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丹正

“女丈夫”是喬俊卿在和韓國人做生意時得來的稱號。雷厲風行、當機立斷是喬俊卿的辦事風格,和她有過合作的韓國人都不由地豎起大拇指贊許她“女丈夫”般的工作能力。后來加入到山西商會,喬俊卿像回到娘家般開心,和老鄉(xiāng)們聚餐時,她喝了很多,也說了很多,“女丈夫”這個典故一不小心脫口而出,從此,大家便戲稱她為“女丈夫”了。
快樂,使人充滿精神與朝氣,讓人飽含希望和信念。對于那些內(nèi)心充溢快樂的人而言,所有過程都是美妙的,喬俊卿就是帶著追尋快樂過程的心態(tài),精神抖擻地正出發(fā)呢!
刺激的游戲
非典期間,北京城里安靜得快要令人窒息,寬闊的馬路上見不到一輛車,所有的人都惶恐不安地躲到安全的角落里。就在這時,一輛黑色的轎車快速駛進二環(huán)路,到達國貿(mào)附近的一個公司,車里走出一位瘦小個的女性,拿著一摞資料,快速地消失在電梯里。
這位女性就是喬俊卿,中國建筑北京設計研究院工業(yè)設計所的所長,和她接洽的公司是韓國摩比斯,這是喬俊卿進入北京市場的第一個項目,恰巧趕在人人自危的非典時期。來京之前,喬俊卿的先生和女兒苦口婆心勸了許久,要她放棄這筆生意,保全生命,甚至把幾位德高望重的親戚請出來,希望能說服喬俊卿留下來。
從小喬俊卿就是一個善于拿主意的人,很小的時候就帶領著比她高大不少的同學偷玉米、摘棉花、玩打仗游戲。她個頭不高,在兄弟姐妹四個里也排在中間,好像什么事情都輪不上她挑頭,但也許正是這種被抑制的感覺,使她渴望用其他的優(yōu)勢獲得地位,果敢的性格和準確的判斷力就是那時候培養(yǎng)形成的。
這種性格注定喬俊卿不會聽取家人的話,放棄這次事業(yè)發(fā)展的絕好機會,她遵從自己心中的意愿,給司機放了假,一個人來到北京,和合作公司探討細節(jié),將圖紙送到設計院接受評審,最后按照摩比斯公司的所有要求按時交付設計稿。一向保守的韓國人被她這種精神所感動,并給她介紹了第二筆業(yè)務。
“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我一點也不懼怕,這是個挑戰(zhàn),我喜歡刺激的游戲,這使我精神振奮,即使是獨木橋,我也必須得過。我的快樂也在實現(xiàn)的這個過程里。” 喬俊卿面帶笑容,義無反顧地說。
成功的信念
2005年10月,喬俊卿和韓國大宇造船廠簽訂了業(yè)務合同,14棟樓,共占地9萬多平方米,最大一個車間面積達4萬2千平方米,這是前所未有的,國內(nèi)還沒有過這么大的工程。對方給的時間只有3個月,且得充分與建筑、設備、電器、造船等多個合作部門配合,繁雜瑣碎,由于以往沒有這樣的設計經(jīng)驗,搜集到的資料非常有限,需要到韓國做相關訪問,做深層次的了解,還得結合我國的規(guī)范辦事……在人員有限,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喬俊卿在心中問自己,“這次任務能完成嗎?”
喬俊卿最敬重的人是母親,不僅是因為那個艱苦的歲月,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母親要一個人拉扯四個孩子,更是因為母親身上有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即使再難,母親關著房門在屋里哭過一通后,打開門,仍舊微笑地面對生活。母親的人生態(tài)度始終是積極的,沒有被任何困難嚇倒過,母親讓喬俊卿相信付出總會有回報,盡心而為,一定能成功。
是母親堅強的信念給了喬俊卿必勝的信心,讓她拋開一切雜念,前后奔走,親歷親為,那段期間,她和所有的工作人員一起,全力以赴,通宵達旦,累了桌上趴會,餓了賣點牛奶、盒飯,拼了命地在干。第75天,當紅彤彤的太陽從渤海灣水面上升起時,他們給對方交上了滿意的答卷。
“我很感謝公司的兄弟姐妹們,沒有他們根本就完成不了這項不可思議的工程。我更感謝我的母親,是她讓我明白沒有實現(xiàn)不了的事情,即使有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喬俊卿仍是滿臉微笑。
家鄉(xiāng)的期盼
喬俊卿16歲時就離開了山西,十多年后再次回去,當年的老師、同學都還記得她,樸實的話語,醇厚的情誼,讓她感到無比溫暖。
一直聽說天津有個山西商會,里面多是在天津經(jīng)商的山西老鄉(xiāng),期盼已久,終于等到一個好的契機加入了這個大家庭。入會那天,她興奮得像是離家許久的孩子找到了媽媽,和那么多老鄉(xiāng)在一起,聊生活,聊生意,親切、隨意,沒有任何距離。
喬俊卿和會員們來往得很密切,隔一段時間總要聚上一次,當她遇到什么問題大家都出謀劃策,能夠得到很多中肯的意見,不再是一個人硬著頭皮往前闖,撞到了南墻才回頭。好像什么問題在這個氛圍里都可以迎刃而解,愛笑的喬俊卿在老鄉(xiāng)們的包圍中笑得更加爽朗了。
再次回到山西,家鄉(xiāng)的面貌和當年喬俊卿離開時的差別不大,這讓她的內(nèi)心時常隱隱作疼。在她心中,山西有著非常難得的資源和文化,但一直沒有被利用好,她希望能和其他老鄉(xiāng)一起,發(fā)揮抱團精神,密切地聯(lián)合在商會周圍,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為家鄉(xiāng)的經(jīng)濟發(fā)展做點什么。而她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免費承擔山西會館的修復設計工作。
離開家鄉(xiāng)一年又一年,當年的小女孩已經(jīng)剪去了馬尾辮,成為一位智慧、干練的商界女性,為人妻也為人母,但在情感的角落里她始終還牽掛著家鄉(xiāng)的那座老城,城里的老人與后代,每當有機會去到寺廟,她總會雙手合十,祈禱他們都健康、平安,也祈禱山西能風調(diào)雨順、發(fā)展壯大。她在期盼著,山西的人們都能富起來,山西的文化能更加放光彩。
笑著問喬俊卿70歲時會是什么樣子?她想了想,笑著回答:“一定還是個喜歡指指點點,閑不住的人。不過我最大理想的是當小學老師,我希望到那么一天能把自己知道的東西交給孩子們,去村里給孩子們講講外面的世界,我從現(xiàn)在起要學好美術,圖畫更能表達一種情緒和氛圍,我要把用文字不足以表達的心靈的東西用美術的方式表達出來,教給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