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發布的《2006年省情調查報告》指出,當前廣東國有企業薪酬管理缺乏規范和有效約束,總體上處于無序和失控狀態。有的企業即使賬面年年虧損,員工收入反而節節攀升,并高于其他行業企業數倍。有的企業以強調“經營者個人貢獻”為由,自定高薪酬。有的企業實行“股權激勵”,幾年間高層管理人員分別獲得幾千萬元甚至近億元個人收益,而企業卻經營虧損。
對壟斷行業的高收入“動刀子”,看起來是來勢洶洶。然而,這種自上而下的核查有用嗎?企業經營與監管部門之間存在相當的信息不對稱,再說,在有關部門的大張旗鼓下,那些有貓膩的國有企業會那么聽話地“坐以待斃”嗎?對于國企中層、高管的“薪酬失控”,更多是與當下的國企體制息息相關,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檢查”的手段,是很難徹底解決的。即使發現了問題,當時扭轉過來了,威懾了一下,仍不免陷入“一查就好、一松就亂”的怪圈。
現在大部分國有企業代理者手中的控制權,實質上都來源于行政權利的安排,遠非市場競爭的結果,而且,國企里面的泛行政化非常嚴重。在法律上,國企是國家的,是人民的,“全民”作為一個“虛擬”的個體集合,并沒有可操作性。法律上的文本一旦與實踐中的可操作性脫節,法律規則很快就會被潛規則所代替。國有企業產權的這種二重性使得資產無法人格化,實際控制權幾乎全部落入了代理人的手中。這種特殊“委托—代理”制的結果不但使控制權旁落,也會產生“企業內部人控制”的代理危機。
既然財產并不確定屬于誰,那么當然誰都可以撈一把,在某些人眼中,這是一種“原始取得”。用霍布斯的話來說,在產權還沒有界定好的情況下,是一種產生“契約交易”以前的自然狀態:“人對人是狼”的戰爭狀態。
多年以來,壟斷性企業帶來了什么樣的惡果?虧多少是國家的,而領導、員工的待遇和福利才是自己的。不管企業是否虧損,都是確保的。現在有一個這樣的現象,就是許多壟斷性的行業一改革就漲價。而且,有意思的是,他們漲價的理由都驚人的相似,比如能源價格上漲,什么“計劃電”碰上了“市場煤”等等。我們不否認壟斷行業成本有上升的可能性。然而,國企領導的薪酬有沒有適當降一點,員工的福利有沒有受到影響呢?有沒有裁員?有沒有取消某些不合理的福利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經營企業呢?又有沒有進行什么技術創新,以節約資源呢?國企就像一盆大鍋飯,在由他人掌勺的情況下,它的主人恐怕只有看著的份。假若國企不提高效率,全國人民就要無止境地承擔他們的漲價。
國企薪酬的失控,與壟斷性行業的“福利腐敗”,與國有企業資產的流失,與大量高管、中層干部違法違紀、侵吞揮霍公款的根源是一樣的,與其說是疏于監管失靈和權力失控,不如說國企產權的不明,給了國資流失以發育的土壤和成長的空間。假若那些企業屬于某個“確定人格”的人,他又怎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財產被剝奪?要從源頭上杜絕國家財產的流失,就應該消除國有資產產權的二重性,實現資本人格化,確立勞動者財產權利的憲法地位。