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權法》的通過,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權利保障法、財產保障法,它更是一部轉變社會觀念、重塑文化心理、再造經濟文明的法律。而《金融機構反洗錢規(guī)定》、《企業(yè)破產法》、《企業(yè)所得稅法(草案)》、《企業(yè)合伙法》……等等一大批法規(guī)的通過或實施,使得2007年成為人們對經濟法規(guī)尤其關注的一個年份
2007,這是中國經濟立法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企業(yè)破產法》、《物權法》、《企業(yè)所得稅法(草案)》等一批重頭經濟法經過長時間地醞釀之后,終于在今年浮出水面。
這標志著中國的市場經濟從此進入另一個階段。盡人皆知的是,法律不僅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產物和標志之一,而且它本身就具有豐富的文明內涵和屬性,同時法律發(fā)展史就是法律不斷趨向文明化的過程。
從一定意義上講,現代文明社會是政治文明、法治文明和經濟文明的三位一體,如今越來越多的目光聚集在經濟立法和經濟文明之間的關系中,而人類的經濟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斷創(chuàng)造財富、積累財富和享受財富的財富文明史。
我們既需要崇尚民主的政治文明,需要崇尚權利的法治文明,同時也需要崇尚財富的經濟文明。經濟文明社會或許根本算不上理想主義者的理想社會,但卻是人文為本的經濟社會,幸福人生的人類社會。
宗慶后最近遭遇了一件憂心事,作為娃哈哈的創(chuàng)辦者及掌門人,他被懊惱和不快壓得喘不過氣來,而這時離今年“兩會”期間他所提交的《關于立法限制外資通過并購壟斷我國各個行業(yè)維護經濟安全的提案》還不到一個月。
他碰上了什么事?
原因是宗慶后的外方合作伙伴法國達能公司最后強行以40億元人民幣的低價,想并購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總資產達56億元、2006年利潤達10.4億元的其他非合資公司51%的股權。
宗慶后認為,目前達能已經涉嫌行業(yè)壟斷,在中國飲料行業(yè)10強企業(yè)中,除了已收購娃哈哈的39家企業(yè)和樂百氏98%的股權之外,達能還收購了深圳益力礦泉水公司54.2%的股權、上海梅林正廣和飲用水公司50%的股權,以及匯源果汁22.18%的股權。同時,達能還收購了蒙牛50%的股權,以及光明乳業(yè)20.01%的股權,這些企業(yè)都是擁有中國馳名商標的行業(yè)排頭兵。
這也正是宗慶后在今年“兩會”提案的源頭,在提案中,宗慶后建議:一、加快反壟斷立法;二、通過立法明確外資惡意并購或行業(yè)壟斷的定義,嚴格限定外資并購國內企業(yè)的條件;三、通過立法設立外資并購和反壟斷審查機構,加強外資并購中的反壟斷審查;四、鼓勵國內民營企業(yè)參與并購,防止外資惡意并購和壟斷的產生。
但沒等《反壟斷法》的出臺,宗慶后便得知了這個壞消息,“達能一旦得逞,中方將喪失對娃哈哈的絕對控股權。”對此他顯得有些擔心。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顧問李國光認為,達能公司實際上已經對中國的飲料業(yè)進行了壟斷,嚴重違背了國家六部委《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yè)的規(guī)定》中“并購方在中國營業(yè)額超過15億元人民幣,境內資產擁有30億元以上,境內企業(yè)超過15家,必須報經國家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審查的規(guī)定”。
目前,經濟立法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一些具體領域的立法如《電信法》、《能源法》等,更是由于牽扯產業(yè)和企業(yè)的切身利益而備受關注,因而成為今年兩會期間的熱點話題。盡管如此,但如宗慶后們期盼的《反壟斷法》卻仍未出臺。
立法尋求新坐標
2007年2月2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發(fā)表講話,指出“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并非資本主義所獨有,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社會主義制度與民主政治不是相背離的”,“(中國)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顯而易見,在“一切文明成果”中,除了自由、民主等價值外,經濟立法同樣是轉型期中國亟需吸收和借鑒的文明成果。盡管《物權法》曾經因為導致“建國以來第三次意識形態(tài)大討論”而“暫時擱置”,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從2004年“私產入憲”到《民法典》的即將出臺,中國正在尋找新的坐標與起點,重新定義和豐富自己的文明。
