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黑石這艘龐大金融旗艦之上的施瓦茨曼如今也出落得格外高大與威猛。
從20萬到30億
在許多人的眼中,20萬美元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在遍地流金、巨富簇擁的華爾街,20萬不過是一筆非常不起眼的零花錢,如果有人試圖憑借著這點可憐巴巴的資本在華爾街扎根創業的話,那只是癡人說夢,可施瓦茨曼卻做到了。

22歲從耶魯大學畢業后,施瓦茨曼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哈佛商學院。從哈佛畢業后,施瓦茨曼僅在一家小公司干了兩個月后就很快跳槽到了當時華爾街著名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在這里,施瓦茨曼31歲時就升任為公司的合伙人,成為當時雷曼兄弟高管中最年輕的合伙人之一。
如果不出意外,施瓦茨曼在公司中完全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因為,當時擔任雷曼兄弟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皮特·彼得森不僅對施瓦茨曼非常賞識,而且兩人建立了十分不錯的私人友誼。然而,雷曼兄弟不久之后爆發的蕭墻之亂打斷了施瓦茨曼的商業人生軌跡。在彼得森辭職并離開雷曼兄弟公司后,施瓦茨曼也義無返顧地遞交了辭呈。
離開雷曼兄弟時,施瓦茨曼慶幸自己的銀行賬戶上已經積累起了20萬美元的數字,加上彼得森手上的20萬美元,施瓦茨曼主動向對方提出合資成立一家小型并購公司的建議,得到了彼得森的積極回應和認同。半個月之后,只有兩個合伙人和兩個助理的黑石公司在沒有舉行任何開業儀式中成立了。由于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分別嵌著德文中“黑色”和希臘文中“石頭”的詞義,為了表示對兩人祖籍的一種紀念,他們就將自己的新公司取名為“黑石”。
在華爾街,當時以雷諾·納比斯科公司杠桿收購案為代表的收購狂潮一浪高過一浪,并且那些戰略買家幾乎都賺得盆滿缽盈。施瓦茨曼無疑也想創造以小博大的奇跡。然而,就憑黑石這一無人能知的名字,又有誰會輕易把動輒數千萬美元的大單交給一個無名之輩呢?在開張幾個月僅僅接收了一小單生意后,施瓦茨曼決定借雞生蛋,創立私募基金。
在私募基金被首席執行官和董事會視為旁門左道的華爾街,像黑石這樣的新基金公司打開局面相當艱難。倔強的施瓦茨曼硬著頭皮一家接著一家地敲開他自己認為可能投錢的客戶的大門,但其間卻吃了無數次的閉門羹。“被我們視為最可能點頭的19家客戶,一個個拒絕我們。總共有488個潛在投資人拒絕我們。”史蒂夫·施瓦茨曼回憶說。蒼天不負有心人,被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坦誠和抱負所打動,美國保險及證券巨頭保德信公司決定嘗試性投下1 億美元,正是這筆錢讓后來者看到了黑石的潛力。不久之后,通用電氣總裁杰克·韋爾奇也入伙了。黑石集團的第一只基金吸引了32 個投資人,包括大都會人壽、通用電氣、日本日興證券以及其他幾個大企業的退休金。
目前,黑石已經擁有52 個合伙人和750名雇員,每年有超過850億美元的多元化收入,集團旗下47家公司若結合起來可以逼近《財富》500強的前20名,成為當今華爾街增長勢頭最迅猛的金融王國。而黑石集團過去5年年均利潤超過10億美元。僅在去年其盈利就高達22.7億美元,年增長率為71%,其中資金管理收入有11.2億美元。如果以去年盈利計算,黑石集團每位員工為公司賺了295萬美元,是華爾街最賺錢的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員工的9倍。當然,令施瓦茨曼感到最愜意的是,自己再也不會為尋找1千萬美元投資而四處奔波,相反,那些攜帶幾億美元的投資者會主動找上門來。
