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06年中,火爆的A股行情讓不少投資者在基金上賺到了超過50年存款利息的收益。一場全民基金普及就這樣被安排得天衣無縫,買基金正逐漸演化成一場“群眾運動”

在過去的2006年中,火爆的A股行情讓不少投資者在基金上賺到了超過50年存款利息的收益。一場全民基金普及就這樣被安排得天衣無縫,買基金正逐漸演化成一場“群眾運動”。
基金為什么如此火爆
2006年最后一個季度的后半期,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具有爆發力的一輪規模增長。從2005年底到2006年底,基金凈值增長超過了一倍。特別是從2006年10月份開始,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變得異常顯著,新基金變成了稀缺資源。幾乎任何一只具有一定品牌支撐的新基金都能很快發到100億。
2006年以來,新募集基金84支,規模達3301億元,同比增長了262%。與此同時,基金持股市值大幅增加,較年初增長了110%。截至2006年11月底,基金管理公司數量已到58家,基金數量294支,證券投資基金資產總規模達6312億元,基金新增開戶總數為673.18萬戶,而2005年全年的基金新增開戶總數只有229.4萬戶,尤其是12月的前兩個交易日,基金日均開戶12萬戶,與之前日均新開8000戶左右比較,新開戶數增長10倍以上。
來自一線的統計顯示,今年5只新基金沒有一家能夠走完預定的發行期:建信優化配置基金創下半天發行100億的新紀錄,其中個人投資者占了99%的比重;限量90億份的信達澳銀領先增長基金和中海能源策略基金發行分別上演“一小時”搶購潮;而限量100億份的匯添富成長焦點基金更是在開售后10分鐘就全線宣告結束,不少銀行甚至有排在第一的投資者空手而歸。部分地方還出現了投資者臨晨排隊的火爆現象。根據初步統計,3月份目前排定檔期的新基金發行就將募集資金800億元。
為什么基金熱度越來越高?
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一次政策機遇、市場機遇和歷史機遇和諧統一。
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加,
投資者長期投資需求旺盛
從市場反應來看,由于人民幣升值,亞洲周遭國家的貨幣均有升值的反應。美元走貶,歐元看升,NDF大幅下降,石油價格微跌。此舉改變了央行將在短期內保持匯率的穩定的預期,給債券市場帶來利好,對長期債支撐力度明顯增加。
短期市場利率方面,由于短期內借短買長的債券市場局面很可能發生,以及借錢買股票的情況發生,短期內回購利率必然走高,給貨幣市場基金收益水平提升帶來正面影響。
從產業角度來看,上半年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一個重要動因,受匯率調整影響,對出口導向型企業影響較大,宏觀經濟趨勢將可能進一步走緩。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居民收入穩步提高
連續幾年我國GDP的增長速度在全球來說都是遙遙領先的,國家統計局發布公告說,1979年至2004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為9.6%,比原核算數提高了0.2個百分點,2004年GDP增長率由原來的9.5%修訂為10.01%。初步核算,2006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0940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7%,加快0.3個百分點。經濟的迅速增長讓居民對中國未來經濟有充足的信心,現在是以樂觀的態度來實現長期的投資目標。
我國股票市場的良好發展態勢
從3月份第一周的巨額成交量就可以看出,滬綜指摸高3041.34點,有史以來第一次站上3000點關口后,多空雙方分歧很大。空方認為目前的靜態市盈率(以2005年的業績為計算基礎)偏高,股市被高估;多方則認為,上市公司業績在2006年快速增長,且在今明兩年仍將保持高速態勢,只要業績能快速增長,到今年4月底,上市公司2006年年報和2007年一季報公布后,市盈率就可以降下來。因此,預計大盤在4月底前就能結束調整,再次步入上漲趨勢。
