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存在大量的貿易逆差,央行在外匯儲備增加的同時,必須給出口創匯的企業支付相應的人民幣,導致流通的人民幣增加。
2007年,中國宏觀調控的重點是抑制流動性過剩,監管部門和經濟學家都在研究談論流動性過剩,尋找流動性過剩的原因。 “只有積極治理,才能夠縛住流動性過剩這條大龍。”一位專家如此表示。
流動性過剩,通俗地說就是“錢”太多了,流動性過剩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相對于實體經濟的需求,貨幣供應量過多了。
如果用廣義貨幣(M2)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來衡量流動性,統計顯示,2006年的廣義貨幣達到了GDP總量的1.65倍,2000年這個比例只有1.357,而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年,廣義貨幣只占GDP的22%。這意味著,1980年的1元GDP對應0.22元貨幣流通量,而現在要產出1元錢GDP,對應的是1.65元的貨幣流通量。
成因之謎
經濟學家和研究機構正在通過不同的角度來闡釋流動性過剩的成因。
世界著名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曾經發表過一份報告稱,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同時,拒絕人民幣快速升值,這就導致了經常賬戶的巨大盈余,進而導致了過剩的世界儲蓄,由于過剩流動性又導致了資產價格泡沫,也就是中國正在輸出資產價格泡沫。
雷曼兄弟一位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問題在于,在資本賬戶日益開放的形勢下要維持當前的匯率管理體制,必須保持低利率來降低對外國資金的吸引力。但是,低利率在另一方面又會造成過度的貸款和過度的投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在《中國流動性報告》中稱,從貨幣經濟的角度看,流動性主要通過3個領域產生并對國民經濟造成影響。
一是中央銀行通過自身資產負債表的調整,投放或回籠基礎貨幣,從而影響銀行體系內的流動性。在數據上可用基礎貨幣的增長率和商業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化來反映。二是商業銀行通過自身的資產負債表的運作,在央行創造的基礎貨幣基礎上創造存款貨幣。三是非銀行金融機構、非金融企業與自然人在央行、商業銀行創造的貨幣基礎上,創造商業信用和其他金融資產并以此為媒介支持實體經濟的運行。
與此同時,部分專家認為,全球目前處于流動性過剩的狀態,資本市場也處于繁榮狀態,其中關鍵因素是作為國際本位貨幣的美元過剩。歷史的原因導致美元投放過多,現在美元再度軟弱,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并傳導到了中國。
種種解釋自成一體,不過綜合以上卻不難看出,中國的流動性過剩主要是由于國際國內綜合因素導致的,國內原因是由于內需不足,居民大量儲蓄,這些用做儲蓄功能的錢被銀行大量放貸,或被居民為了保值增值而投放于股市或房地產。同時,由于存在大量的貿易逆差,央行在外匯儲備增加的同時,必須給出口創匯的企業支付相應的人民幣,導致流通的人民幣增加。
此外,美元持續疲軟,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導致境外熱錢大規模流入,加劇了中國境內的流動性過剩。
揮舞的組合拳
錢多并不能等同于財富的增加,流動性過剩導致的房價高漲,糧肉等日常消費品價格上漲,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居高不下導致的負利率,嚴重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時流動性過剩和負利率又導致投資過熱,導致經濟整體在高位運行。
因此,抑制流動性過剩,就成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重中之重。為抑制流動性過剩,今年央行已經連續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但要徹底解決中國經濟由于流動性過剩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僅僅依賴貨幣政策顯然難以完全奏效。
6月27日,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受國務院委托,向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提出2006年中央決算報告和中央決算草案時表示,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財政部正積極采取一系列財稅政策措施,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金人慶表示,針對當前國際收支失衡、流動性偏多的問題,擬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購買外匯,以緩解流動性偏多的壓力,促進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市場人士認為,特別國債的發行將會對流動性回籠起到有效的作用。它與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等工具綜合運用,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新的調控工具。
