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虛擬貨幣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頭緒千萬,商家、玩家、公安部門、監管部門紛紛擾擾,總難厘清其中的關系。由此產生了種種隱秘的誘惑。
虛擬物權之惑
虛擬財產的物權之惑,顯然困擾著司法界,沒人說得清一個QQ值多少錢,一套網絡游戲裝備可否享受與現實財產物權平等的法律保護。
2003年,北京一網絡游戲玩家辛苦兩年獲得的所有虛擬裝備都不翼而飛,馬上去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未作為刑事案件受理。
基本上公安機關遇到這樣的問題,都會有這樣的尷尬:網絡的隱秘性,使得案件偵破難度加大,而所謂的財產卻不過是幾套虛擬游戲裝備,就為了這幾套“裝備”,公安人員就要勞師動眾,是不是有點小題大作了?
所以即便網友為心愛的游戲角色和虛擬裝備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金錢,公安機關也難以動容立案偵查,更遑論保護了,因為法律在虛擬財產的定義和保護事項上還是一片空白。
直到盜取聊天游戲賬號以及虛擬裝備的事情屢屢發生,甚至牽涉賭博、洗錢甚至非法集資時,虛擬財產的保護問題才被人們所關注起來。
騰訊的老總馬化騰推動了這件事。也許是為了挑戰即時通訊大亨以炫耀自己,有人盜取了馬化騰的兩個QQ靚號。作為深圳市人大代表的馬化騰終于按耐不住, 向深圳市檢察院提交了一份報告,指出騰訊正成為網絡犯罪的受害者,而現行的法律救濟機制卻存在很多問題。深圳市檢察院隨后成立以研究網絡以及知識產權犯罪為主題的課題組。
自此,有關虛擬財產保護的議題才為人們所關注和熱議。只是在激烈的討論之中,人們對于虛擬財產是否屬于刑法意義上的財產爭論激烈:一方認為虛擬財產主要通過個人勞動獲得,而且存在財產投入;可以通過實際金錢購買方式獲得,虛擬財產與現實財產之間存在市場交易,因而應受刑法保護。而另一方認為,虛擬財產不具有普遍的價值,對于沉湎于游戲的玩家而言,虛擬財產可以價值千金,但對于局外人來說,價值連城的虛擬財產可能不值一文;另外,虛擬財產是虛擬的,只能在特定游戲環境中存在,本身不具有價值;且虛擬財產的財富無法回收,當游戲服務器關閉時,玩家無法將游戲中獲得的虛擬財產現實回收。
在這樣的情況下, 虛擬財產的刑法物權意義恐怕一時難以確認,要借助刑法界定來指導司法實踐進而有效保護虛擬財產,挽回網民損失還需時日。
不過虛擬財產的法律意義確認顯得十分迫切,因為單單依靠網絡運營商和服務商顯然難保虛擬財產萬無一失,黑客屢屢出手,但是因為法律空白往往難以得到有效震懾,最重要的,虛擬財產保護和賠償機制難以明晰,網友的損失往往可能會成就一個巨大的黑色市場, 可能是賭博,也可能是洗錢,還可能有一些難以界定的灰色收入。
黑客與地下交易
缺乏保護的虛擬財產,裸露在網絡黑客和病毒制造者的眼皮底下,隨時可能成為其盜取以謀取利益的目標。黑客總是無孔不入的,他們本身就是技術高手,熱愛挑戰,如果有了利益的驅動, 更是不惜鋌而走險頻頻出手。
病毒制造者通過制造病毒程序盜取用戶重要資料,然后在網上販賣,如個人的QQ號、游戲幣、虛擬裝備等虛擬財產都成為了這條地下黑色產業鏈看準的肥肉。
由于虛擬交易和電子支付的發展,虛擬財產逐漸形成了一個可觀的交易市場,其中一些是合法的第三方交易平臺通過正常的渠道進行c2c交易,但是更大的一部分,卻可能是黑客和網絡盜竊者進行投機倒賣和套現交易的地下交易。
通過盜取獲得的非法虛擬財產在黑市流通,沒有規范,缺乏監管,很容易囤積居奇,高價出售收取暴利,同時也為利用虛擬財產進行賭博提供了溫床。
套現和賭博的危害倒在其次,更可怕的是,如果虛擬貨幣隨著虛擬世界或者虛擬生活影響擴大而更廣泛地發生效力,地下交易尤其是濫發虛擬貨幣,囤積居奇,將真正地給網絡生活甚至是現實金融秩序產生沖擊。
利益的博弈
虛擬交易和電子支付的發展, 顯然開拓了新興交易市場。 虛擬貨幣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至于很多人都試圖緊握虛擬貨幣這把鑰匙開啟財富之門。游戲運營商和服務商以及第三方交易公司發行了形形色色的虛擬貨幣。