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依然強調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則被賦予了不一樣的內涵:從過去的單純強調大力推進股票市場發展,到今年的“穩步發展”股票市場,“加快發展”債券市場,“積極穩妥”地發展期貨市場的表述來看,政府對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定位已經開始了一個全新的轉型: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三駕馬車”將共同推動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并將最終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成熟的、全面發展的資本市場。
基金熱的非理性因素
基金經理的非理性
中國經濟強勁的增長前景,目前最讓人擔心的不是股票市場本身的增長問題,更讓人擔心的是基金投資者的結構和基金公司的管理水平以及整個市場的投資理念和投資文化的滯后。并非所有公司都具備管理巨型基金的能力。對基金公司而言,好的投資業績需要整個公司從系統、制度到企業文化全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而這對那些剛剛成立、整個團隊幾乎沒有進行任何磨合的新公司無疑是難以企及的。
大量新基民的蜂擁而入,給基金公司出了不少難題。由于人才儲備不足以及基金公司本身所面臨的問題,基金公司內部的“防火墻”形同虛設,有的基金經理甚至一人管理著兩只基金,如此局面將導致利益輸送發生的不可避免,進而會損害基民的權益。如果資金繼續大規模流入,基金經理將面臨著被動投資的境地,結果就是讓資金市進一步推高,基金持股高度集中,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就會導致相互殺跌,加大市場的波動性。

多數基金經理的心態還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面,市場普漲把股市推向狂躁,作為經受過市場洗禮的機構投資者,基金經理普遍認同當前的股市已經出現了局部過熱,泡沫正在滋生,但對后市長期增長的堅定信心又使大家不愿意也不敢輕易減低倉位。因為在藍籌股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基金重倉的個股目前仍是市場相對稀缺的品種,基金經理擔心一旦減持籌碼后,很快需要以更高的代價買回來,或者根本買不回來。“賣還是不賣?不賣!”——這是多數基金經理的普遍心態。
投資人的非理性
基民投資的盲目性。去年以來,隨著基金投資財富效應的日益顯現,社會公眾投資基金產品的熱情持續高漲,基金銷售持續火爆,新的基金投資者不斷增加。但是,基金給投資者帶來高額回報的同時,一些投資者忽視了基金背后的投資風險。尤其是今年入市的相當一部分新基民是首次接觸基金產品,缺乏證券投資和基金的基礎知識,把基金當成儲蓄,把理財當發財。他們不具備對基金風險收益特點及對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分析的能力,把預防性儲蓄也投資到高風險的資本市場中,有的甚至將住房等抵押貸款購買基金,給證券市場和基金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帶來很大隱憂。投資是基于一定的市場指引進行的。看到別人賺就跟著把錢投入到基金中,以為穩賺不賠。這樣的基民最容易賠錢了。當投資者遇到信息不對稱時,就必然出現投資的混亂和資源的浪費。當前,基金的過熱是我國市場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是大家跟風的表現,談不上理性。
事實上,基金的熱銷與許多新基民對基金知識的無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投資者的浮躁心態下,人人都想獲取暴利,但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誠然,相比于一般的投資者而言,去年基金的投資回報率還算不錯,但這決不意味著投資基金就沒有風險,基金不會成為基民的“聚寶盆”。前幾年遭遇大熊市時,某些基金的凈值就大打折扣過。
基民的非理性投資也折射出基金發行與營銷過程中所存在的弊端,其中之一就是基民的風險教育沒有到位。可以預見的是,一旦基金的投資回報率達不到某些基民的預期,贖回潮將會來臨,而基金為了應對贖回,不得不賣出手中的股票,從而引起市場的波動。
2006股市持續上漲,基金平均收益率達到50%以上,不少股票型基金回報率超過了100%,不少投資者把2006年火熱的股市行情當作常態看待,堅信購買基金包賺不賠,忽視了投資基金的各種風險。
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基金來保駕護航,因此也需要更多成熟理性的基民。盡管目前基金的資產規模已超萬億,但從市場結構的角度來講,基金還應該得到更大的發展。相對應的,現在基民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然而,基民的現狀卻不能令人滿意。
