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稱,2005年我國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量約在1500億至2000億元之間。不少地方高校目前都已是負債累累。用業內人士的話說:“按照嚴格的財務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實已經破產?!?/p>
負債的根源在于高校的無序擴張。高校擴建的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信貸。據業內人士估計,銀行貸款占到學校基建總投資的80%以上,一些高校不僅從財務核算上來看已經破產,從實際運行上也已經陷于困境。
大量圈地的背后

在南京,浦口大學城是南京最早建設的大學基地,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落戶高等院校12座,在校生44045人。
但相對于其他兩個“后起之秀”,浦口大學城的容量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江寧大學城占地27平方公里,到2008年人口可達15萬至20萬,而仙林大學城管委會提供的一份材料顯示,規劃中的“仙林大學集中區”占地面積為27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工程規劃區域已經達到20平方公里。大學城、科技工業園區和中心區、高檔住宅區總面積達到34平方公里。
在2005年,隨著6所高校的進駐,浦口大學城擴容近萬畝,是過去10年總和的一半。
有了大學城的“大肚皮”,各大高校的“圈地”就有了保障。據了解,南京大學在仙林大學城圈了5000畝土地,準備將位于鼓樓校區的大學本部全部搬到仙林大學城;東南大學在征地1000畝之后,又與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悄然簽訂新校區協議,把主校區從江北南遷至江寧,規模近4000畝,大量圈地的背后是什么?“大學城的地價格非常便宜,圈下來后將來可以升值,還可以想辦法進行經營性的開發。先圈下來再說,將來肯定有用?!边@是某些高校領導的真實意圖。
從北京大羊坊店收費站出發,沿著京津高速公路行車半個小時左右,便可以在路西南側廊坊境內見到一片頗為壯觀的建筑群——寬闊的馬路、現代化的高樓、片片綠地,這就是東方大學城。
在2000年以前,這里是一片莊稼地。1999年底,由北京市外企服務集團公司和民營的愛新日語培訓學校合資建立了東方大學城開發有限公司,公司注冊地是廊坊,當時的注冊資金是1億元。工程從2000年起正式開工,并迅速完成了100多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占地數千畝的一期工程。
另據西部大學城規劃資料顯示,位于西安市南郊長安區的西部大學城,南依秦嶺終南山,西臨長安科技產業園,曾經是陜西省重點建設項目。該大學城總體規劃25.1平方公里,總投資85億元人民幣,目前,18所高校已在這里動工建設。
西部大學城分南區、北區、西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包括西安財經學院、陜西教育學院、西京大學等九所院校;北區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包括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政法學院等五所院校;西區規劃面積9.1平方公里,包括西北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四所院校。其中西北工業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京大學已建成招生。
據陜西省教育廳有關人士介紹,“西部大學城”計劃征地400公頃,初步規劃建設標準化學生公寓及有關后勤服務、學生娛樂、基礎教育設施的面積將達100萬平方米,可以供10萬學生入住。
在蘇南,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大學城”,動輒占地10萬平方公里,這些田都是昔日的高產畝。可這些城市大多只擁有1-3家國家認可的高校,其余的所謂高校都是中專或職業學校。
擴招引發的貸款風潮
正是由于中國幾乎所有的院校都想做“大”學,瘋狂圈地,拼命擴張,大興土木,使勁蓋樓,建設所謂大學城,動輒占地數千畝,就是哈佛這樣的大學也望塵莫及?;ㄙM巨資,哪來那么多錢還賬?造成巨大的壞賬可想而知。
一項專門調查顯示,目前各地高校建設資金絕大部分來自銀行貸款,財政撥款和自籌資金所占比例較低。除個別高校外,銀行貸款占整個建設投資一般在80%以上,有的高校銀行貸款已占其整個投資額90%以上。
從1999年擴招開始卷入貸款風潮中的中國高等院校,2008年前后將陸續迎來還款高峰期。一項調研表明,中國公辦高校貸款規模高達2000億到2500億元。高校貸款有可能成為新的高風險貸款項目。
“部分高?!飘a說’言過其實,教育不會成為第二個國有企業?!苯逃坎块L周濟不久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高等教育的固定資產有5000多個億,目前存在的高校貸款問題“會認真解決”。但按照嚴格的財務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實從理論上說已經破產。即便按周部長所說,高等教育的固定資產有5000多個億,償還2000億債務綽綽有余,但是如果高校沒有足夠的流動資金來還債,要把固定資產折舊變現后再還貸,簡直無法想像:把高校的辦公大樓、教學樓、實驗室都變賣還貸去了,老師到哪上班,學生到哪上課?學校怎能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這種做法沒有可行性可言。
