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幾個月以前的Youtube因為被Google收購而紅遍全世界,那么,不久前引入Google策略投資迅雷可以說紅遍了全中國。天極網發起的“IT風云榜”把迅雷評為“2006年度十大IT企業”,搜狐網發起的評選把迅雷列為“2006年中國十大最具成長性互聯網公司”之首。
無疑,CEO鄒勝龍對資本力量的把控,成為迅雷快速成名的重要手段。
融資的“附加效應”
迅雷本來就很有錢,但CEO鄒勝龍卻依然不斷地引入資金。2007年元旦剛過,鄒勝龍就宣布引入新一輪融資。確切地說,這是迅雷的第三次融資,對于很多互聯網企業來說,第三輪融資代表著上市是下一步。
因而有人開玩笑說,與其提供的下載速度相似,鄒勝龍的融資速度也讓人來不及掩耳。
在這輪融資中,聯創策源(Ceyuan Ventures)是領銜投資機構,其他機構投資者還包括晨興創投(Morningside Ventures)、IDG和Fidelity Asia Ventures。而這次加入融資行列的Google中國,更使迅雷又一次成為媒體關注的中心。
據傳融資總金額約為2000萬美元,其中,聯創策源約投入1000萬美元,而Google作為戰略投資,共注入幾百萬美元。
鄒勝龍得到的第一輪VC投資發生在2003年,由著名的IDGVC投入。之后的兩年里,迅雷慢慢積累用戶,開拓市場。到了2005年11月,迅雷公司新聞發言人對外宣布,迅雷已完成總金額近千萬美金的第二輪融資。該輪投資方包括晨興科技投資集團(Morningside Technology Investments Limited)與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IDGVC)。
每一輪融資都將迅雷的知名度帶向一個新的高度,這似乎成了迅雷融資的“附加效應”。根據迅雷高管透露,迅雷是有收入的,也并不缺錢。
迅雷CEO鄒勝龍表示,迅雷有三大方面的收入,廣告、數字內容發行和社區的增值業務。廣告收入現在占到迅雷的30%左右;互聯網的數字內容發行,電影、影視劇、游戲、軟件的發行,一直是迅雷比較大的收入;迅雷還在嘗試做一些社區的增值業務。鄒勝龍說:“迅雷在2005年年底的時候就開始盈利了,到2006年中期的時候就有正現金流了。”
既然在兩輪融資以后,已經有穩定收入,為什么還要進行第三輪融資呢?迅雷COO程浩說:“原因比較明顯,因為企業要發展,我們需要更優秀的人才,而且在下載領域,簡單地說一下,以后在資本方面,有一些還是屬于資本運行的,需要資本打造壁壘。”
“變軟”的危險
對于迅雷的融資舉措,業內人士有各種各樣的分析。
亞洲商港總裁符德坤認為,Google、迅雷之所以聯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雙方的互補性。Google需要在中國市場有一個著陸點,于是選擇了迅雷。而迅雷選擇Google,一個很大的可能性是向3G發展。
艾瑞市場咨詢總裁楊偉慶則認為,迅雷會充分利用Google的資源,在下載、音樂、視頻等方面作重要戰略發展,最終成為一個綜合性的網絡資源門戶。
這些都是憧憬,投資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在引進Google的策略投資之后,鄒勝龍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版權問題。
投資迅雷不久,Google便接到美國電影協會亞洲負責人馬瑟·切特漢的一份郵件。該協會稱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搜索引擎,Google有責任督促中方合作伙伴阻止用戶下載盜版電影。而在不久之前,美國電影協會在中國打贏了三場版權官司,其中包括對搜狐的侵權訴訟。
其實對于版權問題,Google肯定是有考慮的。在Google并購Youtube時就扣留Youtube價值2億美元的12.5%股份來作為解決版權問題的“儲備金”。但迅雷也會像Youtube那樣,因為成為了上市公司的親戚而成為相關版權組織重點關注的對象。
互聯網分析師呂伯望也認為,二者合作后,Google在互聯網領域規范的運營操作以及所奉行的“不做惡”理念將進一步影響迅雷,乃至在一定程度上將對其進行制約。
對于融資一路順利的迅雷,亞洲商港總裁符德坤也持擔心態度:“寬帶環境及南北互通問題,是迅雷成長的沃土。隨著國內寬帶問題的逐步解決,迅雷目前的用戶優勢會瓦解稀釋,就如3721實名上網一樣,當上網環境成熟,輔助的特性就會逐漸消失。”
他的結論是:“有飛來橫財的中國IT創業者,大多會變得很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