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校長萬鋼主持完同濟大學的百年校慶后,即趕赴京城上任國家科技部部長。這次萬鋼的擢升,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
作為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對萬鋼的任命,是改革開放30年來,第一次由非中共人士擔任中央政府正部級官員。在中共十七大召開之前,這一任命具有標志性意義。它反映了民主理念的轉變,反映了干部選拔任用方式的改變。
不過,海內外媒體更多關注了萬鋼的民主黨派身份,卻忽略了萬鋼海外留學歸國人員的背景。事實上,萬鋼是在2006年12月份才被選舉為致公黨中央副主席,而作為在德國留學6年,在奧迪汽車公司工作10年的資深汽車專家,萬鋼的海歸派背景,對于這次任命的意義,某種程度上,其實更為重大。
這也是近30年來第一位在海外旅居16年以上的海歸人士獲任正部級高官。以往各屆政府中,留學歸國人員出身的部長事實上也有,如教育部長周濟,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剛卸任的科技部長徐冠華等均是留學歸國人員。但他們均是在海外留學后立即歸國或者短期工作后即歸國,基本上屬于體制內去體制內回。
而萬鋼卻是在海外留學6年,工作10年后才應邀回國工作。這在中國以往的正部級干部任命上幾乎沒有先例。包括錢學森等長期旅居歐美的科學家,當年歸國后也更多的是在科研院所擔任領導,行政上最高不過是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像萬鋼這樣海外留學和工作多年的海歸人士能擔任科技部這樣重要行政部門主管,充分說明國家高層對海歸人士的高度信任。
這是近60年來第一位由跨國公司經理走上中央部委領導崗位的海歸人士。萬鋼還有一點不同之處是,在回國前,他從1991年1月起就任職德國奧迪汽車公司,從最基礎的工程師干起,歷任技術開發部工程師,生產部、總體規劃部技術經理,幾乎接觸了汽車企業的各個環節,是一位真正的跨國公司高級經理。這一履歷在現任部級高官中很少見到。
顯然,中央高層非常看好萬鋼熟諳科技、教育、產業發展規律的特長,人們對萬鋼上任后進一步解決教育與科研實際脫節、技術與經濟需求脫節的問題,也充滿了期待。
萬鋼上任科技部部長,是專家治國路線在21世紀的最新表現。自1978年開始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高決策層始終堅持專家治國路線,中國各級政府機構特別是中央政府的主要組成人員,幾乎主要由各類專家特別是工程技術專家組成,以至于外界有工程師治國之說。
對萬鋼的任命,則從另外一個角度擴大了專家治國的外延。
以往走上領導崗位的專家們,要么是中共黨內人士,要么是長期在國內學習工作的民主黨派人士,要么是海外短期留學或工作的留學歸國人員;像萬鋼這樣,長期在海外學習工作(16年),回國工作僅7年的民主黨派人士,短時間內獲得快速擢升,確實表現了新一代領導人在組織干部路線上的大膽改革與創新。
目前,中國正在應對全球化的挑戰,正在和國際接軌,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正在當今世界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國也急需一大批優秀的有海外經驗的海歸回國從政。
據美國漢密爾頓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李成教授的一份研究,目前中國超過千名部級以上的領導干部中,只有60多名有海歸的背景,比例不到5%。這和韓國、日本、東南亞以及港澳臺地區政府內閣成員中海歸占相當大的比例差距還很大,這顯然不適應中國與日益頻繁與國際交往與合作的需要以及充分應對各種錯綜復雜的國際局面。
李成指出:“中國的政治精英正在逐漸形成多元化的局面,但現在海歸派從政人數的比率很低,不利于中國多元社會的形成。”
因此,對于迫切希望走和諧中國與和諧世界發展路線的中國來說,進一步拓展專家治國的內涵及外延,吸納更多的海歸從政,無疑為國家的創新發展甚至深層次的改革開放,在高層決策層面提供了富有活力的國際化人才支持。
(作者系中國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
責任編輯:宰守鵬 郵箱:zaishoupen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