成就了黑石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有人說施瓦茨曼單從循環的基本投資報酬中每年就可以把5000萬美元搬回家,他的個人財富據預計已經超過30億美元。在《財富》雜志評出的2006年度最有權力的31位風云人物,施瓦茨曼榜上有名。由于他控制著華爾街最熱門的公司,《財富》雜志將其響亮地譽為“華爾街新一代的領軍人物”。
出色的“精神教父”
在美國《財富》雜志記者安迪·賽爾韋爾眼中,施瓦茨曼語調柔和,思維縝密,反應敏捷。那雙淡藍色的眼睛閃爍著熱切的光芒,當它們盯著你的時候,仿佛能夠鉆入你的內心。
黑石的員工都尊稱施瓦茨曼為“精神教父”,而能夠得到這樣一個集體封號,施瓦茨曼當然知道其中的別樣滋味。在黑石成立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與施瓦茨曼產生口角而與“黑石”分道揚鑣的合伙人可以組成一支華爾街的“明星棒球隊”,其中也囊括了許多業界“顯赫”人物的名字。然而,正如“黑石”從上世紀80年代一路走來經歷了不少風雨一樣,施瓦茨曼也從昔日的幼稚與莽撞中一步步逐漸“成長”為了一名成熟的企業家。
今天的施瓦茨曼總是以謙謙君子的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每當遇到可能與合伙人發生爭執的事情,施瓦茨曼一定會以笑臉相陪,“黑石需要一種團隊共享精神”,施瓦茨曼這樣解釋自己的變化。
每周由施瓦茨曼親自主持的周一例會被黑石集團高管層看成是一次交流經驗和智慧共享的會議。會議通常從上午8 點半開始,一直持續到下午的4點半。與會人士必須對任何一個項目的詳細背景有足夠了解的深入地分析。“在黑石集團,各個不同部門的職員都會分享他們的知識和經驗,這使得整個公司的員工都能學到更多知識和技能。這不是選修課程,而是核心課程。”施瓦茨曼常說。他希望眾所周知的分享精神可以在公司面臨市場動蕩時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其實,施瓦茨曼的領袖才能和人格魅力并不僅僅表現在公司內部,其在業界的良好口碑也是眾人皆曉,由此施瓦茨曼也為自己贏得了“非主流世界大師”的雅號。在黑石集團的早期,整個投行和基金持有人都推崇敵意并購策略,但就是從這時起,施瓦茨曼為黑石定下了一條基本準則:不做敵意收購。史蒂夫·施瓦茨曼認為:“敵意收購往往是一個把收購成本無限制提高的過程,入侵者要應對可能出現的毒丸計劃、金色降落傘或者白衣騎士,而被侵略者為求自保,往往啟動杠桿收購,這直接導致了企業債務猛增。我們認為,和每一單收購生意中的關聯公司保持友善的關系相當重要,甚至我們可以放棄某些已經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正是在過去22年中一貫秉持非敵意收購這一標志性策略,黑石成為一個連對手都愿意與之打交道的公司。

收購飛思卡爾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施瓦茨曼收購策略的一次完美演繹。飛思卡爾曾經隸屬摩托羅拉的芯片生產商,此前,摩托羅拉在分拆其芯片業務過程中將一部分股權出售給了KKR。同行是冤家。面對著黑石拋出的收購邀約,KKR在當初總是處處下絆使拐。為了既不影響收購進程又不違背自己的行為準則,施瓦茨曼無數次地敲開KKR總裁亨利·克雷維斯辦公室的大門,而就在這兩位國際級私募基金大佬友善與寬松的交談中,黑石集團最終以176億美元的適中價格將飛思卡爾攬入懷中。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黑石集團收購德國電信戰略股權過程之中。由于許多保守的德國政客將黑石比作一只收購和剝離本國國家資產的“蝗蟲”而阻止其進入德國,施瓦茨曼只能不厭其煩地飛往德國在當地政界和商界中反復游說,最終促成了黑石以26.8億歐元的價格收購德國電信4.5%的股權。同時,施瓦茨曼向德國政府承諾,黑石集團今后不會再繼續增持股票,也不會尋求成為控股者。如此謙遜的風度讓德國政界對施瓦茨曼刮目相看。
