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廈不僅僅是一個個案,在那一輪牛市中,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大批像廣廈這樣借用上市公司資金,盲目多元化的企業。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1997年4月,在中國的第一輪牛市中,“浙江廣廈”上市交易,成為建筑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十年后,雖然第二輪牛市正在持續當中,卻成了廣廈控股生死攸關的一年。這一年,“造城運動“的幻滅以及并購式的多元化擴張帶來的資金危機和整合危機已經把廣廈推到了一個“臨界點”。十年中,造成廣廈“傾斜”的原因是什么?這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從1994年開始,伴隨著香港回歸,中國股市持續走強,許多上市公司手中有了豐富的現金流。正是有了上市資金源源不斷的優勢,廣廈集團在樓忠福以“資本換市場”的思路指導下,攻城掠地,或西征或北上,或合資或收購國有建筑企業,涉足網絡、傳媒、旅游、醫院甚至燈具行業,展開了超級多元化擴張。
后來的資料顯示,浙江廣廈上市后IPO和兩次配股共募集資金約10億元都用在了最初幾年的收購上;而廣廈集團權益資本的增加使得浙江廣廈有了更大的能力向銀行借款,投資能力大大增強。在多次配股前后,浙江廣廈向集團公司收購企業或置換資產,而廣廈集團則以關聯交易借用上市公司的資金;其他諸如相互間的擔保、質押股票取得貸款以及資金挪作他用也都屢試不爽。
經過四年的擴張,到了2002年,改組為廣廈控股的廣廈集團,已經成為主業為建筑和房地產,統轄建設、房產、投資、旅游、傳媒、國際和浙江廣廈七大集團,旗下企業58家,職工3萬余人,總資產90余億元,廣廈集團也由上市之初的單一民營建筑企業蛻變為控股多個行業、多種資本相互交錯的龐大集團。
然而擴張并沒有給廣廈集團帶來更多的收益,2005年以后,這家昔日的全國建筑業首家上市公司、全國最大的民營建筑企業,已經連續兩年虧損、資金鏈面臨斷裂危險,這導致的結果是,從2006年4月24日起,浙江廣廈被戴上了“ST”的帽子。
如今新一輪牛市再次來臨,回顧往昔種種,發現廣廈不僅僅是一個個案,在那一輪牛市中,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大批像廣廈這樣借用上市公司資金,盲目多元化的企業。這些企業缺少專業化精神,浮躁、不思苦干,所有的心思全用在資本市場上撈一票上。
國外上市公司的成功經驗證明:公司盈利的質量與其持久性發展呈顯著的關系,而主營業務利潤比重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盈利質量和獲利能力。優質的上市公司更多的是關注自身的主業發展,并且不惜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各項業務細節上,尋求改進方法,哪怕只是進行細微的改進,只有這樣才能長期受到投資者的追捧。在這一點上,微軟、GE等美國式藍籌股就是例子。
當然不僅僅是國外的知名企業,國內的格力電器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總裁董明珠女士曾有一個發言,值得傾聽。在她的理解里,一座工業大廈的高度,取決于地基的牢固程度。在這里,僥幸與投機都不管用,只有秉承一種“工業精神”,朝著理想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才能走向未來,誠哉斯言。一個真正的實業家是在獲取利潤的同時,把推動社會進步作為自己事業的核心,而非那些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革命主義理想”。
因此,只有當務實和執著成為一種信仰,成為精神層面的追求,體現在企業和企業家的抱負之中,胸中藏著大格局,秉承 “工業精神”,務實前進,基業才能長青,中國資本市場能長期健康發展,眾多追求工業精神的上市企業才能被穩固地托起,實現雙贏。
也因此,在這一輪牛市中,如何避免成為下一個“廣廈”,顯然也是一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蕭馳郵箱:yangoal@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