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的大牛市行情,在人們的期待中,如滔滔長江般地來了,基金業也終于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這輪行情能走多遠?
基金賣瘋了
2007年2月26日,首只以股票為主要投資方向的基金“建信優化配置基金”上市發行,發行首日募集規模即接近100億的上限,提前結束發行。
“建信基金”100億元的募集額度可謂數目巨大,可原定1個月的募集時間,可實際的情況是,“建信優化配置基金”發行開始不到一個小時,建行銷售量就已經達到了55億,工行也很快達到37個億,只賣了一個多小時,便已銷售告罄。
可還有更邪乎的。
2007年3月8日,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中報道了這樣一條新聞:一只總額百億元的新基金,開始在全國各銀行網點銷售,北京人如同買過年回家的火車票般徹夜排隊,從滴水成冰的午夜零點,排到上午9點銀行開門,可打開門銀行的第一句話是,該基金己銷售一空。所有的人都空手而歸,氣得許多人跳著腳罵街。
廣州人精明,那一天,廣州的銀行上午7點便開了門,而該基金的銷售是全國聯網的。于是基金全從廣州跑了,恐怕下一次賣基金,北京的銀行會早上5點開門。
基金銷售火爆到了如此程度,股市想不走牛都難。
基金銷售火爆到了如此程度,以致使中央電視臺在報道該新聞時,不得不告誡說:2006年的基金分紅是帶有一定偶然性的。基金分紅不可能年年如此豐厚,購買基金是有風險的。
這話沒錯兒,可老百姓是這么想的,就算2007年基金分紅不可能像2006年那么豐厚,不分個百分之百,還不分個50%?就是20%,10%也成哪。怎么說也比銀行的2%的利息強。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基金的火爆有過三次:
第一次百億基金大潮出現在2004年,當時“海富通收益基金”曾創下過131億的歷史紀錄,但很快在熊市中湮滅。第二次大潮出現在2006年5月中旬,發行剛3天的“廣發策略優選基金”宣布提前結束認購,最終募集規模達到了184億,改寫了“海富通”的記錄。
第三次浪潮就是現在,持續時間也最久,出現的百億基金數目和規模都更大。“易方達價值精選”、“南方績優成長”、“華夏優勢增長”、“工銀瑞信穩健成長”都是當時規模輕松過百億的品牌基金公司的新基金產品。
但與發行不過一天,募集資金便令人瞠目地達到了419億份的“嘉實策略增長”基金相比,只能是小巫見大巫。“嘉實策略增長”在刷新中國基金業各項紀錄的同時,也改寫了全球的基金首發紀錄。
這不能不讓人嘆服,在缺少投資渠道和投資產品的中國老百姓當中,所蘊藏的投資沖動能量有多大。
英國的《金融時報》是這樣報道中國的《基金神話》的:
這一幕正在中國上演:無論在中國的經濟中心北京、上海,或是在中國的二線省會城市武漢、南京,以及一些相對偏僻的三線城市,銀行的大門口,多站滿了準備搶購基金的人群,有的人甚至通宵達旦在排隊:這里面有白發蒼蒼的退休老人、溫文爾雅的上班白領、還有一些面帶憔色的進城務工者。
曾經一度門可羅雀的基金,從去年開始,就基本上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搶購一空。在這些甚至連基金為何物都不清楚的人群心目中:只要你拿到基金,你就離財富的夢想近了一步。
基金:2006年都發生了什么
2007年的春天,中國老百姓認識了一個新的陌生的金融產品:基金。
按理說,基金在中國的出現,少說也有十個年頭了,可老百姓怎么會直到2007年才認識了她?
那是因為2006年發生的證券型的基金分紅。讓許多人難以置信的是,中國不止一家投資證券型的基金分紅的額度,居然達到了150%。也就是說,你買了10萬元的該基金居然分到了紅利15萬元。如果不是真真切切地拿到了錢,你能相信這是真的嗎?這筆財發得不小。其受益甚至超過了許多天天在股市上炒股的老股民。
英國的《金融時報》是這樣詮釋中國的《基金神話》的:
“是的,中國的基金滿足了老百姓這樣的財富幻想:去年購買基金的人都賺了個盆滿缽滿,有的基金基本翻了一倍有余,最少的也近50%,相對于目前蠅頭小利的儲蓄和國債收益,孰去何從,不言而喻。”
而收益率超過百分之百的基金,也不是個位數。
根據銀河證券統計顯示,截至2月16日春節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股票型基金、指數型基金、偏股型基金、平衡型基金,這四類以股票市場為主要投資對象的基金,平均凈值增長率均超過了20%。
也就是說,2006年以股票市場為主要投資對象的基金,平均盈利率超過了20%,其收益率為銀行儲蓄的10倍。這就難怪老百姓會趨之若騖了。
英國的《金融時報》接著說:
“供求失衡或許是中國股市的根本原因,目前中國A股流通市值才3萬億左右,但中國居民的儲蓄已經達16萬億之巨,并且每月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這還不包括目前最大的儲蓄主體——企業,在目前中國投資渠道單一的情況下,對于投資無門的中國儲蓄來說,哪怕是財富大門露出一絲的隙光,也會引起無數的飛蛾撲火。”
基金是個好東西
嚴格地說,基金的確是個好東西。簡單地說,是老百姓把自己的金融資產,即儲蓄存款,交給專家去理財,理財的水平當然會高些,會比自己打理要專業,風險要小,收益要高。
還有,老百姓拿著自己的錢去炒股,就像一只只的小舢板在大海里拼搏,很容易被風浪打翻打沉,基金的船大,鋼板厚,安全系數大,省心省力。對于上班一族,則更是如此。
在發達國家,在市場經濟程度很高的國家,在法制較健全的國家,各種公募私募基金多如牛毛,國家對基金的管理也非常嚴格,基金市場井井有序,基金在公民的投資領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我國的基金發展非常緩慢而艱難。
2007年,中國的基金業終于迎來了自己發展的黃金期。這在我國的經濟生活中,是件可喜可賀的事。而中國卻需要補上基金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