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文德
1、髕下脂肪墊的生理機制
髕下脂肪墊呈三角形,位于膝關節滑膜囊之外,股骨脛骨與髕腱之間的錐形間隙。當屈膝時關節腔前方空虛,脂肪墊被吸入充填空隙。伸膝時,股四頭肌伸縮,脂肪墊壓力隨之增高,成為堅強的實體,充填于股骨髁間前方的空間,以遏制關節過度活動。此外,髕下脂肪墊尚有潤滑關節,吸收震蕩之功能。
當膝關節強力活動時,如負重下蹲及起立,髕韌帶與脂肪墊受到強力牽拉及擠壓,易造成組織慢性勞損及局部缺血性炎癥,即脂肪墊炎,關節滲液,脂肪墊肥厚,產生膨脹力,將其后面的滑膜推人關節內,進一步造成內源性損傷,疼痛實際是從這種局部病變的滑膜發生,且部位較深。
2、髕下脂肪墊損傷的原因
通過調查及自己多年訓練及帶隊以來,發現造成髕下脂肪墊損傷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運動員在下蹲翻及抓舉下蹲支撐時,兩腳分得太開,因膝關節外翻而造成損傷;二是深蹲時,蹲到最低點,腰部過份放松。快速下蹲支撐杠鈴時,膝部內扣或者因重心偏前;三是訓練計劃安排。由于腿部力量訓練安排較集中,日積月累,造成髕下脂肪墊的慢性損傷;四是由于技術動作不正確,精神不集中,單膝或雙膝跪地造成髕下脂肪墊的急性損傷。
3、髕下脂肪墊損傷特征
早期脂肪壁充血、水腫,并有不同程度滲液,后期有脂肪肥厚,纖維化及不同程度碎裂。具有以下幾種特征:疼痛:膝關節前部位疼痛及深部酸痛,活動后加重,膝近伸直時疼痛最明顯,膝稍屈痛即減輕。活動受限:伸屈受限,屈膝90°~120°(正常12°~15°)伸膝>30°,無過伸功能(正常過伸50°~100°)。膝關節腫脹,皮溫稍高于周圍組織。壓痛:髕韌帶深層及其兩膝眼的部位腫脹、膨隆、壓痛明顯。
4、髕下脂肪墊損傷的預防
舉重運動員訓練和競賽特點是人體在運動中承擔負荷強度大,并且訓練量和強度在不斷地增強,甚至經常達到或超出機體承擔的最大負荷量。而膝關節是全身最大的關節,其結構較復雜,負荷量大,如果預防得當,也可減少甚至完全可以避免髕下脂肪墊的損傷。如何合理有效地預防髕下脂肪墊損傷,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是切實有效地加強膝部力量訓練。
髕下脂肪墊的損傷,它和膝關節承受運動量有著較為密切有關系,因而加強膝關節部位承受運動量的能力,是預防髕下脂肪墊受傷的關鍵,特別是少年運動時期尤為重要。筆者結合自己所帶隊的訓練經驗,談比較有效的訓練方法,供廣大教練員參考。用壺鈴(視能力采用重量)吊到臀部后做下蹲(吊在腰帶上),每組10-20次,可做3-5組。動作要求提踵,重心前移,多安排在輔助訓練中進行,訓練時,可戴加厚護膝。
其次是正確、熟練地掌握技術動作。少年運動員的技術動作還不定型,應以改進錯誤動作為目的,主要采用強度較小(50%-65%),每組舉的次數較多(3-6次),每項做8組左右的安排,強度小是為使運動員的注意力,集中到技術要領上,次數和組數較多則是為了通過重復練習不斷進行技術動作強化。有一定水平的應以鞏固與熟練技術為主,方法為練習強度達到85%左右時,再降到70%重量重復做2--3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鞏固正確的動作,高水平運動員應以提高與發展技術為主,在鞏固熟練的基礎上,使動作走向自動化,改正細小錯誤動作,方法主要是以中大強度(85%-95%)的有效組數訓練。
再次是訓練計劃安排的合理性。為了減少和預防運動員的髕下脂肪墊的損傷,在制訂舉重運員的訓練計劃時,要根據不同情況,很好地分析和研究腿部負荷量的問題,量和強度要逐步增加,切不可操之過急,絕不搞“單打一”的錯誤訓練方法。具體訓練計劃安排如下:
“先分散后集中”,即將腿部負擔大的訓練項目先不集中安排在一起,而和其它(如上肢、腰)訓練項目交錯開來,經過訓練適應了再逐步集中直至最后進行“一條龍”的集中刺激訓練法。“先數量后強度”,即對每一個腿力練習項目先從增加數量開始,待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提高強度。如前蹲練習,我們選擇運動員能每組蹲3次的重量進行5組練習,經過一段訓練,腿力有了增長后,就將每組蹲的次數由3次增加到4次或5次,待每組能蹲5次時,再將杠鈴的重量增加至每組勉強能做3次的強度進行5組訓練,按此方式不斷推進,以達到提高腿力的目的。
5、髕下脂肪墊損傷后的訓練。
受傷后應立即進行治療,即使是輕傷也不要麻痹大意,初期癥狀尚輕,僅在訓練開始和訓練結束后,以及大強度訓練中出現髕下脂肪墊痛者,應及時調整訓練,但最好不要停訓,酌情減少訓練時間和減小運動強度,停止或部分停止半蹲位發力動作練習,同時加強身體全面素質鍛煉,在不加重疼痛的情況下加強股四頭肌力量練習,如靜蹲、快速全蹲起立等,隨時注意傷情的變化,傷后有一定時間的適應訓練過渡階段,待傷情稍微緩解后即開始腿部的恢復訓練。其原則是以膝傷部位無痛感或傷痛反應不加重為前提。同時加強醫務監督和配合藥物治療及自我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