事業上的“黃金搭檔”
與施瓦茨曼相比,擔任著黑石集團董事長的皮特·彼得森早已名貫華爾街。施瓦茨曼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彼得森的鼎力相助。特別是伴隨著黑石在過去22年中滾雪球般地壯大,施瓦茨曼感受到與彼得森的合作關系也愈加緊密甚至不可分割。
今年已經80歲的彼得森身上有很多值得施瓦茨曼學習的東西,但最能給施瓦茨曼產生影響的還是彼得森特殊的公關能力以及由此建立起來的廣泛人脈關系。彼得森曾擔任美國商務部長,與美國大富豪約翰·洛克菲勒、前美國國務基辛格、美國國際集團前總裁莫里斯·格林伯格等許多政界和商界要人交往篤深,另外,彼得森目前還在美國多家大金融企業內擔任董事會成員。實際上,黑石的第一桶金也是彼得森利用與Sony公司總裁盛田昭夫的朋友關系,搶得收購代理權后代表Sony公司出價收購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得來的。
天生的互補型搭檔是華爾街金融家們對施瓦茨曼和彼得森的一致公認。《財富》雜志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評述:“從一開始,‘黑石’成就的每一項輝煌都是兩者并肩戰斗的成果。兩個人相差20歲,原來是上下級,如今是合伙人。一人‘主內’,一人‘主外’,配合得幾乎天衣無縫:老謀深算的彼得森在金融界及政界濃厚的人脈資源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則是‘黑石’的‘潤滑劑’,年富力強的施瓦茨曼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充沛精力是‘黑石’這部龐大‘生財’機器得以順利運轉的‘發動機’”。
的確,黑石的成長離不開彼得森的功勞,但如果沒有施瓦茨曼超人的投資眼光和決勝膽略,黑石也不會有今天的輝煌。還在“能源帝國”安然倒下時,許多投資公司對其避之不及,更沒有人想象出能從這一爛攤子身上賺錢,但施瓦茨曼卻做到了。當施瓦茨曼提出讓黑石領頭重組破產的安然公司時,他不僅遭到了股東們的反對,連彼得森在內的公司董事會絕大部分成員也猶豫不決。最后,施瓦茨曼硬是以自己的精確論證報告說服了反對者,黑石在安然重組生意中獲得了1700萬美元的報酬。
更讓彼得森慶幸的是,施瓦茨曼掌握時機并快速出手的本領目前在華爾街還無人能出其左右。三年前,施瓦茨曼決定從德國私人資本中買下了Celanese化學公司,在這塊資產到手還沒捂熱后,黑石隨即將其推向美國股市。當時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低迷,傳統行業在股市轉而開始受到青睞,不到半年,黑石集團轉手之間就拿到了現金收益30億美元,而且手上還掌握了為數不少的股份。如此神速的買賣,財富像魔法石般發酵,施瓦茨曼讓外界再一次領教了自己的不凡。
讓黑石加速膨脹
喬納森·格雷是黑石集團房地產業務的高級執行董事,這位今年只有38歲就已經被華爾街描述為最聰明的房地產行業投資者今天仍清楚地記得一天下班前被叫到CEO辦公室秘密口授作戰命令的情形:施瓦茨曼端坐在棕色的大抬椅上,手上夾著的雪茄冒出輕煙,神情嚴肅地對格雷說自己決定競購美國最大商業物業集團——權益寫字樓投資信托公司(EOP),要求格雷在三天之內拿出競購書。行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2007年2月9日,EOP順利地裝進了黑石的口袋。
一個星期后,施瓦茨曼用自己六十歲生日的豪華大宴來慶祝黑石的勝利——收購金額達390億美元的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杠桿收購交易。所有當天參加生日慶典的金融界名流們一致讀懂了施瓦茨曼的心機——這位華爾街最具野心的CEO不會滿足過去10年內私人股本偏安資本市場一角的沉悶生態,將刮起一陣又一陣的杠桿投資與收購風暴。