早先的時候,大家只是為了能夠增加人氣、吸引流量,虛擬貨幣的發行近似一種營銷手段。但是隨著網絡發展和互聯互通的趨勢,電子支付走強,并趨于簡單和便捷,支付市場不再是銀行金融機構一家獨斷的黃金市場, 任何一家有足夠影響力的網絡運營商甚至游戲公司都有可能參與其中。 不論是形同巨擘的移動通信運營商中國移動,或者是互聯網即時通訊大亨騰訊, 或者是中國本土搜索引擎巨頭百度,甚至是第三方獨立電子支付平臺淘寶,都躍躍欲試,分食虛擬貨幣市場及其周邊產業份額。
只是,顯然, 技術漸漸成熟,市場也開始成形,但是行之有效的市場游戲規則尚未建立,所有的虛擬貨幣發行都基本上局限于自己勢力范圍,在保衛自身領地同時極力向外圍滲透。以騰訊為例,騰訊基本上算是中國用戶黏度最高的企業,占據了即時通訊市場絕大部分份額,在此基礎上,騰訊大力發展其他業務,向新興的網絡廣告,游戲,甚至電子商務展拓,依托強大的用戶群,騰訊很有可能助其打通任督二脈。
但是,騰訊的對手和未來的可能進入者不會坐待騰訊龐大, 一統天下要經歷的爭斗和妥協自不待言,就算要統一,為什么偏偏是騰訊?騰訊的野心使對手警惕,也同樣讓央行不安,以至于央行終于表態要對虛擬貨幣進行調查,同時出臺了一些嚴格限制虛擬貨幣交易的政策,在此前后,騰訊也變得謹慎,該公司的高層人物不斷聲稱騰訊Q幣不是虛擬貨幣。
姑且不論虛擬貨幣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認可,就是虛擬貨幣的發行和監管權確認,也將是一場漫長曲折的博弈。若由央行作東成立虛擬銀行,如何與現有的金融機構契合,同時又如何處理各大網絡公司事實上已經發行的虛擬貨幣?若由某些巨頭操控,如何服眾?如何在商業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平衡取舍?公司的效益和信譽也同樣不能不考慮,因為任何貨幣的流通都離不開穩定和安全。一個公司來擔當大任,顯然不可能!獨立機構,恐怕也難成行。
終極困惑:虛擬財產是否意味著新經濟
以上的種種困惑,其實無非是一個操作層面的問題,真正形成沖擊的,恐怕是一種新經濟模式的誕生。
如果虛擬財產受到認可和保護,虛擬經濟顯然會蓬勃成長,也許人們不用上班,只要玩游戲、聊天就能掙錢生活,而人們的日常工作甚至生活消費,都可能在網上進行。事實上,在美國,這樣的經濟模式早已萌芽,在“第二人生”這樣的虛擬游戲中,人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角色,進行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 游戲本身沒有劇情和任務的限制, 完全是網友自主操控。據悉,很多商店、政府機構和商業銀行都已進駐該游戲。
這顯然有別于現有的經濟形式和結構,像網絡游戲這樣的娛樂消遣活動有朝一日居然成為我們的謀生之道,乃至社會生產經濟一部分,多少會讓人有點吃驚!當我們可能都投身于游戲的時候,是否還有人在進行目下可見的實物生產? 如果有,我們與之是何關系? 到底是我們誤解了游戲,還是我們誤解了生活?
眼下虛擬貨幣影響可及的核心區域,還是虛擬財產本身。虛擬貨幣正是服務于虛擬財產的交換和流通,如果虛擬財產的法律地位沒有界定和厘清,只是簡簡單單的信息娛樂化產品,那么虛擬貨幣顯然就會成為無本之木。
當很多人驚呼虛擬貨幣為洪水猛獸時,卻忽略了其最初的服務對象,虛擬財產的觀念和法律認同問題。很多人的理由是,虛擬貨幣可能因為濫伐而導致貶值,甚至通貨膨脹,沖擊國家金融體系。
虛擬貨幣產生的前提,就是虛擬物權的觀念和法律認可。因為貨幣是適應了物物交換,并廣泛流通的一般等價物。
虛擬貨幣到現在也沒有驗明正身,不過因為有了如火如荼的現實交易基礎,學術界的定義甚至官方能否給與名份,某種程度上已經不甚重要,因為概念和相關規章制度的建立總是滯后于現實發展。
反倒是虛擬貨幣到底能做什么,或許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一些嗅覺靈敏的市場先知,早就開始注意虛擬貨幣所能帶來的機遇,不論是合法還是非法,抑或難以界定的灰色地帶,人們都會勇往直前。
法律規章尚不明確,也就意味著可能很多的個體和企業都在觀望這塊越來越龐大的市場,既然他們還沒有(或許不想或許不敢)介入這塊市場,在爭食者不多、市場看好的情況下,冒險家們顯然會捷足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