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發行商家看來,目前,他們發行的虛擬貨幣仍舊沒有超出商品的范疇,并不屬于經濟學中的“貨幣”。
一位發行商表示,虛擬貨幣只是一個產品,類似于“儲值卡”、“賬戶”,網民僅僅是經人民幣存儲到他們的賬戶里進行消費。而一位“倒爺”也表示,“有一些人用人民幣購買Q幣,我這里收的是人民幣,給的是Q幣,這已經是一種交易了。Q幣等于是用人民幣購買的東西,只是一個購買的對象。”
當然這么說有他們的目的。運營商首先想到的一點是不要將這個事情做大。任何人和公司都不會跟國家競爭的,碰到這個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回避。
其次,如果探尋經濟學上對于貨幣的界定,國家統一了貨幣之后,貨幣指的是國家的借條,就是對本身的償付能力。如果虛擬貨幣發行公司有一天沒有了,虛擬貨幣是否可以變成人民幣?這是最大的風險。而這個風險卻是虛擬貨幣發行公司無法承擔的。類似的問題同樣出現在虛擬財產的問題上。
然而,回避并不是辦法。公司的發展和自由市場的競爭不允許這種延后的做法。決定這一切的就是“虛擬能力”。
如同現實世界創造的價值一樣,虛擬世界獲得服務也是有價值的。如游戲“第二人生”里面一樣,公司可以在里面圈地,建設虛擬的公司,并通過這種方式延伸它在現實中的業務,取得收益,就像通用汽車、豐田、戴爾、路透社和IBM公司所做的那樣。
玩家通過不斷地打游戲獲得虛擬財產,所以虛擬財產本身就具備了價值。在虛擬世界創造的價值、獲取的虛擬財產,必然要有體現,這才是虛擬貨幣的真實價值所在,也是虛擬貨幣能夠取得認可的關鍵。就如Q幣可以購買網絡上的各種增值服務,包括下載鈴聲、游戲的裝備、QQ號碼等等,這些服務所具有的價值,與現實中物品是沒有區別的。
然而這里面出現的問題就是虛擬世界的創造者能否遵守“信用”呢?就如現實世界的上帝一樣,能否公正地對待一切規則,平等對待所有用戶呢?
例如,目前來看,已經有很多人用Q幣購買其他網站的虛擬財產,用Q幣作為自己擁有財富的象征,一旦黑客入侵騰訊公司,或者是騰訊公司自身處于某一種目的抬高Q幣的價值,吃虧的就是網民,甚而如果公司破產了,那么網民的Q幣資產就化為烏有,依附與騰訊公司的Q幣也就無所依托了。
為此,很多人呼喚監管,也有很多人呼喚國家的強制力量介入進來,如同秦始皇統一貨幣一樣,依靠國家的權威建立“網上央行”。
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不需要的,因為虛擬貨幣的存在自有其一套生成系統和存在規則,“中央銀行鑄幣要考慮紙幣的防偽并時刻防止通貨膨脹,這樣才能保持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樣,網絡公司也只有保證其網幣價值的穩定性,網幣才會得到網民的信任,得到相關商家的認可,并進一步發展成為流通工具。”
實際上,再回到虛擬貨幣產生的問題上。虛擬貨幣的產生并不是人民幣失效了,而是由人民幣支付過程中風險高、成本高、時效性差等原因造成的。而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正好是因為人民幣所具有的使用價值。
也就是說,虛擬貨幣的誕生地,是人民幣觸角不愿觸摸到的地方。如果再通過網絡央行,建設一個金融體系出來,成本不說,管理的問題也不提,單從這一貨幣能否得到用戶認可的角度講,就值得懷疑。
或許,就如資本市場一樣,風險的存在,也正是虛擬世界活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