學生自主閱讀文章《天鵝的翅膀》。(課件展示閱讀方法指導)
2.抓住初讀體驗,談談對這篇文章的看法,并鼓勵質疑,組織小型研討,發表不同意見。
3.教師小結評價,突出想象的作用和價值。
那么,這個設計環節落實得如何呢?
上課伊始,老師向學生下發了題為“一樁奇特的訴訟案”的學習材料。材料講述了一位美國母親偶然間發現她3歲的女兒認識禮品盒上“OPEN”的第一個字母“O”,忙追問原因。在得知是幼兒園老師教孩子學認字母后,這位母親把女兒所在的幼兒園告上了法庭。因為她認為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它說成蘋果、太陽、足球、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然而自從幼兒園教孩子識讀了26個字母,女兒便失去了這種能力。她要求幼兒園賠償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三個月后,此案在州立法院開庭,結果是幼兒園敗訴,因為陪審團的23名成員被這位母親在辯護時講的一個故事感動了。
這位母親講述的就是《天鵝的翅膀》:“我曾到東方某個國家旅行,在一個公園里見過兩只天鵝,一只被剪去了左邊的翅膀,一只完好無損。剪去翅膀的被放養在一片較大的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養在一片較小的水塘里,當時我非常不解,就請教那里的管理人員。他們說,這樣能防止它們逃跑。我問為什么,他們解釋,剪去一邊翅膀無法保持身體平衡,飛起后會掉下來;在小水塘里的,雖然沒被剪去翅膀,但起飛時會因沒有必要的滑翔路程,只好呆在水里。當時我非常震驚,震驚于東方人的聰明;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為這兩只天鵝感到悲哀。今天,我為我的女兒來打這場官司,是因為我感到她變成了幼兒園的一只天鵝。他們剪掉了她的一只翅膀,一只想象的翅膀,人們早早的就把她投進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材料的確很感人,也很值得回味。然而當學生剛拿到學習資料后,教師緊接著進行了下面的活動:
師:拿到一篇文章從哪入手?
生:題目。
我們看到,在學生整齊的回答之后,老師欣慰地笑了。也許老師此刻很滿足,因為自己曾講授過的閱讀方法學生們都記住了!老師繼續用PPT出示了如下閱讀步驟:1.從題目入手;2.抓住主題;3.中心語段;4.精彩品讀;5.主觀感受。
在確認學生都看清了上述步驟后,老師給了學生3分鐘的閱讀時間。
教師為什么會這樣安排呢?在老師課前給的教案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表述:
我一直嘗試培養學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能力,同時,學以致用,指導自己的寫作。本節課就是針對學生閱讀容易流于形式,以及寫作中詞匯貧乏、思想膚淺來設計讀寫指導的。本設計旨在使學生從更深層次認識想象的作用,重視想象,并切實運用想象,拓展寫作思路,提高作文水平。
可見老師用上述素材來引入是用心良苦的。不僅想讓學生讀懂文章本身,還想讓他們從中體會到想象的重要。正如老師確定的教學難點:通過教學課件,讓學生明確想象的價值和在文學中的應用;以想象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真正理解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并且能夠更好地利用這對翅膀,飛得更高更遠。
課堂上,學生閱讀材料的過程引發了片刻沉寂。在沉寂中學生也許已經展開了自己無盡的想象和思考。然而我們要追問的是:老師是否有必要在學生閱讀文章之前就提供閱讀的程序和步驟?學生們真的會這樣讀嗎?上述步驟學生都要一一經歷嗎?閱讀一定要遵循這樣的程序嗎?也許讀一篇文章最后留給我們的并不是文本的精彩,而是帶給我們的思考,以及由思考引發的思維、情感與行為的變化。如果說本節課是要著力激發學生的想象與獨立思考能力,可是從老師的第一個提問、從給出閱讀方法的指導要求時,老師就帶著學生陷入了“按規定動作學習”的套路,而這多少與本節課培養想象力、學會應用等教學目標相悖。語文教學中“培養”是如何發生的?其實,老師帶著預定的教學目標進入課堂引領學生時,“培養”就有了發生的可能。一旦學習過程按照“老師給一種方法—學生依法展開學習”來進行,“培養”的真實狀態就會偏離學生的自主、生成和個性,將學生導向遵守、接受和統一。可見,當教學目標轉化為課堂教學的具體行為時,會因為老師的一個提問、一個PPT演示變得復雜、多維和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