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管理有反省力的企業才有再生機會
企業危機最好能在早期預防,一旦發生就必須有危機管理與配套機制來面對,唯有通過由內而外的改進,才有可能浴火重生,重建企業價值。
財務危機是公司治理中重要的議題之一,通常發生在公司治理效果不明顯時。根據統計,歷經財務危機再申請重整的公司多半是歹戲拖棚,真正浴火重生的少之又少。財務危機是日積月累出來的,要怎樣避免這些問題?甚至一旦爆發財務危機該怎么處理?財務危機尚未爆發之前,企業又該如何盡早預防、未雨綢繆?
發現早期危機的警訊
企業崩解既是一種逐漸累積過程,財務及非財務資訊一定會透露某些早期危機特征。
經研究發現,地雷公司在爆發危機之前,財務報表上通常有以下共同特征:
1、負債比率(負債/總資產)偏高(50%以上)。
2、營業活動(本業)之現金流入降低,甚至呈現巨額現金流出。
3、連年虧損,以減資或資本公積彌補巨額累積虧損。
4、帳列呈現巨額長期投資(投資關系企業),投資金額最高可占資產總額50%以上。
5、毛利率異于同業。
6、為彌補資金缺口,以應收關系人款項充塞,而后以呆帳損失直接沖銷蒸發。
7、發行可轉債(ECB)并實施庫藏股政策。
8、有閑置資金,但不愿償還債務,寧愿繳交巨額利息。
9、利用會計估計或分類表達之彈性空間,刻意裝飾財務報表,導致財報須追溯重編。
除了財報上的警訊之外,下列非財報揭露資訊亦可作為早期危機信號的參考:
1、公司管理當局持股比例過低,卻掌控公司經營權。
2、大股東、法人持續出脫持股。
3、外部董監事或法人代表董監事陸續辭職。
4、更換會計師或財務主管突然離職。
5、大股東與董監事質押比例過高。
6、不斷變更財測資料。
7、運營未大幅改變,管理當局卻不斷通過媒體,釋出利多消息拉抬股價。
8、高階主管不正常大量異動。
9、員工配股比例過高,可能利用人頭制造假交易資金。
10、巨額為他人背書保證或將資金貸給關系企業。
發生財務危機怎么辦?
健康的人生病易康復;不健康的人一旦生病,無疑是雪上加霜。此時必須有良好的危機管理與配套的解決機制。
危機最好能事先防范。當不能防范而且已經發生時就必須面對。否則,危機會讓你完全崩潰倒閉。企業領導人面臨危機時必須深入探究危機發生的根源及形態,進而建構危機處理對應系統、阻隔與控制危機,并擬定危機處理計劃。最重要的是,企業要主動公布真相并迅速與關系人協商整合,展現拯救危機的決心。
當危機受到初步的控制之后,企業領導人便要著手清除危機因子,重建關系人和社會的信心。一般而言,以下13項自我調整及法院外協商原則可作為參考:
1、通過合法渠道及方式,避免引進黑道或居心不良人士,使問題復雜化。
2、主控運營及管理權、結合專家全程有效參與協商進行,避免讓有心人士完全掌控而喪失經營權。
3、不可采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解決方式,掌握企業面臨的狀況和解決問題所需資源。
4、絕對避免通過高利貸、地下錢莊等非正式融資渠道引進資金。
5、避免過度向員工或主要股東的親朋好友舉債。
6、評估本身能力和資源,適當引進新股東,不要緊握股權及經營權而喪失度過難關的機會。
7、盡量處分閑置或對企業較無貢獻的資產,減少管理成本,并取得有效資金。
8、公司核心價值的業務、資產應盡量避免流失。
9、債務重組承諾計劃,應確實可行。
10、引進新股東應注意背景、人格、角色、專業等對公司未來的影響,避免日后引發股東經營管理爭執。
11、有效運用企業所剩資源,避免浪費和不當使用。
12、主要股東共同面對問題,以維系企業生存發展為目標,避免欠缺誠意或維護私利的行為。
13、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爭取各關系人的認同。
3大重建方針
在清除危機因子,重建關系和社會信心之后,接下來企業領導人必須徹底執行內部自我改進、引進外部資源、建構重建計劃及危機應對系統等3大重建方針:
1、內部自我改造
(1)重新塑造企業愿景,爭取全體員工認同。
(2)董監事成員換血,尋找最適任的轉型領導人。
(3)重組經營團隊,避免公司歷史包袱、慣例、教條等把組織拉回過去。
(4)宣布組織進入“非常時期”,建立新管理體制,促成組織的整體轉化。
(5)重新檢視公司內部控制和稽核制度,評估組織流程的有效性。
(6)確認公司真正核心價值,制定明確政策與經營方針。
(7)將法令規章及層級命令轉化為績效責任的控制模式。
(8)檢視企業本身資源,重新有效配置。
(9)建構與關系人互動系統的建構,獲取支持力量。
(10)改變員工意念和行為習慣,重塑企業文化。
(11)建立再生運營計劃書執行監督控制機制。
2、引進外部資源
(1)請求政府有關部門或機構協助解決困難和支援。
(2)引入新股東注入長期營建資金強化企業體質。
(3)引入政府輔導單位和銀行機構的輔導系統。
(4)建構與上下游廠商的相互共利支援體系。
(5)尋求有助于企業再生計劃的專業人士和社會資源。
3、建構重建計劃及危機應對系統
(1)成立小組、監控外在環境和內在環境的動態和沖擊。
(2)應對重建計書執行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危機。
(3)排除阻礙企業再生重建價值的各項障礙。
(4)制定危機預防制度及體系。
(5)解決其他企業不可抗力的沖擊。
企業運營可謂是成也在人、敗也在人。一旦面臨危機,唯有通過由內而外的改進才有可能浴火重生,重建企業價值。解鈴仍須系鈴人,別忘了,再生的機會只給自我反省的企業。(資訊來源:臺灣《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