施瓦茨曼可能永遠不會忘記黑石集團成立之初時任JP摩根公司副總裁的詹姆斯·李對自己說過的那句話:“華爾街這么多金融公司,彼此之間的區別并不是哪一家公司提供了哪一宗具體的收購重組交易,而是金融品牌的延伸。強勢的金融財團,可以借助品牌優勢,對客戶提供全范圍的服務,從資產管理、投資顧問、房地產、對沖基金到某些特殊來源的基金、債務重組等。”22年來,施瓦茨曼將這段語錄作為黑石的發展方向和自己的奮斗目標,在今天已經將黑石打造成了私募基金、房地產和企業債務管理等綜合性金融品牌的同時,施瓦茨曼也把自己推到了不愿煞車的快道上。
資料表明,僅僅在房地產業務和私募基金業務兩個部門,黑石集團過去5年的每年投資收益率都保持在30%以上,如此豐厚的投資收益自然刺激了很多新的投資人急于入伙。在2006 年,黑石集團就新募集了156 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收購基金。目前黑石集團正在募集一筆規模為200億美元的收購基金、一只規模為100億美元的房地產基金,商業銀行也樂于提供4倍資產的貸款,黑石集團手中可運用的資金高達1250億美元。
已經上膛的子彈隨時準備擊中目標。就在日前,黑石宣布計劃以155億美元收購著名的杜莎夫人蠟像館的母公司杜莎集團。該收購將與黑石集團本身擁有的默林集團及加達云霄樂園進行合并,若能順利完成,黑石將成為全球僅次于迪斯尼的第二大旅游景點營運商。無獨有偶,黑石在近期盯上了克萊斯勒公司,并正與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就收購或結成某種形式的聯盟進行積極的磋商。施瓦茨曼將這些即將上桌的盤中大餐稱為“太空體驗”,其語中之意表明黑石應當登上一個更高的高度。
樹大招風,黑石頻繁拋出的一個個驚人大手筆引來了不少懷疑的目光。美國REITs(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協會曾表示,現在美國的REITs的收益在3.8%左右,而這與國家債券相比已經達到了1985年以來的最低點,因此,黑石EOP的收購可能成為私募基金公司收購史上一大敗筆。
不錯,美國房地產市場在一年前就已經走入低谷,但與此相反轉的一個現象是,國內辦公房租金卻一路上漲,寫字樓的基本面一直保持著強勢。更加重要的是,憑以往經驗判斷,私募基金由于具有強大的管理團隊和經營公司,善于自由地運用杠桿作用,也更擅長于靈活的財務運作,因此它完全可以出高價收購REITs,并在將其重組后分拆出售以獲取收益。
事實已經佐證了我們的判斷。據美國彭博資訊社報道,在結束對EOP交易后一周時間內,黑石已經賣掉了53座大樓。交易價格達146億美元,如果不出意外,黑石有望在近兩三年中從EOP交易中獲得約50%左右的投資回報。這種結果使人聯想到了兩年前施瓦茨曼手持230億美元的巨資沖進私人酒店業并展開地毯式狂購的情景。現在,這些到手的酒店不斷創出收益率的歷史新高,而且根據普華永道的估計,2008年之前,收益率每年都將繼續攀升。
黑石集團在亞洲尤其是在中國市場的無所作為,因此,在施瓦茨曼的直接操盤下,黑石最近出高價聘請了前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出任黑石高級執行董事兼大中華區主席職務。“重大的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內地經濟的持續增長意義重大,黑石希望能積極地參與這一進程。”施瓦茨曼說這話時,其眼中流溢出的淡藍色目光已經飄向了大洋西岸的那塊神奇土地。
(作者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管理學院院長、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