根據中國高校建設投資借貸率超過80%的現狀,如果按照其目前的財務收支測算,僅靠其每年的收支結余,是難以按期歸還銀行貸款的。對銀行信貸依賴度過高,一旦高校收費政策發生調整,或國家財政撥付政策有所變化,高校的貸款風險將集中凸現。其次,銀行信貸資金期限結構普遍存在不合理現象,流動性風險明顯。
目前高校的抵押物多為教學、科研設施,所以難以變現,難以查封追償。而我國擔保法又規定,高校不得是保證人,高校的用地和建筑物等不動產不能用于貸款抵押,在實際操作中以公益設施為抵押的貸款又缺乏法律保障,且高校也很難找到合適的企業、財產為其貸款提供擔保。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李志仁教授擔心這會形成新一輪呆賬。據報道,中國銀監會已經向各金融機構下發了一份通報,要求高度警惕對一些企業的貸款,其中就包括河北廊坊東方大學城。
高校為何欠下那么多的債務?這跟最近幾年的高校改建擴建有關。但在擴招名義下的這些貸款很大一部分并未用在教育資源的增加上,而是助推了高校形象工程。更可怕的是,高校浪費在形象工程上的巨款,往往還成了拼命提高學費的正當理由。
冗員資本也讓高校難承受。以某部屬高校為例:2006年度學校教育事業費支出約為6.6億,其中人員經費開支約為3.1億元,占教育事業費支出的47.2%。經計算,該大學行政人員占全校教職工總數的28%(15%為正常范圍),專任教師僅占職工總數比例不到38%。

而在大學城快速發展的同時,“大學城是否太多”的話題總是要面對的。比如,江蘇省普通高校在校生為61萬多人,占地6.2萬多畝,各類教學、生活、后勤設施建筑面積4000多萬平方米,規模、總量已經創下多個全國第一。高校進駐大學城,建設分校區,勢必要擴大招生。生源在哪里?據了解,2006年江蘇高考報考人數341419人,按江蘇教育強省建設目標,學生毛入學率要達到30%,而江蘇每年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到省外讀書,這和外省學生來江蘇就讀的數量大致扯平,那么江蘇每年的大學新生應該不到20萬人。
這個數字相對于大學城動輒四五萬的“容量”而言,顯然是不夠的。這是各地高校共同面臨的問題。
債務應由誰來埋單
中國所有大學城建設的資金主要來自國有銀行的貸款,“有些校長甚至不敢想怎么還銀行貸款”。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程方平說,大學城動輒從銀行貸款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年息就是很大一個數字。起初設想通過學生學費還貸,但現在多數大學城的實際生源只能達到設計生源的1/4左右,用學費償還利息已很不容易。由于計劃生育的原因,2008年后適齡大學生數目將會下降,大學光靠學費還貸的設想是不現實的,何況目前大學對收費普通家庭而言已很高,再進一步提高的話,從道德上和可操作性上也說不通,走不通。
比如,耗資8億元的南京中醫藥大學仙林校區總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其中銀行貸款占籌資總額的90%以上。
這幾年來,南京中醫藥大學為還貸勒緊褲帶,每年僅償還銀行利息就要花費近5000萬,而學校每年的學費收入不過1億元左右,其中政府年撥款6000多萬,支付1000多教職工工資獎金尚有缺口,再加上其他教學、科研和行政開支,學校只能承受貸款的年利息,無力償還本金。
事實上,在政府財政投入有限的情況下,銀行便是高校唯一的大額資金來源。銀行之所以愿意把錢貸給公立大學,尤其是把重點大學視為優質客戶,是因為這些大學負載著高等教育的重任,銀行認為政府是不會讓這些大學破產的,把錢借給公立大學遠比借給企業安全,因此銀行爭相把錢貸給大學。
而公立高校的屬性決定了巨額債務只能由政府和學校共同承擔。浙江大學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華說,“原本高校基建就應該政府掏腰包,學校已經承擔了貸款的職責,政府還錢就是應當的?!?/p>
可以說,現在部分高校遇到了此前國有銀行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在現有的體制下,在“安全”的考量下,無論有多少壞賬,國有銀行不能破產,公立大學尤其是公立重點大學,無論背負多少債務也不能破產。前提是要國家拿錢出來將虧損的大洞填平,就像國家拿出巨額資金來消化國有銀行的 不良資產一樣。這樣,中國納稅人在為國有銀行重組埋了天文數字的單后,可能又將為高等教育再交一筆“學費”。
有專家坦言,處于高風險狀態的高校,由于其貸款遠遠超出了總資產負擔能力,難以抵御發生的意外情況,可能會在難以承擔風險損失時將其風險轉嫁給最終責任人——政府。
江蘇省教育廳廳長王斌泰3月15日透露說:“江蘇省政府將拿出三四十億財政資金直補高校貸款,目前已經有了初步解決方案。”
據王斌泰介紹,江蘇省高?,F在有100多億元債務,江蘇省將通過“三三制”來化解——政府拿出三四十億,另外通過資金運作再籌集三四十億,余下部分由高校自己承擔。
在浙江省,高校償貸工作已在靜悄悄進行——省財政拿出40億為高校貸款貼息,浙江大學還以24.6億元高價賣掉了靠近風光綺麗的西子湖的湖濱校區地塊。
高校負債經營問題的由來,確實肇始于政府。
1999年開始的高校擴招吹響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號角。在為中國經濟起飛輸送人才的同時,全國高校大興土木,為新招的大學生們提供嶄新的教室和宿舍。短短5年間,全國的高校校舍增加了3.2億平方米,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23%。
高校借擴招之機,搶占市場份額;政府則希望高等教育拉動消費需求;而銀行認為,作為事業單位的高校,無論怎樣貸款都會有財政托底,絕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