在中國的傳統歷史上,歷來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千百年來,中國人“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

德國法學家耶林曾經這樣概括羅馬對人類歷史的影響:“羅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則以法律。而這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持久的征服。”
許多人對西方“平民對抗國王權威”的“維權經典”已不再陌生。18世紀中期英國老首相威廉·皮特的一段著名演講:“即使是最窮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對抗國王的權威。風可以吹進這所房子,雨可以打進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進這所房子,他的千軍萬馬不敢踏進這間門檻已經破損了的破房子。”
1866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為在波茨坦建造行宮,強行拆掉了一座并不屬于他的舊磨坊,被磨坊主告上法庭。最后,法院一致裁定威廉一世因擅用王權侵犯原告人由憲法規(guī)定的財產權利,責成在原址立即重建一座同樣大小的磨坊,并支付賠償。
在此歷史背景下,《物權法》的通過,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權利保障法、財產保障法,它更是一部轉變社會觀念、重塑文化心理、再造經濟文明的法律。而《金融機構反洗錢規(guī)定》、《企業(yè)破產法》、《企業(yè)所得稅法(草案)》、《企業(yè)合伙法》……等等一大批法規(guī)的通過或實施,使得2007年成為人們對經濟法規(guī)尤其關注的一個年份。
“《物權法》和《企業(yè)所得稅法》這么重要的法律能得到通過,那么我們的企業(yè)生存環(huán)境將更加完善。”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李曙光說道。
立法缺失之惑
前文所提及的娃哈哈與達能之爭,究其原因,在于當初合資時,娃哈哈與之簽訂了一條不公正條款而受到了限制,但這個合同可認為是娃哈哈主觀上失誤導致的“締約過失”,顯失公正,宗慶后可請求采取行政協商解決,廢除合同。
同時,由于達能對國內飲料行業(yè)的吞并構成壟斷之嫌,有關部門也可對達能進行反壟斷調查,甚至按照國際慣例,采取法律手段強行解除其壟斷地位。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與會的多位企業(yè)家代表不約而同地遞交了關于盡快出臺《反壟斷法》的議案。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最大的低壓電器生產商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認為,控制外資并購、防止行業(yè)壟斷,符合國外立法潮流和國際慣例。美國、德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以及許多發(fā)展中國家很早就開始外資并購審查和反壟斷立法,防止外資通過并購控制國內行業(yè)、實施壟斷進而威脅國家經濟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曾大聲疾呼,“如果聽任跨國公司的惡意并購自由發(fā)展,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自主品牌和創(chuàng)新能力將逐步消失,國內龍頭企業(yè)的核心部分、關鍵技術和高附加值就可能完全被跨國公司所控制。”
而這便是《反壟斷法》立法缺失之惑,事實上,與之相類似的事情仍有不少。
“企業(yè)捐款100萬元,最后還要交稅近60萬元!這樣的善事,你覺得誰會干!”廣東茂名市工商聯會長倪樂說,捐款還要交稅,嚴重挫傷了人的積極性。
目前在我國,只有捐款到由國家民政局設立的宋慶齡基金會、紅十字會、中華慈善機構三大單位,才可獲取捐款額的發(fā)票,憑發(fā)票可免交稅。 此外,其他類型的捐款都要交稅。