基民投資基金的放大效應。在去年基金財富效應的示范下,經過老百姓之間的口口相傳,蜂擁而至的新基民相當部分甚至沒有真正了解什么是基金就抱著發財的夢想把儲蓄資金交給了基金公司,而整個市場對這部分新投資者的風險識別能力和承受能力都缺乏一個基本的評估。新基民中有人把基金當股票炒,把新基金當作原始股,有人要求絕對收益。
基民的非理性投資是一種投機行為,但基金畢竟不能等同于股票。就像股票價格的下跌會造成風險一樣,基金凈值的下降也是一種風險。而且,基金也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桎梏。牛市時賺得盆滿缽滿,基民可以大獲其利;熊市時也可能顆粒無收,基民會一無所獲。
調查顯示,不少投資者投資基金時,仍然沿用股票投資的逢低買入、高拋低吸的方法,對定期定額這種非常適合投資基金的方法還不熟悉,除了重短期輕長線外,新入市的基金投資者的“無知”,還體現在當前投資者對新發基金的趨之若鶩上。近期建信優化配置基金、中海能源策略基金等新基金閃電完成募集,這種“喜新”情節,同樣說明當前新入市的基金投資者比例不小,他們對基金的投資知識相對缺乏,亟需市場各方開展基金投資者教育。
基民過于急功近利。今年1月31日和2月27日,滬綜指分別大跌4.92%和8.84%。伴隨而來的基金贖回風潮,讓基金經理們如負巨石。數據顯示,中國基金近年來資金流量變化態勢為:2001年為凈申購,2002年凈贖回46.91億元,2003年凈贖回250.24億元,2004年凈贖回194.42億元。2005年,股票型基金連續四個季度基金份額均被較大規模凈贖回,總贖回規模達到402.8億份。到了2006年,曾經紅火的非股票型基金遭遇大贖回,至第四季度,39只A類貨幣基金整體市場份額縮水26.54%,而債券基金的份額也是急劇下降,其中中短債基金縮水幅度均在50%左右。
面對眾多新基民出現的“追漲殺跌”現象,證券投資專家普遍表示,與股市可以經常打短線不同,基金投資中不應該存在短線操作,投資基金的申購費率和贖回費率比股票手續費高很多,適宜作為長期投資的手段,不宜頻繁買賣,否則會增加基金投資的成本。另外,從歷史上看采取波段操作容易產生虧損,比如,1998年成立的6只封閉式基金,如果投資者一直持有到2007年2月份,累計收益率將達到387%,年復利回報率將達到19%。而投資者如果采取波段操作的方法,期間絕大多數將無法獲得這一收益,甚至相當比例的投資者會產生虧損。
基金監管體系的不完善
中國的證券市場成立將近15年,一直是一個高度分散的散戶市場,政府大力推動、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已經努力了多年,但只有在2006年10月份以后才使得全國的散戶看到了機構在牛市的盈利能力、認可了基金的投資作用。但是《基金法》出臺時就帶有的制度性缺陷,在基金的監管、治理和發展過程中遭遇到越來越嚴重的基本法律制度的瓶頸和制約,形成了基金業發展和監管中的一系列矛盾和沖突。
監管的困惑。我國的《基金法》回避了證券投資基金的定義,致使《基金法》缺少了對法律調整對象的規定。同時,由于我國《基金法》只規定證券投資基金采用契約型的組織形式,將公司型基金從該法的管制范圍中撇了出去,致使我國的《基金法》實際上成了“契約型證券投資基金法”。
治理的錯位。基金并不等于基金管理公司;但是我國基金的根本性制度缺陷是《基金法》只認可契約型基金的存在,在這種環境下,加大對于基金管理公司的監管和健全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的努力,并不等于能夠直接改善對于基金的監管和治理水準。中國的現實是,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東大多不是證券公司、上市公司就是銀行,與基金本身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關系,存在著多種利益沖突。
發展的制約。由于沒有對產業投資基金行進規范的基本法律框架,我國產業投資基金長期得不到法律支持和發展。世界上流行的資產證券化要求其資產池(Special Purpose Vehicle,簡稱SPV)采用公司型結構,這在我國就沒有法律依據;例如在其他國家快速發展的REITs,哪怕已采用契約型基金形式的國家在對REITs的專項立法中都要求采用公司型模式,但在我國卻因為法律障礙而無法破繭,大量采用打法律和政策擦邊球的方法,埋下許多隱患。
通過創新的手段引導新增資金促進基金業發展也已經成為市場期待的焦點。創新型封閉式基金將成為中國基金業第三次發展浪潮。如果同時對現有封閉式基金加速轉型和創新,將為創新型封閉式基金大發展帶來機會。2007年將是開放式基金穩步發展,創新型封閉式基金大發展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