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輝 劉 雨 袁煒煜
在最近國家教育部正式向社會公布了《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本次健康的調研覆蓋了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5個民族、1320余所學校,調研的人數為383216人。其中檢測的項目涵蓋了身體形態、生理機能、身體素質以及健康狀況4個方面的24項指標。目前,在我國青少年身體形態改善的同時,身體素質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本文特對引起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的原因進行分析和討論。
1、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的現狀
本次調研包含了學生的運動素質,其中包括了速度、爆發力、力量耐力以及耐力水平。雖然這幾個身體素質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但是就耐力素質而言,是一個比較獨立的身體素質項目。耐力測試項目為7~12歲男女生是50米*8的往返跑、13~22歲的男女生為1000米和800米跑。測試結果顯示:與2000年相比,7~12歲的城市男女生的成績下降了2.3秒、1.3秒。鄉村的男女生分別下降了2.7秒和2.9秒。1000米和800米的測試顯示:13~18歲、19~22歲的城、鄉男生的成績平均下降了12.4秒、13.8秒、11.9秒和9.7秒;而13~18歲、19~22歲的城鄉女生的800米成績平均下降了10.3秒、12.6秒、9.2秒以及9.8秒。學生的耐力素質基本上能反映學生的體能情況,在目前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的同時,我們還是在調研結果中看到學生耐力素質下降現象,這說明我們的學生在身體素質上有下降的趨勢,應引起有關部門極大的重視。
2、原因分析
2.1學校體育環境有所下降
從現在的學校環境來看,由于學校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升學率的競爭,同時體育素質在升學率考核的比重不高導致學校對體育的重視程度降低,從而導致了學校體育環境不佳,體育教育在學校的地位逐漸下降。
2.2學生身體鍛煉的時間不能得到保證
由于學習壓力的增大,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不斷的進行調整,體育課程的時間部分被占用或經常出現臨時補課的現象。而早操由于時間短,內容單一,使得學生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鍛煉。課外活動沒有明確的管理方式和指導學生運動的合理方法,使得課外活動往往流于形式。因此,使身體素質都得不到應有的鍛煉。
2.3單調的體育課程轉變不大
體育課一直是學校師資重視不夠,體育教師的能力參差不齊,使得體育課程很難改革創新,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所以,對于體育課程的創新是擺在體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問題。
2.4社會體育環境的影響
過去學生進行體育教育過程完全是在學校環境中,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進入社會體育教學領域。這反映了學校的體育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們的需求。學生進入社會體育教學領域,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體育項目,并得到比較專業的指導和幫助。
2.5家庭是影響孩子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
當前家庭教育在孩子身體素質提高方面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家長因為“望子成龍”的心態,使得他們對孩子的體育活動自覺或不自覺地給予了干預和束縛。同時,隨著家長對孩子的營養供給提高。肥胖檢出率也伴隨著身體素質的下降而提高,兩者互為因果。所以,家庭環境直接導致了孩子身體素質,包括耐力素質的下降。
3對策與建議
3.1家庭環境是基礎
家庭作為學生一個受教育的場所,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學生的教育任務顯得更加重要。其中,體育方面的教育就表現得更加突出,相對于難度加深的其他課程,體育教學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家長可以通過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引導學生參加社會體育的指導,也可以有意識地帶領孩子在周末或假期一起進行體育活動。這樣可以很好地實現家庭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教育任務。
3.2學校教育是重點
學校始終是當代學生身體素質提高最為重要的場所,也具有系統的教育方法和專業的師資隊伍。但是,在學校的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耐力素質的培養。學校和教育單位應通過本次學生身體素質調研,清楚地認識到學校體育的任務和重點。面對生活壓力逐步增大的現代社會,孩子們由于學習和娛樂的方式已經改變,身體活動的方面已經不能再按照以前的模式進行,而是應該通過新的教學模式,同時很好的領會新教學大綱的靈活性原則,根據不同的人群進行靈活的教學模式,并制訂一套各自比較完善的學生身體素質評價標準。
3.3社會教育是時代的要求
社會體育的教育工作,是憑著興趣和愛好而參與的,因此,教育的效果一般比較理想。同時有許多比較好的體育社會指導員也參與到體育教學工作中來,使得教育的質量也同時得到提高。現在社會體育教育工作針對學生人群具有一定的困難,主要表現在時間的不允許和經濟條件的限制。所以,學校要加強體育教育的力量,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使得學生們的身體素質能得到全面的提高,改變現在持續下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