“曾經在一次水災后,我給某山區(qū)捐了100萬,結果要征收17%的純利稅、33%的企業(yè)所得稅,而因是以我個人名義捐贈的,還要交個人所得稅,最后交了近60萬元稅,等于我一共捐贈了160萬元!”倪代表表示,其實很多企業(yè)家是很有愛心的,但因為捐了錢還要扣稅,所以很多人都怕了。
廣州的麥女士是知名企業(yè)家,也是一位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的慈善家。近幾年她在扶貧助學、救災等方面的捐助超過1000萬元。當聽到《企業(yè)所得稅法(草案)》中有減免慈善家稅費的規(guī)定后,她很受鼓舞,這項法案通過之后,“不用動員,企業(yè)都會去做善事”,該草案的通過,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以及付出愛心的人都可以得益。
利益博弈的結果
由于不同利益集團對改革成果的預期不同,他們要求不同的立法保護自己的利益,這也造成了對新法律的博弈,法律的改進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此。目前流行的立法聽證,反映在立法實踐中開始聽取來自不同利益集團聲音的取向。
從另一個角度看,利益主體之間有博弈,與政府之間有博弈,與勞動者之間也有博弈,立法觀念有博弈,權力之間有博弈,權利之間有博弈,經濟利益之間也有博弈。中國現在很多法律的出臺都是各個主體之間相互博弈的結果。
比如,一部《反壟斷法》有幾個部委爭執(zhí)主導權,外資并購問題、行政壟斷問題、反壟斷執(zhí)行機構問題,爭論不休,各執(zhí)己見。在《反壟斷法》的制訂過程中,一些政府部門在某種程度上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合伙企業(yè)法》遲遲不能將律師事務所納入其中,《公證法》的頒布步履維艱則反映了司法部門對自身權力存續(xù)的擔憂。
隨著中國由管制下的計劃經濟逐漸為自治下的市場經濟所取代,公眾的權利意識開始復蘇,這也在立法的博弈過程中體現出來。剛剛通過的新《破產法》,其牽涉利益主體之眾多、博弈之復雜,一般人很難想象。債權人、債務人、消費者、廠商、境內外投資者、職工、政府……幾乎市場中的所有主體都參與了這場博弈。
《破產法》12年的立法過程,實際上就是各方對市場經濟權利配置的認識和爭議的過程,與中國轉軌進程中的重大主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
整體來講,我國的法制環(huán)境是向著有利于民營企業(yè)發(fā)展的方面變化。最近通過的《企業(yè)所得稅法》、《物權法》,對民營企業(yè)家非常有利。但也應該看到有一些法律對企業(yè)的約束性越來越強了。“比如環(huán)境保護這方面,以后執(zhí)法會越來越嚴。又比如《勞動法》,執(zhí)行也會越來越嚴。這就要求企業(yè)家要更加遵守法律,也要求企業(yè)家包括民營企業(yè)家的素質要進一步提高。”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著名經濟學家陳佳貴說道。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李曙光則道出經濟法制中的另一個問題所在,“我們現在欠缺的是良好的執(zhí)法環(huán)境,應該意識到,僅僅靠立法是不夠的,問題不在于法律不夠,而是在于如何執(zhí)行,如何使法律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結語
人類文明的演進是財富與創(chuàng)造不斷累積、完成歷史增量的過程。這種累積,簡而言之是“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為了獲得這種勝利,人們必須步步為營,保護已經取得的創(chuàng)造,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獲取人生的收益。
個體如此,社會亦如此。只有財產權受到嚴格保護,一個文明才會擁有真正的前途。否則,一切創(chuàng)造都會在顧此失彼中灰飛煙滅。如果我們承認個體的創(chuàng)造是一個社會賴以進步的源泉,就必須承認保護個體物權就是保護文明宮殿的墻腳。
經過多年的建立完善,我國的經濟法制建設成果卓越,雖然過程當中荊棘坎坷,但立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點是能夠理解的,一個法制國家的經濟法律制度得到不斷完善是一個社會發(fā)展所需,也是歷史演進所趨。
顯而易見的是,中國重新發(fā)現社會、發(fā)展經濟、重構文明,同樣伴隨著人們對經濟立法觀念的重新認識,而對于經濟立法的種種挫折與努力,則更意味著今日中國人正在重新尋找社會文明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