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語言大致可以分為分析性語言和賞析性語言兩種。分析性語言主要運用于非文學作品教學,賞析性語言主要運用于文學作品的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合理運用這兩種教學語言,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品質,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就此管窺蠡測,以求教于同人。
一、分析性語言特點論析
分析性語言又稱理性的語言,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是它的主要特點。
作為描述性語言,與文章語言相比,它首先重視對文章結構、文章風格的描述,淡化文章內容的陳說。一篇課文的教學是基于學生自學基礎之上的,文章的內容通過朗誦或自讀已經被認知,而文章結構、文章風格卻需要感悟。在此情況下,教師對文章結構、文章風格的點撥和描述顯得非常重要。
其次,重視對文章的理性梳理,淡化對課堂學習氛圍的渲染。文章與文學作品比較,具有平實、理性的特點,這決定了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把重點放在梳理文章思路上。
第三,重視點撥、啟迪,淡化“生硬灌輸”。分析性教學語言要重視對學生的點撥和啟迪,所謂“既點且撥,片言居要,省時力而收獲豐”,“學者有困惑:山重水復疑無路,教者巧點撥:柳暗花明又一村”。〔1〕如果在閱讀教學中不重視點撥和啟迪,就會陷入注入式教學的歧途,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第四,重視“善喻”,淡化呆板說教。《禮記·學記》:“君子之教喻也,道(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這里的“善喻”就是指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循循善誘”,具體而言,即指導、鼓勵、引導,而非強迫、壓抑和直接灌輸。如于漪在教《拿來主義》時,關于“送去主義”的一段教學實錄:〔2〕
師:現在請同學們看下面的文章。什么是送去主義呢?魯迅先生擺了三個事實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搞的“送去主義”。請同學們看,哪三件?
(學生回答略)
師:這三件事大家看得很清楚。你們看這三件事情,都著眼在一個什么字上?
生:“送”。
師:“先送”什么?
生:古董。
師:先送古董到巴黎去展覽。第二呢,沒有用“送”字,但是里頭有沒有“送”呀?有的。這里用了什么字?
生:“捧”。
師:“捧”事實上也有送,就是沒有明寫,對嗎?“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名義上是展覽,展覽并沒有錯呀,關鍵在哪里?
生:“但終‘不知后事如何’”。
師:“后事”是什么意思?
生:名義上是拿去展覽,其實是送給人家的。
師:送給人家的。那么,魯迅先生知道不知道呀?
生:知道。
師:但是,魯迅先生怎么說的?
生:“不知”。
師:用“不知”是什么意思?
生:反用。
師:噢,是反用,用反語來諷刺。以展覽古董為名,行盜賣古董之實。魯迅先生明明知道后事怎樣,卻說“不知后事如何”,以此來表達自己強烈的憎恨。
在這里,于漪老師首先提出了兩個問題,實際上是用理性分析的語言描述了作者論證的程序,具備交流和啟迪的特點。接著啟發學生理解“送”“捧”“后事”在論證過程中的作用,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語言的深層含義,可謂準確得體,循循善誘。最后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點出了作者遣詞的匠心。
二、賞析性語言特點論析
賞析性語言主要運用于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它與分析性語言相比,具有抒情、感染和美育的特點。
首先,賞析性教學語言的抒情性要求教師在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充分感悟作品的情感內涵,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師生共同品味文學作品,實現作者、教者、讀者的情感共鳴。于漪說:“我們語文教師要懷著春風化雨的熱情,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們,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撒下美的種子。”〔3〕這充分說明了在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富有抒情性的語言對感染學生、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作用。
其次,賞析性教學語言的感染性要求教師在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做到眼中有書,心中有人,聲情并茂,熏陶感染。同是一篇課文,教師的語言風格不同,教學效果迥異:語言妙趣橫生,學生就興趣盎然;語言枯燥乏味,課堂氣氛就沉悶。于漪認為:“教學語言要做到優美生動,除了知識素養、語言技巧之外,還必須傾注充沛真摯的感情。情動于衷而言溢于表,只有對所教學科、所教對象傾注滿腔深情,教學語言才能充分顯示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如她這樣導入寫景散文單元的學習:“繼米開朗琪羅之后的法國大雕塑家羅丹曾這樣說:‘美是到處都有的,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人總是要和大自然接觸,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尤其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錦繡山川,美得令人陶醉,它在不同季節展現了不同的美姿。”〔4〕
第三,賞析性教學語言的美育性要求教師在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做到師生共同感受文學作品的美。歐陽代娜主張把語文課本的美原原本本地交給學生。她主張教師要講出“美”字來,悟出“巧”字來,點出“活”字來,練出“實”字來。在這里,“講”有兩種含義:一方面教師要用賞析性語言對文學作品的精要之處進行賞析,這種賞析是示范性的,其目的在于通過教師的賞析示范,激發學生賞析文學作品的興趣,進而帶動和指導他們對文學作品進行賞析;另一個方面,用賞析性的語言描述文學作品的結構之妙和言詞之美,指導他們對文學作品進行賞析,以培養他們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技巧。歐陽代娜認為,中學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文道之美,美是語文教學藝術的基礎。〔5〕
三、兩種教學語言的關系
分析性語言和賞析性語言既各有特點,又可互相轉化,具有共性。其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作為教學語言,它們都具有交流的特點。課堂教學過程實際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通過提問、分析、賞析、描述,引起學生的感知和反思,學生進而進行探討、質疑和認可。從課堂教學的角度看,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其語言始終具有交互的性質。其次,準確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學語言的核心任務是傳授知識和傳授學習方法。在這兩種任務中,教師對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描述是傳授的前提。教師要想準確地傳授知識和學習方法,就必須準確地描述所傳授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就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描述對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第三,個性化。無論是分析性語言還是賞析性語言,都與教師的氣質、修養和所處環境密切相關。
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就閱讀教學語言的運用來說,分析性語言和賞析性語言并不是絕對的和孤立的,而是聯系的和交叉的。因為有些文章和文學作品并沒有明顯的界線,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文藝性說明文、雜文、小品等,很難區分兩者的界線。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不能機械地使用賞析性教學語言或分析性教學語言,而應視具體情況,靈活使用不同風格的教學語言。
另外,從美聲閱讀和教學語言配合使用方面看,美聲閱讀對閱讀教學的作用是直接的、客觀的;閱讀教學語言對閱讀教學的作用具有主觀性和目標性,它是教師實施閱讀教學目標的具體體現。閱讀教學是教師有計劃、有目標的教學實施行為,對教師來說,實現閱讀教學目標才是閱讀教學的目的。從這個角度看,美聲閱讀示范所起的作用與讓學生觀看同類內容的電視節目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而成功運用教學語言進行點撥和指導,就會使閱讀教學發生質的變化,如使閱讀教學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進而達到教學目標。在閱讀教學中,美聲閱讀和教學語言的運用是相輔相成的,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彼此聯系,不可分割。我們提倡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教師的美聲閱讀示范,帶動和指導學生的美聲閱讀,通過教師的分析、欣賞示范,帶動和指導學生的賞析。
〔1〕蔡澄清等著《中學語文點撥教學法》,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頁。
〔2〕《于漪文集》第三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126頁。
〔3〕轉引自張正君著《當代語文教學流派概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頁。
〔4〕王偉主編《當代中學語文教育專家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頁。
〔5〕參見歐陽代娜、王文琪、戴汝潛著《歐陽代娜中學語文教學藝術初探》,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頁和有關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