打向流動性過剩的政策“組合拳”還包括,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和推進合格投資者去境外投資(QDII)。
從今年7月1日起,涉及調整2831項商品出口退稅的政策已經實施。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王新培在例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中國從來沒有刻意追求大額的順差,現在造成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出口退稅的調整會影響出口的一些行業,相當于直接增加了企業出口商品的成本,進而會減少企業出口利潤,從而降低企業出口的熱情,”一位研究者表示:“大規模調整出口退稅或將降低眾多產業出口的熱情,使整體出口降溫,減少貿易順差,繼而減少外國資本流入的數量,減少過剩的流動性。“大規模調整出口退稅至少增加了降伏流動過剩的法寶。”
貿易順差的產生來源于比較優勢等多重因素的力量,2831項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將對中國的產業調整和升級產生重大影響,必然可以降低中國目前的流動性過剩。
早在2006年4月13日,央行就已明確規定,允許符合條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證券經營機構、保險機構、銀行集合境內機構和個人的人民幣資金,在一定額度內購匯投資于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不過,一直到2006年年底,銀行業的境外投資范圍始終被嚴格限定,包括申銀萬國等證券公司雖然提出了獲取QDII資格的申請,但遲遲沒有得到批準;基金公司中則只有華安基金一家在去年8月獲批成為QDII試點,獲得的額度也僅有5億美元。
由于中國境內的流動性過剩壓力加大,為了盡快緩解這一問題,日前,中國銀監會放寬了銀行系QDII產品投資品種后,證監會正式開閘券商和基金設立QDII,而保險行業QDII的投資范圍也有望作出調整。QDII范圍的擴大,其目的之一就是使流動性力量外移。
冰火兩重天
在很多學者看來,以上的“組合拳”甚至也并非解決流動性過剩的最根本的辦法。數據,我國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歷史最低水平。儲蓄率則從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而7個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平均的人均儲蓄率只有6.4%。
學者鄧聿文認為,流動性過剩其實是資本性資金過剩,本質是勞動與資本的分配比例失衡。換言之,是資本利益最大化導致勞動者利益嚴重缺失的結果。這也是當前生產能力過剩、內需不足的實質。由此而言,流動性過剩實際上是經濟危機在我國特定條件下表現的一種新形式。要從根本上消除流動性過剩進而消除生產過剩,就應該尊重和保障勞動者利益,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也指出,目前,中國經濟出現了流動性過剩,也就是現金流量過多、貸款增長過快、外匯流入過猛、大量的資金尋找出路的現象。
但是,中國并不存在絕對的流動性過剩,只是出現了相對的流動性過剩,也就是“流動性繁榮”與“流動性蕭條”并存,中國經濟呈現了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大量的資金從西部流入東部、從小城市流入大城市、從農村流入城鎮、從低回報領域流入高利潤行業、從小股民流入壟斷企業,加劇了中國的發展失衡,擴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小企業、廣大的農村仍然缺乏資金,在文化、創新、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領域始終是“流動性蕭條”。
胡星斗認為,我們不能被“流動性繁榮”所迷惑。解決流動性過剩,除了加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增加公開市場業務、降低出口退稅率、提高印花稅率、征收不動產稅等之外,關鍵是引導流動性進入新農村建設、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文化產業、社會保障事業、法治政府建設等領域,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流動性過剩的壓力。
解決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流動性蕭條的問題關鍵是停止中西部、農村以出口退稅、郵政儲蓄等發生向東部、城市的輸血,啟動農村與城市的雙向交流機制,例如在做好規劃、耕地保護、環境保護等的基礎上應當允許城市居民到農村購買房地產;應當允許農民自行開發土地及房地產而不必經過征地,收益的大部分應當歸農民;應當鼓勵農民建立農會等自治組織,吸收定向資金。
大量的學者都建議,要實現抑制流動性過剩這個目標,需要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甚至經濟政策以外的更廣范圍的政策導向,真正做到“藏富于民”。
責任編輯:周水郵箱:shuitaiy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