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5日,國家發改委公布全國查處價格違法案件情況顯示,2006年全國查處通信價格違法案件同比2005年上升65.59%,通信價格違法成為新增價格違法案件最多的領域。
“通信運營商提供套餐、短信、手機上網等服務存在一定價格欺詐行為。”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中國移動,作為全球網絡規模最大和客戶數量最多的移動通信運營商,再一次成了眾矢之的。面對外界的指責,中國移動似乎也沒有向公眾說明情況和表示歉意,而是繼續推出他們花樣百出的促銷活動,照樣以讓利的名義忽悠著消費者。(《瞭望東方周刊》3月21日)
在媒體上,有關中國移動捐資助學、救災扶貧的報道并不少,然而,這些舉動不僅沒有獲得社會的尊重,相反,“短信陷阱、欺騙消費者”、“打擊弱小運營商、妨礙公平競爭”等負面評價不斷。2006年,財富500強中的22家電信企業中,按利潤排序,中國移動排在第5位。然而,在最受尊敬的企業排序中,中國移動卻排在第15位。
有意思的是,今年年初,中國移動公司發布了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在這份報告中,中國移動不斷強調創造了多少GDP,繳了多少稅,捐建了多少所希望小學,與其說這是一份報告,不如說是在“自我宣傳”。正如有人所質疑的那樣,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報告出來的嗎?企業的責任感也是有層次的,第一個層次就是守法、守章和誠信經營,這是最基本的層次;第二個層次則是指在經營程中關注環境,關注員工權益和股東利益;第三個層次才是超越經營領域的“道德分配”。
有意思的是,中國移動沒有學會“走”就已經在“跑”了,一方面,他們連最基本層次社會責任——誠信經營——都沒有做好,另一方面,卻不斷以捐贈之名獲取社會資本和政治資本。同樣是國有企業,同樣是世界500強之一的中石化,在2005年,就曾為轉移風險而突然宣布“油票退市”,2006年,又在股改上出爾反爾。
2006年,躋身世界500強的22家中國企業中,除了和記黃埔、鴻海精密這兩個有香港、臺灣背景的企業外,其他內地企業無一例外都是國企,而且,這些國企,都或多或少存在壟斷背景。這些依靠公共權力發展壯大的企業,為什么最終卻無法獲得公眾的尊重?全國政協委員邵奇惠一語中的:“……某些領導機關僅僅以營業額和利潤考核企業,實際上鼓勵企業不顧一切去追逐利潤,淡化了占有大量國家資源的社會主義企業的社會責任。”
對許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我想,很多時候,贏得尊重比贏得市場更重要。在我們國家,國有企業本該是其他所有制類型企業的一根標桿,特別是在社會責任方面,國有企業有著當然的高要求。孔子說,“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如果連國有企業都不能履行自己最基本的職責,又怎么要求私有、民營企業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呢?當一個企業依靠市場權力(market power)不斷透支公眾信用時,這個企業,它又怎么可能在進一步的市場開放中贏得更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